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悍的董明珠,“易碎”的造车梦

 小饭桌 2020-08-27

饭桌君说

- 文丨小饭桌新媒体作者 牛油果 -

从做手机到“造车”,是格力多元化之路的探索。

新能源汽车行业最近有两条大新闻,一是蔚来终于交了10台车,二是董明珠的银隆被爆产能过剩、园区停产等问题,引发关注。有意思的是,就在前几日,董明珠做客某视频节目时提到:只要(银隆)技术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只要有市场,我觉得其它问题都好解决。

一贯的自信。

似乎从某个时间节点起,董明珠在大众面前建立起的个人形象和大众对她的不解、评说成了两条平行线,大众没有义务理解董明珠,她也没有义务过多解释自己。

成为“网红”,遭遇不解,这是成为一家市值超2800多亿公司的掌门人所失去的一些东西。在“造车”这件事上,同样如此。

成为“网红企业家”

从很早的时候起,董明珠就不再公开谈论私人生活,也不再为坊间好奇的“内心”、“孤独”、“没有朋友”等话题提供新内容。通过零碎的访谈我们可以拼凑起这些问题的答案:生活只有格力,思考的一切都与格力有关,没时间思考工作以外的事,甚至没时间欣赏公司里自由飞翔的鸽子;不让同事来自己家,自己做家务做饭、订票坐火车;回答关于孤独的问题时说“看你怎么理解了”,大家看到了自己对格力二十多年的付出,退休后一定不会孤独。

面对媒体,她呈现出的是一个极其坚硬的董明珠,在参加《我是创始人》、《大咖一日行》这类真人秀节目时,这种坚硬更是表现在了摄像机也未曾注意到的地方。

媒体和评论者当然也会努力寻找董明珠“言行不一”的地方,如,你先改制度后对管理人员罚款(2012年的访谈节目),是不是说明你们公司人治大于法制?及,董明珠说自己“从不犯错”,是不是一句完全错误的话?

面对争论,董明珠通常采取两种方式应对,一是正面反击,口舌之战坚持到底,不把对方打趴绝不罢休。二是“顾左右而言他”,只说自己想说的。这也难怪因主持《最强大脑》走红的蒋昌建当年评论说,董明珠有个本事,无论问她什么,都成为她给格力打广告的平台。

宣传格力,宣传实体的重要性,是成为格力电器副董以来,董明珠在大众媒体上的主要诉求。那时媒体多以“铁娘子”、“走过之路不长草”等夸张表述来定义她,宣传看点也多集中在她的性别,那时媒体似乎永远有个疑问,为什么一个女人会选择了这样艰苦、不近人情的生活?

董明珠对这种来自“性别角度”的发问表现平和,也很少借机教育女性就该如何如何,说得最重的一句话可能就是,女性特别要独立。

可以想见董明珠的私人生活是“枯燥”的,她全部精彩献给了成长中的格力。在谈到格力时,她似乎总面对着一个看不见的对手,和它抢时间,抢市场。在成为“被选中”的那个人之后,她开始对带有浓重国企风格的格力进行改造,从人事到制度,内部起了不小变化。更多的斗争没有被广泛披露,大众看到的是结果:十几年时间,格力从险些被9亿元卖掉到现在成为年营收达1500亿的制造型企业。2018年目标更是冲击2000亿。

早期董明珠多向媒体表达这类信息:格力有严格的纪律、制度,禁止各级人员谋私利,格力的成功在于掌握了“核心科技”。

在互联网时代,董明珠成为了“网红”。和以前略显单调的宣传不同,她的形象开始“多元化”。2013年和雷军达成“10亿赌约”,自己的照片成为格力手机开屏画面,和刘强东牵手做“互联网+”的广告,网络表情包频出。其中缘由,董明珠称为“省明星代言费”,也有网友猜测实为应对某种复杂境况的无奈之举。

此后,董明珠得到了网友将其与“格力”二字深深绑定的认知,也承受了更多不解与质疑。而又因为董的不理会,得不到回应的公众误解愈深。

2015年,董明珠在参加演讲时拿出一部“格力手机”,宣告格力开始做手机。不认同者很多,原因是,手机市场大的增量机会已过,几家品牌优势已成。2017年以来,格力手机新闻减少。

2016年,董明珠准备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集团收购失败后以个人名义投资银隆,之后媒体披露格力高管进入管理层,董明珠开始对企业内部制度文化进行改造。2018年1月,银隆被爆欠供应商10亿货款,双方各执一词,4个月后,银隆被爆产能过剩,园区停工,员工出走。

一系列问题因“网红董明珠 ”被放大。

为什么要造车?

董明珠力主做手机、投资银隆的原因,和格力发展战略有关。一方面是空调业务高歌猛进多年,“最好的时代”过去,从一千亿到两千亿甚至更多,格力需要新的增长空间;第二,互联网+,智慧家居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格力不能在未来缺席。手机被认为是智慧家居的终端,按照董明珠“核心东西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理念,格力进军手机领域。有人说她做手机失败,董明珠的看法是,从不认为我失败,成功需要时间。

至于为什么做新能源电动车,她也早有回答。“新能源是国家战略方向,新兴环保产业。”更公开说过表决心的话:虽然收购失败了,新能源汽车我一定要做。

之后她没有妥协,拉上王健林、刘强东注资银隆,王健林称这是万达投资的第一个制造业项目,因为“相信董明珠眼光”;刘强东的注资行为被看成是和董明珠的一系列合作有关,也有来自京东物流发展的需求。

因手机业务没在市场看到更多起色,董明珠的“造车”行为使更多人不解。大家疑问焦点是:做车是重模式,格力为什么不围绕家电做文章?

格力在家电业的延展并不多,八九成营收都是由空调创造。而实际上,家电行业也早已开始全面的转型,寻求更大增长空间。

行事低调的美的掌门人方洪波于2014开始“拥抱”互联网,先是接受雷军投资,两年后又宣布和阿里战略合作。看上去雷军的智能家居梦想会先在美的身上落地了。

与董明珠成为“网红”的方式不同,文人出身的方洪波极为低调,接受采访时都坐得离记者四米远, “很难看清他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因为组织结构上的优势,方洪波不需要成为网红,美的也就不会承载外界过多的议论。

格力美的对待互联网的不同态度让人想到“10亿赌约”。董明珠和雷军在台上针锋相对,董咄咄逼人,雷军信念坚定,双方抛弃了模棱两可的话语,用最锐利的语言喊出:我模式最好,你的营收无法超越我。这被看做是“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新经济的一次交锋。

海尔张瑞敏也不再谈家电,谈增长,他更愿意说的是物联网、去中心化、组织变革。收购GE(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后,2017年,海尔全球营业额达2400多亿,海外市场占比高达47%。

外界的解读是,在对待互联网这一问题上,董明珠不如她的同行积极、热情。直到近两年,空调市占率第一的格力也在求变。

在进军互联网的路途上,格力与京东靠得近了些。2016年,董明珠来到京东618宣传活动,说这是自己首次参加“渠道”举办的活动,还宣布将在京东上低价推出一款电饭煲。

董明珠这几年一直认可和宣传的都是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强调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今年更说想要做芯片,并没将海外和互联网+战略拔到特别高的位置。从她“攻击”雷军的那句“我把你的底子抽走,你什么都不是”也可看出她对“制造”的执念,也就不难理解她的转型方式是自己做手机做车了。

在一种没有得到认可的环境之下,说出“我一定要做新能源汽车”的董明珠是固执的,似乎也赌下了自己未来的一部分。她不喜欢人们老谈退休的话题,而愿意将创业热情再次释放。内外的质疑,或许会让她的决定显得艰难,她的处境看起来孤独,但历史又证明:董明珠是强悍的

只是正如车和家李想所说,整个行业现在都是“怀胎”状态,大家都在摸索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的平衡,“从不犯错”的董明珠,将如何开启她的新能源造车之旅?格力的“多元化”战略又会走向何方?

这关乎一种博弈,更关乎格力的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