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朋友说同写庐山瀑布,张九龄就比李白更有气势!让我当即笑喷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说起庐山瀑布,大家第一反应肯定就是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甚至马上会摇头晃脑地读出来。其实,庐山瀑布是江西的名胜,此前此后写诗感慨的文人并不少。比如中唐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就被白居易称颂,认为比李白的还强,当然这个说法后来被另一个文豪苏轼嗤之以鼻。今天要说的,则是在李白之前的张九龄所写《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这首诗写得极为精彩,应该算张九龄的得意之作。在首联中,作者不惜笔墨渲染庐山瀑布的气势如虹。它从万丈山峰倾泻而下,远远望过去就如同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怎么样?这是不是与李白始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优秀的诗人总是能捕捉常人难以拥有的灵感。

颔联依然是描写庐山瀑布的壮美场景,它奔流直下,冲击着沿途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又穿透了一层层浮云。这还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雄浑奇绝。

颈联中,张九龄巧妙地引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让庐山瀑布给人的感觉更为丰满。在阳光的照耀下,它如同彩虹一样绚烂。在云淡风轻的日子,它的声音又如同风雨声一样清楚。这种感官上进一步的认知,让读者单纯脱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脑海中逐步构建成完美的庐山瀑布画面。

好的诗歌,总是意犹未尽,让人细细体味。这一点在叙事诗、咏史诗中最为明显,张九龄在这首纯写景的诗歌中,也运用得纯熟无比。庐山周围的景致,也是如此秀丽,天空、瀑布相互融合,才会构建成烟雾弥漫的神仙境地。这种朦胧的感觉,才让诗歌不朽。

写这首诗的时候,张九龄正是仕途顺利时。当时他由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虽然并不算高光,但唐玄宗亲自宽言抚慰。这是张说过世之后,张九龄第一次感到了朝廷的信任和肩负的责任感。所以,他在《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流露出的豪放与后来的李白如出一辙。

再次说回李白,就不得不说朋友曾经向我说,同时写庐山瀑布,水平高低暂且不论,张九龄在《湖口望庐山瀑布泉》的气势,可比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强多了。

这个说法倒也新鲜,我们后人看来,李白的名篇已经是登峰造极的绝唱,就连清朝人胡本渊也只是评价“足与太白相敌”。所以小珏连忙问他为何有这个心得,他却不慌不忙地解释:李白诗中的庐山瀑布是三千尺,算起来就是三百丈,张九龄开篇就是万丈瀑布,岂不是强得多?

听完这个解释,我笑了。你别说还真有点道理,虽然是摆不上台面的道理。因为计量单位在各个朝代的换算并不一样,但是,不管怎么说,“三千尺”自然没有“万丈”的数量大。

然而,作诗并不是在吹牛,也并非是数字越夸张越好。相反,诗人往往要求写实,这让许多文人江南才尽。其实,三千尺也好,万丈也好,不过就是诗人夸赞时的褒扬之词,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攀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