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江吟反诗有何深意?剖析宋江阴暗的内心世界-王和尚读水浒

 六不和尚 2020-08-27

六不和尚

和尚有话说

       和尚细读《水浒传》,该书以史家笔法写作者胸中块垒,其章法因文生事,如百川汇海,气象宏伟;其用笔跌宕起伏,句有句法,字有自法,千锤百炼,最耐品读;其文气则郁郁勃勃,饱含血泪,抒发作者一腔怒愤。《水浒传》故事精彩,刻画精微,不需和尚赘言。

      最可注意者,在书中聊聊数篇诗词,均是因人成文,或做点缀,或做阐发,皆切合书中人物性格,细思则饱含作者深意。

       王和尚这个系列文章,即分析书中诗词,兼论人物内心,或可以此窥见《水浒传》真意。

       此为第二章,宋江篇(上)。(六不和尚:midouwei)

宋江 (上)

       晁盖等七人劫夺了生辰纲之后,官兵捕捉甚急,宋江为义气私放了晁盖等。后,又因为怒杀阎婆惜,不得已流落江湖。在收到父亲宋太公的信之后,宋江急忙回家。但是很快又被官府捉住,刺配江州。

       在江州服役的宋江,虽然并没有受到多少拷打,但是内心却一直压抑。某日,风雨之夕,宋江独自一人登上浔阳楼,看到楼外波浪翻涌,风雨欲来,再想到自己困身于此,志向难申,就趁着酒兴在墙壁上题了一词一绝。这就为宋江招致大祸的“反诗”。其辞如下:

西江月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七绝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王和尚解析

       宋江在书中文化水平较高,并且身处文采风流的北宋末年,他曾多次创作诗词明志。从字面看,这两首诗词很好理解,但是细考则能窥见宋江矛盾压抑的内心世界。

      宋江出身地主家庭,得以饱读诗书,并且在父亲的教导下,忠君仁孝的思想更是深入骨髓。但是身在乱世,纲纪混乱,群雄四起,宋江又沾染了一身江湖习气。因此他总是在忠孝与反叛之间挣扎,致死未休。此时他身犯重罪,志向难申,甚至回家侍奉老父都不可得,并且流落江湖之时,他发现他的名望在江湖上非常大,并且渐渐积累了一些资本,面对乱世,面对压抑已久的志向,他趁醉写怀。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这句是宋江自况,虽然有自夸成分,但是大致属实。其中“经史”“权谋”等字值得细思。宋江上梁山之后孜孜以求招安为国效力,这是因为他从小熟读圣人忠孝之言,而读史有让他心胸开阔,志向远大,并且能见兴替,知进退。要知道,宋江虽为“小吏”但是心雄万夫,但是他只能把志向埋藏在心底。因为既当“小吏”,就不能跻身仕途,这是宋代“官吏”分制不同,即宋江的仕途已经断送,唯有终生以“吏”为职。而饱读诗书,熟通吏道,却无用武之地,宋江之绝望可见一斑。

       宋江此人又非常有“权谋”,宋江之权术在书中比比皆是,如宋江善于使银子邀买人心,善于察言观色,顺水推舟,其瞒过何涛私放晁天王即是例正;他还善于以退为进,很会陪小心,用义气,其上梁山后架空晁盖即是明证;另外宋江更有统摄之才,他对梁上的整顿和安排更是让人人信服。宋江出身小吏,对官场法则很了然,所以他待人接物总是滴水不漏,皆大欢喜。

       然则,宋江之权谋是“坏”的么?是宋江性格的弱点么?和尚以为不然,这才是大英雄的品格。宋江有做英雄的潜质和能力,虽然他面黑身矮,貌不惊人,但是却有领袖群雄的风范。但是此时在浔阳江上,面对滔滔江水,他的这些反思和自傲,却显得压抑而无奈。忠孝之路将要断绝,江湖大门已经打开,宋江能怎么办?

       所以,此时的宋江只好“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宋江有志难申,甚至屈身在江州牢营,虽然心雄万夫,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因此他只有“忍受”。宋江非常善于隐藏内心,也非常懂得“能屈能伸”。宋江对阎婆惜挑衅之容让,对李逵无理之宽容,上梁山后对晁盖等尊崇,招安后对朝廷之理解,都体现其“忍受”的性格,甚至是“忍辱负重”。但是宋江又是坚定勇猛的,比如他对招安的坚持,对于报国的热望,一直未有消退,即便身死也在所不惜。

       需要注意的是,宋江之忠君是基于内心的,并非是贪恋权势,他所谓之“招安”也是为“兄弟们寻条出路”以达到封妻荫子,留名于后的目的。这是因为宋江注重身后名,并且珍视其名声。而“刺文双颊”“迭配江州”却是他人生中的污点,这对宋江的打击更多在心灵上。要知道,啸聚山林冲州撞府,虽然看来很痛快,但是对于从小接受正统教育的宋江却是极为不愿的。他之招安也就在所难免了。

      但是此时的宋江却想不到这些,他只有满腔郁愤,所以他吼出最后一句“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这一句看似有点莫名其妙:何以有冤仇,何以要血染浔阳江?细思则有妙用。宋江好似堕入无物之阵,他流落江州,有家难奔,宦途无望,有志难伸,但是他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更不知道如何解脱,这即是宋江无常的命运。宋江挣扎不开,一腔郁愤不知如何排解,所以把自己的无能视为虚无的“冤仇”,而宋江经过一番流落江湖,已经见惯了江湖好汉杀人如草芥的手段,所以在他看来似乎只有杀人才能缓解内心的压抑,或者说杀掉无常的命运,杀掉冥冥中控制它的那一双手吧。

       但是应该看到,宋江绝非谦谦君子,他是生事之人。宋江的内心也有嗜血和残杀的欲望,比如他残害秦明一家,权术之阴暗,让人惊悚;他命令李逵杀死小衙内,手段之惨烈令人愤怒。这一是来源于施耐庵本身就嗜血黑暗的写作内心,二是宋江也是江湖草莽人物,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其三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本身就是弱肉强食,残忍好杀的。而熟读史书的江肯定也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所以他要血染浔阳江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首词写得直白而压抑,暴虐而自卑,充分反映出宋江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并且这首词写在宋江酒醉之后,他放浪形骸,释放欲望,故而读者看来其意咄咄,其心昏昏。但是应该注意到,这首词在写法上,音节铿锵,气势雄壮,直抒胸臆,真可谓淋漓满纸,气冲霄汉。

       而接下来宋江所题之绝,在立意上则更进一层,逐渐露出他内心的欲望来。如果前文“报冤仇”尚模糊的话,而其绝则显露无疑了。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此处之“山东”或可指其家,也可指梁山泊,但是联系后文则可知,宋江之心已在梁山。此刻他已经知道,传统正道已经拒绝了他,梁山泊才是适合他的立身之地。但是此时他虽心在梁山,但是命运却在捉弄他,所以他只有“漫嗟吁”了。

       宋江在去江州之前,每遇好汉来投,他都建议去梁山入伙。若非老父来信,他此时已经在梁山坐一把交椅了。可见,宋江知道,像他这样屈居下僚,到处碰壁的失意之人,只有去梁山才能安身立命。虽然父亲的命令,让他死心去江州服刑,但是内心他明白,他已经不能回头了。刺配江州是命运对上梁山最后的考验,也是他与正统之路诀别的关口。

        因为他内心有更隐秘的欲望。宋江渴望建功立业,更渴望青史留名,对家国的忠心让他饱受摧残,或许他内心已经深深厌倦这种无谓的忠心了。唯有到梁山之后,他手握权柄,麾下有兵之时,忠君的思想才会再度泛起。而酒醉之后的宋江,才敢大胆的喊出“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种石破天惊的句子来。

        要知道,宋朝虽然以文治国,但是开国太祖赵匡胤却是“一条杆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的,因此宋江漂泊江湖,结识众好汉后,他应该明白武力的效用了。因此他内心的凌云志在滋长,他对功名的热望在变形,所以他趁酒醉才觉得黄巢起义有头无尾,足堪嘲笑了。

       然则,宋江真要造反当皇帝么?和尚以为不然,宋江是一个非常矛盾之人,在大是大非上总是摇摆不定。比如,为兄弟义气他可以私放晁天王,但是他却不能舍弃父母的教导;一时义愤他可以杀掉阎婆惜,但是他却宁愿逃在柴进庄上躲避也不愿上梁山为寇;他宁愿让不得志的兄弟们去梁山安身,自己却遵从父亲的教导来江州服刑。由此可见,宋江之阴狠手段和决绝态度,更多的体现在具体事件上,而一旦要忤逆造反,宋江却变得犹豫起来。这是宋江所处时代和所受教育的缘故,也是宋江性格的悲剧。或者,宋江只是想一想,按照宋江的性格来看,他是不会做的,即便做了,也未必如黄巢般决绝无忌。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宋江这是在酒醉之后所题诗词。宋江性格比较压抑,黑暗;也比较矛盾和妥协。这两首诗词,既不能看作无用书生酒后所发的狂言,也不能看作宋江内心真实的写照,倒是可以看作是宋江内心隐秘的欲望,这种欲望上不得台面,也见不得阳光,虽然时长会盘踞在宋江心底,虽然宋江会上梁山开始强盗生活,但是理智和道统仍然会约束他不能走得太远。

 头条推荐

关注王和尚,细读水浒传

不拜师 不收徒 不断读书

不崇古 不媚俗 不违初心

六不和尚

个人微信号 : tianxie14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