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张文辉——走不出的“三中”情

 阿拉善文学 2020-08-27

作者:张文辉

图文编辑:阿拉善未来文化艺术传媒

走不出的“三中”情

2018年9月1日下午,我随着阿左旗三中76、78届(初)高中毕业生40年聚会130人的大军,回到了阔别四十多年的母校阿左旗三中,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游览了花园式美丽的校园。看着今非昔比的校园,早已不见当年上学的踪影,在校史展览室看到琳琅满目的奖牌、奖杯、锦旗,同学们由衷地为母校的成长发展感到自豪!面对一张张发黄的历届学生毕业照,不由得感慨万千,不能不为母校,为家乡阿拉善,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建设人才骄傲啊!

当我在76届初二(3)班毕业照中,仔细辨认出那时的青葱模样时,瞬间双眼被泪水打湿了,泪眼模糊地,想起当年上学时的一幕幕情景……

阿左旗三中始建于1973年3月,当年招收两个初中班。1974年4月,三中从巴镇五校迁入新校址老陵滩。我们是1974年9月升入三中初中班的,共四个班,同时招收了两个高中班,学制二、二制。我们和上届两个初中班一起编入(1-6)班,我在(3)班,首任班主任巴图巴依尔(已故),校长姚玉珠老师(已故)。

当时的老陵滩只有两个单位:三中和阿左旗物资局。三中只有几幢孤零零的教室,没有围墙,四通八达。

从头道桥到三中有一条蜿蜒崎岖的草沟小路,一条走古拉本煤矿的简易沙土搓板公路。学校周围环境极差,荒郊野外,真是,天苍苍,野茫茫,到处都是卵石岗。那时,大部分同学们每天步行上学,往返四趟十几里,只有个别同学和老师骑自行车上学。曾记得每天早晨绕着1000多米的大操场跑四、五圈,操场上尘土飞扬,个个累得气喘吁吁,还不敢吱声。

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参加轰轰烈烈的建校劳动。记忆犹新的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勤工俭学劳动,自力更生办起了菜园农场,校办工厂,制作刺丝。脱土坯、搬土坯、砌院墙更是家常便饭。当时砌院墙,脱土坯,每个班,每个人有任务定额,停课劳动,一出工,中午自带干粮,掏土洞烧土豆吃,打土疙瘩仗。干活时男女搭配分组,泥和稀了,土坯不成型,泥和硬,太费劲。一天到晚,任务完成了,每个人都成泥猴了,但也其乐融融。经过师生的努力,几千米长的院墙弯弯斜斜在上冻前砌起来了。75年8月,同学们还有幸参加了阿左旗首届那达慕大会主席台的搭建劳动。

更令人难忘的是同学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西关队开门办学。农业学大寨,丈量平整土地,修水渠,积肥料,薅草,割小麦,拾麦穗,秋收等农活。晚上与农民一起上夜校,学习两报一刊社论,批判文章。学写批判稿,学习心得体会,批林批孔,斗私批修。当时,社会上传闻:“三中学生劳动好”。就这样边学习,边劳动,两年红红火火的初中学习生活,就一晃而过了。76年初中毕业时,一小部分同学上山下乡了,大部分同学升入高中学习。

76年秋天,我们开始了高中阶段学习生活。此时,三中校舍已初具规模了,建校劳动减少了,大部分时间学习文化课。由于初中赶上文革后期,教材内容少,运动多,同学们学习基础都很薄弱,上了高中学习感到很吃力。

77年,国家恢复高考,振奋人心的喜讯鼓舞了大家。为了实现各自理想,同学们千方百计地寻找复习资料,白天上课,星期天,晚上参加各种补习班,老师们认真备课,精心辅导,师生们争分夺秒,挑灯夜战,备战高考,到处是一派学习的高潮。苍天不负有心人,难忘的78年高考时,三中成绩斐然,与一中不相上下,我也榜上有名,一小部分同学实现了高考梦想。社会上又有传闻:“三中学生,学习拼劲大,棒棒的”!正是这一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国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航程,大部分同学走出校园,纷纷投入到祖国轰轰烈烈的建设之中。

同学们美好的中学时代,在母校三中的建设中;在上山下乡,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中;在轰轰烈烈的高考中;在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它给同学们留下了终身难以忘怀,不可磨灭的记忆。75年春天,我父亲调入三中担任会计工作,母亲在建校工地,灶房劳动。我家住在学校家属房,节假日、星期天,经常顶替母亲劳动,学校发生的人和事是永恒的家常话题。耳濡目染了学校发生的一切变化,常有爱校如家的感觉。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88年,辛勤劳作一生的父母亲先后从三中退休了。欣慰的是,父亲做了整整40年的会计工作,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他是阿左旗教育系统首聘的会计师,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教育系统工作,在三中工作了十几年,时间最长。父亲为学校的建设、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从小到大,敬佩父亲的正直无私,忠厚老实,勤奋认真的品格,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人生。

我是80年秋天参加工作的,在阿左旗五中工作了8年,教过初中、高中的数学,担任过班主任工作。期间,脱产两年,在内蒙古巴盟教育学院数学系上学。89年秋天,我时年二十八岁,从阿左旗五中,调入三中工作,接过父辈的班,从事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昔日三中的学生,今日三中的老师,身份角色的转变,教学经验不足的我,面对母校如饥似渴的学生,父母的嘱托,时刻感到肩上的的担子沉甸甸,生怕做不好工作,愧对家长,学生,父母,母校。在教学工作中,压力变动力,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不断摸索、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在将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时刻践行着“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以及陶行知教育家:“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一路踏踏实实走来,无怨无悔,不知教过多少学生。九十年代初期,正是三中数学女教师的结婚生育高峰,我连续带了几届初中毕业班,然后从初一到初三(初四),教两个班的数学课,并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寒来暑往,循环往复,教了数届学生。当班主任,教过的学生,还清楚地记着他们的姓名和模样。在我五十几岁时,有幸教过以前学生的孩子,他们亲切的叫我“爷爷”老师。每当参加学生聚会、婚礼,分享他们成长、成功、幸福、喜悦时;或在公众及其他场合,碰到似曾相识的学生,同我打招呼,一声老师好,心里始终感到热乎乎,美滋滋。为了记住这段难忘的师生情谊,我撰文:“亦师亦友话真情”,发表在阿拉善日报文学副刊居延海上。谁说老师朋友少?老师朋友圈何其大,朋友学生遍天下!

在我大半生的教学工作中,为了不断充电学习,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又于2004年春天,考入内蒙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后期本科函授学习。三年整整六个寒暑假期,自费坚持到师大面授学习,一去呼市二十多天。此时我已四十多岁了,班里岁数最大,面对深奥的数学专业课知识,常常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最愁结业考试,生怕过不了关。这期间,我的高级教师职称已评上,可上不可上,心里常常打退堂鼓,后来在家人,领导,同事的鼓励下,咬着牙坚持完成了学业。毕业论文答辩时,凭着多年的教学实际经验,撰写的论文,获得教授们的一致好评。数学学院李院长激动地对同学说,张文辉圆了大学梦!这是我一生求学曲折难忘的经历,更是宝贵知识财富积累的过程!

今年是三中成立四十五周年。回首展望,我家三代人(女儿三中上学)有幸参与并见证目睹了母校三中的发展历程。八十年代后期,更是三中历史上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是一所规模庞大的完全中学,初、高中,学制三、三制,在校生有一千六七,教师一百多人。八四年开办的职业高中班,它是阿左旗职业中专的雏形,为阿左旗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开了先河。

四十多年来,三中人一代代不忘初心,乐与奉献的教师;一届届积极向上,勤学苦读的学生;他们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牢记校训:“志、严、恒、献”。唱着由陈常荣老师作词,靳忠虎老师作曲《走向辉煌》的校歌,栉风沐雨,不辱使命,春华秋实,成就辉煌。为阿拉善驼乡建设,培养输送了二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他们为建设美丽富饶,舒朗大气,舒适宜居,繁荣昌盛的阿拉善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如今阿左旗三中是内蒙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年过半百的三中,朝气蓬勃,站在这新的历史起点上,迎着灿烂的曙光,正向世人走来。四十多年来,曾在三中学习、工作过的学生和老师,成千上万。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一直在三中校园里耕耘着,奉献着,无怨无悔。大部分老师,他们工作调动,退休后,还经常关注学校的进步发展,为她呐喊助威。在“老三中”,“三中退休夕阳红”群里,回忆、讲述、奋斗、师生团结友爱、尊师重教、教书育人、互助感人的故事。情系三中,传递和传承着三中精神,为三中自豪和点赞!每当我看到一个个白发苍苍解甲归田的老师;一届届长大成人毕业离校的学生;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年轻教师;一张张稚嫩可爱的学生笑脸,不由得衷心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如今,即将告老回家的我,怎能不感慨万千?因学习,工作奉献一生的母校,这里有我的希望、热情、青春、热血、汗水、期盼、眷恋。

三中,虽然走出了您的身影怀抱,离开了您的视线,可我知道永远也放不下爱您、恋您的情怀……

(写于2018年10月)

【作者简介】

张文辉,现任教阿左旗三中数学高级教师,从教38年。爱好纪实散文,曾有数篇文章发表在阿拉善日报居延海上。


温馨提示

【阿拉善未来文化艺术传媒】致力于为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的原创作者、爱好者免费发布诗歌、散文、小说、故事、画作、涂鸦、摄影、书法、朗诵、歌舞、视频、音乐等作品。

【稿酬奖励】在本平台推广作品,可以通过赞赏获得稿酬,作品赞赏金额达到20元(含20元)以上的,将获得60%的赞赏金额作为稿酬;累计在本平台发布原创作品5篇的作者将获得70%的赞赏金额作为稿酬。稿酬在作品发布7日后由平台管理员转账支付。

【投稿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拨打电话:15248830052

为一切创作提供舞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