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张继炼:改善“内环境”,从保护“外环境”开始|生命•健康•行为系列随笔(9)

 阿拉善文学 2020-08-27

原创作者:张继炼

图文编辑:阿拉善未来文化艺术传媒

改善“内环境”,从保护“外环境”开始
——生命·健康·行为系列随笔9

A.“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改变,内、外环境的协调,才是健康的唯一保障。

几乎每个人都有到医疗机构看病、体检,而化验血、尿等身体体液成分的经历。

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中进行的。人体生存所处的自然界叫做外环境。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并不与外环境直接接触,细胞代谢所需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除,营养物质的摄取和代谢产物的排出,都必须通过细胞外液进行,细胞外液是人体的内环境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以分为两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特别是血浆,由于新陈代谢的进行,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经常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处于动态的相对恒定状态中。因此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一旦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遭到破坏,机体将出现病态。所以临床上经常进行血液的化验,以做为主要诊断依据

由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 pH值、渗透压、温度等,但内环境通过机体的调节活动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

消化系统所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呼吸系统所交换的氧,都要经过循环系统才能运输给体内的所有细胞而体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要通过循环系统运到排泄系统,排出体外。由此可见,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这四个系统都与人体细胞的代谢有直接关系。通过这四个系统的密切协作,人体的每一个组织细胞就可以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了。

我们平时常说的“环境”,其实是“外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

人类生命始终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人为环境中,经常在物质和精神心理的双重因素影响之下。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维护和促进健康,需要充分开发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但是也会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使环境受到破坏,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当这种破坏和影响在一定限度内时,内外环境有能力使失衡的状态恢复原有的面貌;如果超过内、外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可能造成生态失衡及机体生理功能破坏,甚而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

因此人类应该通过提高自己的环境意识,认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环境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建立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标准,避免环境退化和失衡,这是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准则。

由此可见,人类和环境关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B.对于健康而言,每一个“环境因素”都是“微量”而“庞大”的。

外环境涉及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共同的要素可概括为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和社会心理的因素。

生物因素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

生物本身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有的生物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一定威胁,如致病性生物可成为包括烈性传染病的媒介;食物链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质等生物因子;空气中存在致敏的花粉、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性粉尘

化学因素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天然的无机化学物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以及动植物体内、微生物内的化学分。天然存在的无机化学物质是构成机体的主要物质,有些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但不可缺少,称为微量元素很多化学元素在正常接触和使用情况下对机体无害,过量或低剂量长时期接触时会产生有害作用(称为毒物)。

环境中常见的化学因素包括金属和类金属等无机化合物;煤、石油等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体或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农药;食品添加剂及以粉尘形态出现的无机和有机物质。

化学物质在创造人类高度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可低估的损害。

物理因素: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环境中接触到很多物理因素,如气温、气湿、气压、声波、振动、辐射等。在自然状态下物理因素一般对人体无害,有些还是人体生理活动必需的外界条件,只有通过一定强度和(或)接触时间过长时,才会对机体的不同器官和(或)系统功能产生危害。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人们从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接触有害物理因素的机会多,因而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应予足够的重视。

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经济水平,它影响人们的收入和开支、营养状况、居住条件、接受科学知识和受教育的机会等,社会因素还包括人们的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职业和婚姻状况等。

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导致人们在社会行为方面乃至身体、器官功能状态产生变化的因素。心理因素着重于个体和内在情绪(兴奋、抑制、焦虑、忧郁、恐惧、愤怒、悲伤等心理紧张)及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态度和观念

心理紧张本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但如果强度过大、时间过久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继而引神经活动的功能失调,甚至导致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的发生,严重者还可能造成各种精神性疾病。因此,应该着重强调个体心理状态须尽快地去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使个体和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环境调整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使社会环境的任何变动都不致使人长时间地停留在心理失衡和神经活动功能失调,以预防躯体疾病的发生。

C. 这些行为,一项也别参与!

破坏环境的行为,实在是不少,暂且梳理十大行为如下:

1. 废气排放是大气环境严重的污染源,工业企业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气。

2. 污水排放污染地表水,如琥珀、江河,导致水体水质变差,甚至影响水体功能;污染土壤,导致土壤出现酸碱化、盐碱化等

3. 滥伐森林破坏原始林资源;不能涵养水源,造成河流流量减少;旱涝危害增大;水土流失加剧

4. 过度开矿选矿造成土地资源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

5. 垃圾围城

6. 涸泽而渔抽干池水捉鱼,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7. 废旧电池丢弃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属上,如铅、汞、镉等。这些有毒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长期积蓄难以排除

8. 过度捕捉鸟类鸟类量死亡、繁殖能力下降、灭绝,种群减少,导致基因缺陷。

9. 破坏、踩踏草坪、草原。

10. 过度开采地下水

D. 这些行为,请你参与,且一项也别漏!

面对外、内环境的改变,我们能做些啥,怎样规范我们的环境行为,而最终能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与健康?

十大健康环保行为:关注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监督举报设绿色家园。

最“低”行为:坚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自觉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行动者、示范者,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最要珍惜:

三大生命要素:空气、水和土壤

六种自然资源:矿产、森林、淡水、土地、生物物种、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和天然气);

两类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荒野、灌丛等)水生生态系统(如湿地、湖泊、河流、海洋等);

多样景观资源:如山势、水流、本土动植物种类、自然与文化历史遗迹等。

张继炼,男,蒙古族,生于1957年冬。内蒙古作家协会第七届副主席、《华文月刊》主编、《中国散文家》副主编。瀚海园读书会会长、瀚海园写作会会长、神舟文学艺术院院长、阿拉善文化研究会会长、阿拉善盟保健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预防医学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阿拉善盟卫生技术学校和内蒙古医学院,曾在卫生系统工作30年,从事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等工作。曾任乡卫生院院长、盟健康教育所所长、盟卫生防疫站站长、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盟文联主席。



【原创|短篇小说】《局长之梦》

【原创】哈什哈,你那不留痕迹的温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