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子人类学所见胶东林氏与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东方欲晓10 2020-08-27
近日,某基因检测机构官方公布了胶东林氏的Y染色体单倍群,只言片语难免让人浮想联翩,下面就让我们以历史学、分子人类学的角度揭开其中的真相。
闽中晋安林氏(O3-M117-CTS6987)与胶东林氏(C-CTS2657)的差异之巨大,体现了南北人群的流动。纵观整个历史时期,尤以西晋末年到南北朝这一历史区间能体现这种变化的剧烈,这一时期,又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为拐点,汉化的五胡族群为华夏文明输送了新鲜的血液。后来才有了隋唐的繁盛、大一统局面。
一、 西晋统治阶级的腐化与五胡乱华
晋武帝的“太康之治”虽然在经济上取得较大成就,但统治阶级也因此而滋生骄泰之心,迅速腐化,奢侈成风。最终因贾后专政,引发八王之乱引祸中原。东汉、三国以来,汉族统治者为强化军事实力、补充内陆劳动力经常招引和强制原居于西北、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入居内陆,此外,东汉以后,我国又进入了新一轮周期的小冰期,天气日趋寒冷,逐水草而居的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主要有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民族。少数民族入关后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但多遭受着残酷的阶级压迫,充当佃客沦为奴隶。最终民族压迫迫使五胡走上了武装反晋的道路。他们相继在北方建立了五胡十六国。
二、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拓跋鲜卑早期活跃于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进入中原后开始逐步走向封建化。建国并统一北方以后,原有的制度已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因此,北魏孝文帝在北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深刻影响着北方的历史进程。在迁都洛阳后,为缓和胡汉矛盾,强制要求北方胡族改姓。鲜卑人多是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姓氏与汉人不同意味着差异,影响着胡汉人群的合作,迁都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等。“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三、分子人类学所见丘林氏(胶东林氏)、丘敦氏的汉化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包括融入鲜卑的南匈奴)复姓丘林氏、丘敦氏、丘穆棱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南北朝北魏王侯拓跋嗣将鲜卑王族丘敦氏·豆真始改为丘氏。见模公墓志铭:“豆真将军、镇守来国、归而命氏······”。匈奴族丘林氏族改为丘、林、乔三姓,也成为河南丘氏的一部分,这些外族在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上进行汉化,成为中原的丘氏汉族。可见,丘林氏、丘敦氏存在某种微妙的联系。
秦汉时期,乔氏为北方匈奴贵族中的四大氏族,乔氏也称丘林氏,世代为匈奴国辅政,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人口繁盛。郑樵的《通志 ·氏族略》就将乔氏与丘林氏并称。通过谱牒学、古音学的证明,结合《晋书 ·匈奴传 》、《后汉书· 南匈奴传》的记载,也可推知乔氏就是丘林氏。到了北魏时期,官方称其为丘林氏,此后这支丘林氏在北魏的汉化改革中改林氏。
《元和姓纂》卷五载:“后魏献帝七分国人,以弟豆真折为丘敦氏。孝文帝(471—499)改为丘氏”。这支丘氏,在闽西客家有分布,为唐代丘和-丘行恭后代,丘行恭和丘和的父亲,是西魏镇东将军。经检测,其Y染色体单倍群为C-CTS2657。巧合的是,最新公布的胶东林氏Y染色体单倍群也是C-CTS2657。这激起了众多历史学、分子人类学爱好者的浓厚兴趣。胶东林氏与闽西客家丘氏的联系体现在:其一、丘林氏与丘敦氏界限模糊,二者都存在更姓为丘氏的记录,“又有丘林氏和丘敦氏并改为丘氏,虏姓也”;其二、草原民族的流动性较大,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与蒙古高原、东北民族间的部落征伐、融合统一有关,总体而言,分为东胡、肃慎和濊貊三大系统,可以看出,这些草原集团是相互更替的。有趣的是,我们在东胡和肃慎两大草原集团中,都发现了C-CTS2657广泛而低频地存在着。北元著名的达延汗属于这个分支,俄罗斯的布里亚特人里超过60%属于这个类型,在外蒙古和卡尔梅克人里超过15%。三、二者均为C-CTS2657这一分支,可以看出此支系融入汉族时间较早。当然,以上所述,是基于历史线索和分子人类学的基本判断,需要相关机构、学者进一步检测、比对。
四、结语
由于时间、篇幅所限,笔者还有很多观点来不及一一阐述。历史上,以长城为界,草原文明与中原华夏文明产生了碰撞、融合,草原民族的融入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秦代开始,我国正式成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这是人类文明的光辉一笔。最后,春节将至,除夕已至,在此祝大家猪年快乐,也希望大家以平和的心态探讨、学习,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