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我学作诗!王和尚讲诗(1):律诗的押韵规则

 六不和尚 2020-08-27

王和尚说

各位诗友好:

    从今天开始我将连载律诗创作的基础知识,一共有14讲。这是律诗创作最基础的只是,包括押韵,对仗,字法,句法,章法和简单的修辞技巧。希望有志于学时的朋友留意。

    学诗不可操之过急,一定要稳扎稳打,多读书,多揣摩,多练笔,一定会有所成就。

    律诗是比较基础的体裁,因为会涉及到古典文化基础的东西,希望这些知识能让各位喜欢。

    由浅入深,渐行渐远……

 

律诗押韵的规则

   1. 押韵的位置固定在偶句。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五言首句多不用韵,七言首句则多用韵。

    2. 必须押平声韵。如果平仄、对仗都与律诗的要求相合,而押仄声(上、去、入)韵,一般都只视为入律的古风,亦即用律句的古体诗。押平声韵可能与诗歌本身的性质有关。

    诗歌不少是用于吟诵或入乐的,其韵多要求高亢延伸,吟诵或入乐演唱才有舒缓的余地,便于充分表达情感。韵脚(即用韵的位置)用平声韵则可符合这种要求。在官话区,平声从隋唐至今的调值都是高而平的;而仄声都是不平或短促的(入声即属一种短促调),不便于吟咏或歌唱。

     3. 首句用韵问题。律诗首句入韵的,首句可以用与其余韵脚的韵相邻近的邻韵。“邻韵”是指在诗韵韵书(如“平水韵”、《佩文诗韵》《诗韵合璧》等)中位置相邻的韵,且具有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的条件。

举例

李商隐《深宫》

金殿香销闭绮笼,玉壶传点咽铜龙。

狂飙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

斑竹岭边无限泪,景阳宫里及时钟。

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

首句入韵,为东韵;其余韵脚为冬韵。东、冬二韵为邻韵。七律首句多入韵,所以这种首句用邻韵的情况在七律中常见。

    七绝首句亦多入韵,但盛唐诗人多不用邻韵,而是一韵到底(实际上只三个韵字);唐大历(唐代宗年号)以下稍有首句用邻韵者,至宋代渐多。

      律绝只有四句,首句以不用邻韵为妥。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说七言律绝首句“宁用仄字,勿借平字”,即是说首句宁用不押韵的仄声尾,而不要用借韵。

    律诗的邻韵主要有八类:(1)东、冬(2)支、微、齐(3)鱼、虞(4)佳、灰(5)真、文、元、寒、删(6)萧、肴、豪(7)庚、青、蒸(8)覃、盐、咸。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说:“凡唐人诗引韵旁出……必‘东、冬’‘真、文’,次序鳞比则可,无远借者,然盛唐绝少。”他是说盛唐时首句入韵的诗也多与其余韵字同一韵,而不用邻韵。      明王世懋《艺圃撷余》说:“至于首句出韵(即用旁韵)晚唐作俑,宋人滥觞,尤不可学。”

      清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借韵”条下说:“五七言近体第一句借用旁韵,谓之借韵……宋人借韵尤多。近代名家,以此为戒。此后生之胜于前贤者。”

      其实首句入韵是用邻韵,还是全用一韵,并无优劣之分,但邻韵不能“远借”,这是至要的。

 4. 一韵到底与忌“出韵”。律诗除如首句入韵而可用邻韵外,各个韵脚都必须是平声韵中的同一韵的韵字。这个原则极严。如混入了其他韵的韵字,就叫“出韵”,也称“落韵”。

      “出韵”是律诗的大忌。下面我们举几首“出韵”的诗例:

举例

王维《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

长乐青门外,宜春小苑东。

楼开万户上,辇过百花中。

画鹢移仙仗,金貂列上公。

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

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

君王来祓禊,灞浐亦朝宗。

 ”宗”字为冬韵,其余各字为东韵。

举例

  杜甫《雨晴》

天水秋云薄,从西万里风。

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

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

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农”字为冬韵,其余各字为东韵。

举例

张祜《读曲歌》

不见心相许,徒云脚漫勤。

摘荷空摘叶,是底采莲人。

“勤”字为文韵,“人”字为真韵。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说:“唐以诗赋声律取士,于韵学宜无弗精。然今流传之作,出韵者亦间有之。盖检点少疏,虽老杜(杜甫)或未能免。”但总的来说,律诗中出韵的现象是极少的。胡氏所举的诗例,有的可视为古体诗,则韵可通用;有的有异文,异文则为一韵,不一定原本是出韵。

5. 避“重韵”。即韵脚不能有重复的字。就是再长的排律,也必须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律诗的平仄

       平仄是构成诗歌音乐美的重要因素。汉语在中古时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有高低抑扬的不同。诗人把它们按一定规则运用于诗歌,就可以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感。即使是今天人们写新诗,诗句中也往往有意无意地避免使用全是同一声调的字,否则就会从听觉上感到平板,语气上无跌宕。人们就连取名字也常从语感上避免三字的姓名完全同调,否则会有“拗口”之感。所以律诗的平仄并不全是形式主义的产物,它是在汉语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经过自然发展,而后经过人为归纳、实践,逐渐走向定型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