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演绎(76)太阴病

 风声之家 2020-08-27

原创 独孤园丁 易潼文化美人窝 3天前

273、太阴之为病,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病就是里阴证,是虚寒在里。

里虚,就是脾胃虚寒。脾虚有湿,胃虚停饮。

脾胃虚,所以客热邪气都往胃里来,包括湿气、水饮,所以肚子就会发满。

胃有停饮就要吐,所以也吃不下。

由于胃虚里有停水,胃的机能沉衰,不能收持,失去收摄作用,所以会“”自利”。而且越来越厉害,“益”。

因为寒水刺激肠胃,所以肚子就要疼。如果有时候刺激的不那么厉害,就不疼。所以叫“时腹自痛”。

虚寒在里,以“下”为禁,应该用温药来补。如果“下”,使得上边更加虚了,寒饮便往上冲逆,所以会胸下硬满,成为“结硬”之变。

本条主要是说明太阴病的特征。它跟阳明病正是一个相反的对立。阳明病是热结于里,一派实热之象;太阴病是虚寒在里,一派虚寒之象。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中风”,就是太阳病中风证传里而为太阴病。

太阳病,本来是有余的阳性证,所以太阳病传里以传阳明为常,传太阴病为变。

而少阴病,本来是不足的阴性证,所以少阴病传里以传太阴病为常,传阳明病为变。

“四肢烦疼”,这是太阳病的症候,这是太阳中风证在表唯一的症候。

“阳微阴涩而长者”,这是讲脉。

脉“阳微”浮见微,太阳病脉浮而见微者,外邪已衰之象,这说明表邪也衰了。

“阴”,是里虚,涩者为血少,由于转属太阴下利,丧失精液,所以“阴涩”。

脉“长”而不短,说明胃有恢复的倾向,说明胃气恢复,并有“欲愈”的征兆。

表邪既微,而里气欲复,所以“为欲愈”。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这条同前,也是根据五行的推算法,有道理,但不可靠,意义不大,只能参考。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本条并不是太阴病,而是太阳病,只不过是因为有下利,也就是痢疾,所以冠以太阴病之名,目的是为了对太阳病的下利与太阴病的下利进行鉴别。

真正的太阴病,虽然有表证(脉浮等),也不能够发汗。下利清谷的这种虚寒,只能用四逆汤之类救里,而不能去解表。

太阳并有下利,无汗的表实证用葛根汤(麻黄剂);有汗的虚症用桂枝汤。

少阴病的下利,用白通汤。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口干口渴,肯定是有热,不是阴证。“不渴者”,是口中和,“属太阴”(三阴病都是口中和)。

这条才是真正的太阴病下利。口中和而不渴的原因,是“以其藏有寒故也”,故“当温之”。

“四逆辈”,包括很多了,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等等都是。具体用什么呢?因证而施。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以脾实,腐秽当去故也。

伤寒应该是脉浮而紧,现在脉是不紧而浮,说明是精液虚了,不能充斥于体表,而是有“血弱气尽”之象了,精液往里走了,病有内传之势。

太阳病传里,以阳明为常,表现为一身手足俱热。而现在只是“”手足自温”,身上并不热,所以病内传后不在阳明,“系在太阴”,还没有到阳明病的程度,这是因为里面有湿的原因。这反映了太阴病与阳明病的交争、进退。

如果热郁于湿,那就要“当发身黄”,也就是急性黄疸性肝炎。“若小便自利者”,湿自行排出,只剩下热,所以“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如果正气足,藏器不衰(脾胃),“虽爆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

这是因为“脾家”,待腐秽通过下利的方式排出后,病就会好。

本条很重要,提示我们在兼有太阴病内有水湿的状态下,治疗前期往往出现下利的症状,这是排除体内垃圾(水湿)的过程。只要脾胃不虚,排完后太阴病也就好了。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本来是太阳病,“医反下之”是误治,导致“腹满时痛”,成为太阳阳明并病。

“属太阴也”,仲景的真正意思,这并不是传入太阴,而是“”腹满时痛”象太阴病的症状。以方药来测证,而是误下之后传入了阳明,成为了太阳阳明并病。

这里的“腹满”是实满,而不是太阴的虚满;“时痛”也已明言是实痛,而不是太阴的虚痛。所以,才会用芍药和大黄。

如果是真正的太阴病绝对是不能用芍药和大黄的,必须用姜附之类的温补之药。

本条把太阳阳明并病放在太阴篇中,正是为了来鉴别阳明病的实满痛与太阴病的虚满痛之间的区别。这才是仲景真实义,而不可误为太阴病。

280、太阴为病,脉弱,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本条是上条的继续,继续对太阴病和阳明病的“腹满时痛”进行鉴别。

“太阴为病”,这是指真正的太阴病,所以会“脉弱,其人续自便利”。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意思是千万不要用大黄和芍药。“宜减之”,不是减量,而是不能用。如果误用了芍药大黄,因为太阴病“胃气弱”,必然会“易动故也”,即下利不止。

太阴病小结:

太阴篇讲到这里就完了,这只是个提纲性、指示性的。其实,属于太阴病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太阴病的死证,下利清谷一类,都放在了少阴篇。仲景的深意,也是为了太阴病与少阴病的联系与鉴别。

气血虚衰之人。特别是老年人,得了外感,一旦发作,往往越过太阳病阶段而直中少阴,就是少阴病。

而少阴病传里很迅速,往往几天就会并发里证,一传里就是太阴病,呕吐下利,四肢厥冷等等全来了,马上就有死亡的可能。

所以,仲景把太阴病的死证全放到了少阴篇里,就是要警告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表证,真正的少阴病,有“脉微细,但欲寐”这类的情况,千万不可轻视,转瞬就可能传入太阴而死亡。

老人本来只是得了个感冒,如果救治不得法,往往会死亡,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对于太阴病的这类危险症候,其治法,一言以蔽之,“宜服四逆辈”: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