分享

他编织了一张学术造假大网,却被AACR大加褒奖,不愧为科研界的“吸血鬼”!

 解螺旋 2020-08-27
R语言电子书籍

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

解螺旋公众号·陪伴你科研的第2246天

AACR上的造假大佬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娱乐人物出名了,就会有无数个记者盯着;而科学家出名了,就有无数个学者盯着。

其实,对于学术不端者来说,最悲催的事情莫过于被同行学者过度“关注”,因为那种如芒在背的感觉确实会让不少人胆战心惊、惴惴不安。

然而,凡事总有例外。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国外学术造假大佬——Michael Karin,不仅没有因造假事件而名誉扫地,反而心安理得享受着造假成果带来的名利。

此事着实讽刺,也难怪学术打假先锋Leonid Schnedier将他称为科研界的吸血鬼“Fakula”伯爵。

那么Karin究竟是何许人呢?Karin是一位以色列裔美国人,他于1975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学士学位,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提前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并于1986年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他是从事药理学研究领域的最著名的专家之一,身上满满当当的都是获奖、研究成果、医学贡献。

比如1990年的内分泌学会Oppenheimer杰出奖,1999年的美国癌症学会研究教授奖,2000年的CERIES皮肤生理学或生物学研究奖,2011年的Harvey人类健康奖,2013年的Brupbacher癌症研究奖和William B. Coley杰出研究奖,并获得了慕尼黑工业大学的荣誉医学博士学位。

如今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ACR)为了褒奖Karin在基础癌症研究领域中的杰出贡献,再次将AACR-G.H.A.Clowes奖于今年6月5日颁发给了他。


目前Karin主要研究方向是炎症、癌症和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参与炎症和先天免疫的受体所使用的信号机制。

他已经在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其中发表在主刊上的文章就多达59篇,单篇引用超过1000次的文章多达60多篇。

寻常研究员能在世界顶级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已属不易,而Karin一连发表几十篇论文,说一句所向披靡绝不为过,着实让人欣羡。

如此看来,Karin确实是活成了众多研究者心中学术大牛的模样。可谁又能想到,他所发表的论文多数存在着欺诈性数据,而他本人实打实的是一名学术造假高手。

其实,关于Karin学术不端的相关证据早在8年前就已经被曝光于人前了。学术知名打假网站PubPeer指出,在Karin已经发表的论文中,已有52篇存在伪造、操纵数据的学术不端行为。


Karin既然是学术造假大户,自然有一手精湛的Photoshop技术。所以文章中条带的复制、旋转、剪接、黏贴等技术不仅一个都没少,更被应用的出神入化。


以上造假手段还仅限于修饰已有的实验数据,以获取理想的实验结果。可就算文章中原始数据并不存在,但Karin也无所畏惧,毕竟他已经深谙无中生有之道理:既然没有数据,那就从其他文章中窃取一些数据。

比如2004年发表于Science的这篇文章(已被引用417次),不仅存在文章内重复现象,有些图片还抄袭了作者先前文章的图片。


这些电泳条带虽然“漂亮”,但只要有心,并非看不出问题来。可是因为所谓的“学术权威”效应,有的文章纵然条带有问题,但在未经同行评议的条件下,也能堂而皇之的登上知名期刊,如PNAS(见下图)。


既然Karin本人都已经造假成习惯了,自然也是不介意他的实验室成员对数据进行伪造,时日长久就形成了这种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现状。


而Karin发表的这些论文,即便被指出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但也很少被撤回或者被更正。唯一一篇主动撤稿的文章是他在2000年发表在Cell的一篇论文。


俗语说,同人不同命,此时,就不得不提及Karin实验室另一篇集造假技术于大成的Cell论文。这篇文章不仅至今仍未被撤回,而且其引用次数已经高达709次。


比如文章中除了明晃晃的虚假Western blot图片,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图片均存在重复使用的现象。

1.基因敲除的地方出现“幽灵”条带

2.条带重复、水平翻转

3.不同实验组间荧光图片结果却相同

显然,这些有缺陷的论文至今仍在持续传播错误的方法或结论,而这会让其他科研者在摇摇欲坠的基础上继续搭建高楼,然后催生出更多的缺陷文章。

原本,这些造假文章的曝光可以让Karin此后再不能获取任何奖项,可凭借多年来学术圈的人脉积累,他却始终在学术界里坚挺着。

而且在诸如PNAS、Nature、ScienceCell等知名期刊上,Karin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同样的,这些文章也存在数据操纵、甚至一些违反实验动物伦理规范等行为。


毕竟,在Karin漫长且成功的科研生涯中,他已经跟很多学术界重要级人物(如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Erwin Wagner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Konrad Hochedlinger)合作过;同时,他所指导的学生有许多成为现今重要的学科负责人,如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的Kanaga Sabapathy教授。

而Sabapathy在Karin指导下所发表的多篇论文,也已经被PubPeer指出存在数据操纵行为。比如2004年发表于Molecular Cell的这篇文章中就存在一些不合适的凝胶拼接现象。


然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科研造假行为即便能骗得了一时,也不能骗得了一世。自从Karin造假事件被揭穿后,Karin的学术获奖之途于2013年便被终止了。

时至今日,也只有已经被剔除SCI的Oncotarget期刊还自豪的将他列入编辑编委会,其他一些爱惜羽毛的研究者也都主动避免与Karin有所牵扯。

而针对AACR不仅让Karin在三年前(2017年)成为协会中的一员,甚至还颁奖给他,学者Schnedier表示AACR的行为完全是个笑话,而且这对于其他研究者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
END

点下“在看”,多根头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