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弹琴机器人PK郎朗爱徒,艺术能被机器代替吗?

 音教艺术网 2020-08-27

器乐|钢琴|声乐|民乐

合唱|教育|赏析

START

昨晚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开学第一课》,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一个关于汉字、普通话、锻炼体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在9月1日开学第一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很多人从节目中看到了学习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学到了新的知识。其中人工智能被多次提及,从围棋的人机对战到节目组特别安排的钢琴演奏与机器人《野蜂飞舞》大PK,都让所有人大开眼界。昨天,郎朗携爱徒李俊杰、徐子豪挑战拥有53根“手指”、来自意大利的机器人TEO,但是除了速度的胜负我们还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首先出场的是10岁的李俊杰。他与机器人深藏幕后,分别演奏肖邦名作《幻想即兴曲》。班主任撒贝宁抛出难题——让郎朗和现场观众分辨哪个是人弹奏的,哪个是机器弹奏的。

但如果不是学音乐专业的人,乍一听可能还真的听不出来哪个是机器人。但是当郎朗老师揭晓答案的时候是这样评价的:机器人弹得速度很匀,没有错音,但是音乐性差,另一边人弹得一边,虽然有一个错音但是有强弱对比,有情感在音乐里。

为了发挥机器人的优势,节目组又安排了接下来出场的是11岁的徐子豪与机器人PK的是以速度炫技著称的名曲《野蜂飞舞》,上演人机碰撞出的速度与激情。

在节目中人类以2秒的微弱差距在速度上输给了机器人TEO,但是这次大家都听出来了,在音乐上,机器人TEO更多的只是按照程序设定把所需要摁出来的音摁出来,但是没有任何情感。

节目进行到这里我们学琴的孩子是不是也应该扪心自问,无论是《哈农》、《拜厄》、《599》、《299》再到《740》......无论乐曲还是练习曲,我们在音乐中注入了多少情感呢?是带着感情在练琴还是只是把老师给布置的作业摁了出来呢?那么我们和机器人有什么不同呢?

撒贝宁老师最后总结的那段话说的很好:机器人弹一百遍都是一个样,但如果是郎朗老师弹可能每次二度创作都不相同,以至诠释的音乐也不相同。这就是在艺术上人高阶于机器的地方。


随着技术的飞速进化,时代滚滚向前,人工智能正在逐渐融入世界每一个角落。虽然TEO拥有53根手指,几乎覆盖大半个键盘,可以快速、精准地演奏,但机器毕竟是机器,它单纯的“复制”音乐,始终无法诠释音乐中的情感;而人与之相较的区别在于,人类有丰富的情感,艺术也源于人类对于自身情感要素的体会,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音乐里面如果没有爱,那就不是音乐,只是一串信息演奏者紧张的心跳声、急促的呼吸声、翻看乐谱的声音,这些让音乐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甚至演奏者的不完美乃至失误,都是欣赏的一部分。

在这个人们都在担心人工智能代替人力劳动的时代,艺术永远不会被机器代替,正如达芬奇提出的艺术与科学属于“夫妻关系”的理论,虽有交集但又无法替代。

这让我们回想起了马云前段时间对于音乐教育的一段演讲:

马云用他惯有的方式自信的指出了目前国内的教育现状,作为国内最风口浪尖的企业掌舵人痛批语、数、外的同时,让所有家长不得不去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的教相当好,而中国的育为什么没有做好?想象力、创新能力、鉴赏力都差的我们,除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梦想是“好好学习,争取考入清华北大”而后争取找一份好工作......这是多数中国父母的企盼。

与之相反,美国早已在幼儿园阶段开始重视并保护孩子们的创造力,正如马云所说,而正事因为学习艺术让孩子真正的成为“人”,音乐开启人类智慧,因为它与天地相通,而美术则是培育孩子想象力的沃土!今天的中国,不缺任何的物质条件,最匮乏的依然是文化层面的土壤,当我们大人在工作与生活中焦虑、彷徨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学好科学技术固然重要,但是艺术与科学技术共存,并同等于科学技术而存在,既然我们看到了艺术的重要性,请拉着孩子的手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大胆的接触艺术,与孩子一起感受艺术的力量吧!也为我们的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未来,让他们掌握至少一门永远不会被替代的技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