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班秀文:中医治白带异常,关键不止是“祛湿”

 中医药方便 2020-08-27

图*首届国医大师班秀文老先生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是妇科的常见病之一。

班秀文教授是首届国医大师之一,从医70余载,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诊治妇科带下病的认识及诊治有独到之处。

今天小师妹将其临床经验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对带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01.

湿邪为带下病主因

带下病的病因有多种,班秀文教授尤为推崇傅青主之说。

他认为带下病因复杂,但与湿邪致病关系最大,提出带下“病因虽多,以湿为主”,湿的轻重多少,直接关系到病情的深浅程度,湿重带多,湿轻带少。

带下病的形成,主要可用五脏功能藏泄失调总概之。

特别是由于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水湿运行不利,势必导致湿邪产生。

肾主水,脾主湿,水湿同源,治水即可治湿。

肾气的强弱与否,关系到水湿代谢的正常与否。肾阳虚衰则脾阳不足,脾失健运,水谷津液不能升清输布,冲任不固,带脉失约,水湿滞于胞宫,可导致带下绵绵不绝;

肾阴不足,则肝失涵养,生发无能,出现带下全无;或肝郁化火,乘克脾土,湿热下注,出现带下黄稠、臭秽。

此外,外感湿邪也为导致带下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广西地处亚热带,多湿多雨,加之居房劳不洁、饮食不节可感受湿邪,或手术、药物、产后胞脉受损,湿浊之邪乘虚侵袭客于胞宫,发为带下病。

02.

湿瘀互结,致带下病缠绵难愈

妇人以血为本,妇女经、带、胎、产生理活动,无不与血有密切关系,妇科诸病,总属血证。

《血证论·瘀血》中有:“凡血证,总以袪瘀为要。”月经和带下同为胞宫阴户所出,经、带二者关系密切。

班秀文教授认为带下病与瘀血关系密切,尤其是带下病日久不愈之人,瘀血阻络更为严重。而湿与瘀结,往往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与治疗的困难性。

因湿与瘀俱为阴邪,具有粘腻缠绵的性质;且湿与瘀同为有形之物的特点,则使得二者更易相聚而结合致病。

因湿致瘀者,因为湿之存在,最易阻遏阳气,不仅使带脉失约,更能使得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不和,阻滞经络,使得胞脉的阻滞更为严重而伤损胞宫,导致瘀血。

瘀血一旦形成,则恶血不去,新血不生,阻塞邃络,气机不畅,使水不化气而化湿,湿与瘀合,更为胶浊滞腻。

湿瘀有形之物盘结交错,不仅湿邪可以加重脉络原有的瘀血,且瘀血又可加重原有的湿滞。

因湿致瘀,因瘀致湿,使得病情缠绵难解,日久不愈,增加了愈后的复发率及治疗的难度。



临证诊治

01.

治疗原则


由于湿邪为导致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故班秀文教授指出治带以治湿为主,祛湿为先,只有祛除湿邪,带脉才能约束。

班老从多年的临床经验出发,认为治湿之法多种,但关键在于掌握好温化与清化二法,温化与清化使用得当,则阳气升腾,湿有去路,湿浊得分,带脉得束,反之则清浊不分,湿遏更甚,病情缠绵,难以治愈。

班老认为,湿为阴邪,重浊而粘腻,只有通过温化,才能使脾得健运,肾得温煦,激活后天之生机,使水湿之清者输布全身,滋养各个脏器,浊者从膀胱排出体外,升清降浊,带脉得复。

又湿邪最易抑遏阳气,郁久化热,只有通过清化之法,才能使湿热分流,阳气得升,浊湿得降,使湿热去而带自止。

02.

调理肝脾肾,以肾为主

由于水湿的运化失常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因此治疗以调整肝脾肾三脏功能为主。

脾为后天之本,居中州以溉四旁。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脾之运化失职,水谷之气不得正常化生精微反聚为湿,疏泄下焦,损伤任带,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不能升提收藏而为白带。

此乃《女科经绝》引缪仲淳所言“白带多是脾虚,肝气郁则脾受伤,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

其治疗,班老多选用燥湿健脾升提之药,如党参、黄芪、白术、淮山、扁豆、陈皮、茯苓、苍术、薏仁、吴茱萸、砂仁、佛手、半夏、藿香、莲子、麦芽、蔻仁、神曲、炙甘草等。

妇人藏泄功能失调,尤其是仅泄不藏的病变与肝的功能失调,宣泄过度有极大的关系,带下病不论何因所致,总以泄泻太过,收藏不及为主要表现,故调治肝脏,使其疏泄有度是个重要的治疗措施。

临床上,班老常以“最能解肝之郁之逆”逍遥散治妇人带下,兼有心烦易怒,胸胁,乳房,少小腹胀痛者常有良效。

临床治疗中年妇人肝郁带下,效果颇良。

此外,妇人常操劳太过,情志病变每每多见,而情志变化往往加重带下病情。

班老根据临床经验,主张疏肝之品如荆芥、柴胡、当归、白芍等用于带下之症,往往可以加强疗效。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为水火之脏,内藏元阴元阳,是发育、生殖的基本物质与动力,为封藏之本。

班老主张:健脾升阳除湿虽是治带大法之一,但从探本求源,治病求本方面来说,治肾与治带的关系尤为密切。

故治疗应以肾为主,从肾治带,温化多用温肾健脾之法,清利多用泄肾泄肝之法。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不臭,伴面色萎黄,纳呆便溏,四肢欠温,舌淡嫩,苔薄白润,脉细缓者,治可用温肾健脾、升阳除湿之法,

方用《傅青主女科》完带汤加巴戟天、补骨脂、川椒、鹿角霜等温肾化湿止带;

症见带下绵绵,质稀如水,腰酸如折,小腹冷痛,小便频数清长,舌淡,脉沉迟者,治重温肾扶阳,温化水湿,选用《伤寒论》附子汤合黄芪或合缩泉丸化裁;

带下或多或少,色黄或阴道灼热,头晕耳鸣,失眠心悸,腰背酸困,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常用知柏地黄汤合芍药甘草汤以壮水制火,滋阴柔肝;

若带下黄浊臭秽,或赤白相兼,伴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肾失封藏,脾失健运,湿热下注所致,选用龙胆泻肝汤清肝经湿热,泻肾经虚火。

温化治肾的药物常用巴戟天、补骨脂、鹿角霜、川椒、益智仁、肉苁蓉、锁阳等温肾暖宫,化湿止带,固摄冲任之品,

清利常用黄柏、忍冬藤、鱼腥草、土茯苓、山栀子、马鞭草、车前草、木通、连翘、泽泻等化浊清热泄肾泄肝之品,实为采用“实则泻其子”之法,使湿浊祛而肾气复。

03.

祛湿之时,勿忘化瘀

化瘀药的合理应用,是治疗带下病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带下病的治瘀过程中,必须注重因湿致瘀,久病入络这一客观事实。

因其久病,体质多虚,再者妇人之身,当重其柔弱之本。

故带下病之治瘀,必须正确处理好正气与瘀血的关系,即把握好扶正与祛瘀这一矛盾。

一般来说,湿瘀带下,多是顽痰痼症,因此要首先立足正气,根据正气的强弱,采取徐图缓攻之策,或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务必时时顾护正气,才能达到瘀去正复,巩固疗效的目的。

常用药如鸡血藤、益母草、茺蔚子、泽兰、苏木、丹参、当归、赤芍、川芎、路路通、田七等。

此外“治带先治湿,治带勿忘瘀”的治疗原则,还包括要预防带下病的湿与瘀合,加重病情,可用防范于未然的治法:

其方法之一是瘀血未成或瘀血尚轻之时,可适当加用一些养中有化瘀的化瘀通络之品,如鸡血藤、丹参、益母草、泽兰等养血化瘀,通络利水之物,血水两治。

其方法之二是带下之病,若要使用收涩之物,如赤带绵绵,需要使用止血之品,应该慎而又慎,不可过用,以免留瘀,遗留后患。各种碳类药物,如大黄炭、侧柏炭、血余炭及藕节、茜根等要适当使用。



验案举例

梁某,女,35岁,技术员,已婚,1964年9月5日就诊。

主诉:带下量多1年余。

刻诊:自诉平时带下量多,需经常用卫生纸,带下色白,质稀如水,无特殊气,无外阴瘙痒,无小便不适。未用药治疗。

平素月经提前8~10d,量多,色暗红,持续4~6d干净。

肢倦乏力,精神不振。

脉虚细,苔薄黄白,舌质淡嫩。

证属脾肾阳虚,水湿不化,

拟以温肾健脾,运化水湿治之。

方药:

熟附片9g(先煎),党参12g,茯苓12g

白术9g,巴戟天9g,益母草15g

柴胡5g,荆芥5g

每日水煎服1剂,连服3剂。

服上药带下量较少,精神较好,继续守原方加减治疗,最后用异功散加味以善其后。



在治疗带下病过程中,班秀文老先生始终强调治湿为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提出了“治带先治湿,治湿不忘瘀”的“湿瘀互结”学术观点,为桂派妇科中医治疗带下病的特色。

在临床实践中,既要预防湿与瘀合,防患于未然,又要注意选用既利湿又化瘀之品,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丰富了中医带下病治疗。

看完班秀文老先生治疗带下的经验与医案分享,您有什么收获与不同看法呢?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区留言,与大家一起讨论~

惊喜预告

下周二晚上19:30

由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与华医世界中医教育服务平台联合主办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主任李建民教授主讲的:

临床实战·一方一体会——讲透60个经典方,大型公益直播课

将在华医世界线上直播平台面向全球播出,

所有中医人均可免费聆听。

60个经典方,60节纯干货名师课

大家千万别错过!纯公益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