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浮宫的世界名画 环球之旅(82)

 野山的呼唤 2020-08-28

  参观卢浮宫,我最感兴趣的是绘画和雕塑,代表了艺术的顶峰;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所有的艺术品的标示和注解全是法文,搞清一件艺术品的来历很困难。卢浮宫绘画馆所收藏的绘画馆绘画之全、之珍贵是世界上各艺术馆不能比拟的。

图1、以红色为基调的展厅叫莫里恩厅

         卢浮宫藏画有15000件,但平时用以出展的不过2000多幅,其中三分之二是法国画家的作品,三分之一来自外国画家。因此有幸目睹卢浮宫全部珍藏的人寥寥无几。我照了很多像,因为注解全是法文,目前弄明白的只有二三十幅。剩下的还要慢慢消化。

图2、蜂拥奔向《蒙娜丽莎》

卢浮宫博物馆所有绘画作品中,最杰出、最受人瞩目的自然是达·芬奇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蒙娜丽莎》又称《永恒的微笑》,被认为是西欧画史上首幅侧重心理描写的作品,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更奇妙的在于,不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那温和的目光总是微笑地注视着你,生动异常,仿佛她就在你身边。这幅画比我想象中的小,据说是由于多次被盗的缘故。盗画者偷窃时不可能把画连框都搬走,就用刀把画裁下来盗走,这样经过多次偷盗,这幅画就越来越小了。

图3、《永恒的微笑》

     画中这位神秘美人,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是佛罗伦萨一个商人的妻子,而德国的历史爱好者迈克·福格特-吕尔森经过17年的潜心研究得出结论,女子是达·芬奇的秘密情人——米兰公爵夫人伊莎贝拉。伊莎贝拉17岁时嫁到米兰后,结识了当时为米兰宫廷作画的达·芬奇,并与之成为好友。《蒙娜丽莎》中人物穿丧服、不佩戴首饰,这与达·芬奇作画期间米兰公爵夫人的母亲去世有着某种联系;此外,画中人所着服装上还有斯福尔扎家族的标志,这也与米兰公爵夫人的背景相同。

图4、《浴中的加布莉埃尔·德斯特蕾与其妹肖像》

枫丹白露画派名画《浴中的加布莉埃尔·德斯特蕾与其妹肖像》。这幅画是十六世纪末的一幅匿名作品,画家娴熟地运用了透视技法,以写实手法表现了浴缸里的白色布单和两块勾勒出画面框架的帷幔。而远景处室内的另一番景象则营造出画面的进深感,突出显示了透视效果。加布莉埃尔·德斯特蕾是亨利四世的情人,她拿着一只意味着爱情纽带的戒指。她的妹妹捏着她的乳头,预示她即将成为母亲。在幕后,一位妇女正为将要出生的国王之子缝制衣服。

图5、《迦拿的婚宴》

《迦拿的婚宴》是卢浮宫博物馆中最大的作品,取材于《圣经》中的故事。作者是意大利画家委罗内塞,画于1562年。1798年被拿破仑带回法国得以修复。 委罗内塞从老师提香的用色方法上得到启发,结合他所擅长的明朗的银灰色调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中画面辉煌且具有装饰风格,构图宏大,在这幅近10米宽的巨幅画上,画了130个人。色彩浓郁有透明感,用笔豪放,形、神有机结合。

委罗内塞借宗教故事展示在城市背景下的世俗婚宴场面。在《圣经》的描述中,耶稣在迦拿的婚宴上不想顺从圣母的要求,他说:"我的时辰还未到。"整幅画面为人物和繁琐的饰物塞满,但却没有来自视觉上的压迫感。除了中心人物耶稣和圣母外,其他众多人物中有现实的王室贵族、僧侣、红衣主教和画家及其亲朋好友。前景中心的乐队中,艺术大师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等人都被描绘成演奏的乐师。委罗内塞想在豪华的世态场面外探索更深刻的哲学意义,使得这一作品耐人寻味。

图6、《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

在法国画家作品展馆,最吸引人的,当属《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是一幅60平方米的巨幅画像,令人震撼。这幅画的作者是令法国骄傲的雅克·路易·大卫——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画家忠实记录了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据说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画家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身着华丽服饰的拿破仑已戴上王冠,正把小王冠给皇后带上,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又没有使教皇难堪。

大卫奉拿破仑之命,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完成巨作。整个画面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都按身份进行描绘,构图宏大,场面壮观,是达维德空前的巨幅制作。像所有的政治宣传作品一样,在这幅画中也有一些对现实的加工:皇帝的母亲端坐于背景包厢的宝座上,位于很显著的位置。而事实上她因为生儿子的气而没有出席。在包厢上方,则是画家大卫自己和他家人、朋友孟格丝、维安和格雷特里。大卫把拿破仑两位姊妹画在侍从女官中左起第一、二位。

图7、《美惠三女神》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画家老卢卡斯·克拉纳赫的《美惠三女神》画作,原属于私人收藏品。这幅画开价400万欧元,卢浮宫博物馆欲收购这幅作品,筹得300万欧元,面临100万欧元的缺口。卢浮宫向公众发出捐款号召,有5000余人为此慷慨解囊,1个月就募集到100万欧元,如愿以偿地将《美惠三女神》收入馆藏了。这种从1欧元到4000欧元的慷慨行为,再一次证明了法国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以及文化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图8、《列奥尼达在温泉关》

大卫作品《列奥尼达在温泉关》,公元前480年,斯巴达人在温泉关浴血奋战了两昼夜,到第三天被波斯人团团包围。他们誓死不降,坚守阵地直至最后一人,斯巴达两国王之一的列奥尼达也捐躯关上。事迹传开,希腊人化悲痛为力量,在萨拉米斯一战大败薛西斯,给希波战争打开了胜利之门。美国电影《300勇士》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

图9、《萨宾妇女》

大卫名画《萨宾妇女》取材于罗马神话故事。罗马人在邀请邻城萨宾人赴宴时趁机劫走了萨宾城的青年姑娘。数年以后,萨宾人前来讨伐。这些女子不愿自己的父兄与丈夫们互相残杀,便出来劝和,用身体挡住双方的刀剑,大声呼喊:"不要打了!"女人在战争中既是牺牲品,又是化干戈为玉帛的英雄。画面正中央描绘的是爱尔茜里王后伸出双手奋力阻止了自己的丈夫罗慕路斯(盾上有托狼纹章者)和萨宾国王塔提乌斯的刀枪,左右几位妇女抢步上来护住幼儿。

图10、《圣母升天》,作者Giambattista Piazzetta,作于1735年。

欧仁·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1830年,他完成了名画《自由引导人民》的创作。1830年7月,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在27-29日"光荣三天",推翻了波旁王朝,将国王查理十世赶下了台。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到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永久的纪念。

图11、《自由引导人民》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引人注意的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左手握枪、右手高举着迎风飘扬的三色旗。女神的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象征着少年英雄阿莱尔;右侧那个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学生就是画家本人,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同年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还给了画家。1848 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

图12、"美第奇画廊"

法王亨利四世之妻、摄政王后玛丽·德·美第奇为了装饰私邸卢森堡宫,向佛兰德斯大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定制的肖像组画,记述其个人平生,共计24幅,均为巨幅油画,被称为《玛丽·美第奇的生涯》组画。定稿组画现存巴黎卢浮宫,开辟"美第奇画廊"专室整体展出,另有草稿被欧洲其他博物馆收藏。

图13、《1610年5月13日玛丽·德·美第奇王后在圣丹尼斯修道院加冕》

在画作中,鲁本斯运用巧妙的比喻和象征,配以奥林波斯山上众神,将真实世界中的历史和人物浪漫地融合到虚拟的神话故事中去。人神共处,虚实相与。既不受历史真实性的限制,又满足了这位王后的心理欲求。由于这组画作创意新颖,色彩艳丽、画技超凡,人物多而有序,是鲁本斯绘画生涯中的最高成就之一,因而受到当时和后世的赞誉,也是这位伟大画家为后人留下的一份极为珍贵的艺术遗产。

图14、鲁本斯的油画《玛丽·德··美第奇摄政法国》

油画《亨利四世升天和玛丽摄政》,描绘得是1610 年玛丽·美第奇丈夫亨利四世被一个据说有弑君狂的人弗朗索瓦·拉瓦莱克在巴黎的打铜街刺杀后,着丧服的玛丽·德·美第奇摄政。图左方:亨利在奥林波斯众神扶持下正在升天,宙斯在上面迎接亨利。右方:玛丽坐在王座上,其左上的"摄政女神"正把一只船舵交递给她,其前的"法兰西"女神(半跪者)向她进献象征政权的宝珠。手执佩以梅杜萨头的盾镜的雅典娜站立于后对她保护。

图15、《与奥林波斯众神会见》

上面组画中的《与奥林波斯众神会见》,玛丽(画的上方着黑衣者)与宙斯诸神会见交谈,表明她是神明指定的法国政权的统治者。站立于中间的阿波罗手持弓箭正在赶走她的敌人,手执盾镜的雅典娜则紧跟阿波罗之后。

图16、《玛丽接受教育》

鲁本斯是著名的巴洛克绘画大师,他还是一位频繁出入欧洲各国宫廷的重要使节,他自称为"业余大使",为各国宫廷创作了许多绘画作品。这件作品是组画中的一幅《玛丽接受教育》,艺术保护神阿波罗(左一)和奥林波斯众神的使者赫尔墨斯(左二)在培育玛丽的音乐修养和辩论才能,智慧之神雅典娜在教她阅读(上),美惠三女神在帮助玛丽成长得更为美丽。在画中鲁本斯重点突出了三女神的形体之美。

图17、保尔·德拉罗什名画《年轻殉道者》

保尔·德拉罗什名画《年轻殉道者》。公元303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宣布了迫害基督教徒的法令,台伯河是流经罗马帝国首都罗马的一条河流,这场迫害持续了10年,出现过很多著名的殉教者。画中一个年轻的基督少女被捆绑着双手投入台伯河中,寓意着殉教徒式的清白。清澈的河水中,纯洁的少女浑身散发着晶莹、圣洁的光芒。画中呈现的那种神圣和悲伤,那么纯洁、美好的的殉道的生命,令人心生莫名的哀伤和怜惜,目光不忍离去。

图18、《大宫女》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大宫女》是法国画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安格尔多次表现东方主题,以及他最钟爱的题材之一女性裸体。这一幅《大宫女》反映了当时法国的贵族上层对具有强烈的东方情调的土耳其内宫生活极感兴趣。评论家德·凯拉特里说:"他的这位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然而安格尔的学生、曾为其老师作传记的阿莫里·杜瓦尔说:"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秀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地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

图19、油画《洛哲营救安吉莉卡》

安格尔作品《洛哲营救安吉莉卡》故事取自《疯狂的罗兰》,這部以查理曼大帝时代为背景的著名史诗,是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托在十六世纪初完成的杰作。描述洛哲骑着半马半鹰的有翅怪兽,飞越布列塔尼半岛上空,赫然发现被锁在眼泪岛岩石上的安吉莉卡,这位美女即将被送入海妖的口中。他用长矛刺中海妖,將它击毙,营救了安吉莉卡。

图20、弗朗索瓦·约瑟夫·海姆的《查理十世在卢浮宫举办的1824年沙龙的艺术展览上颁奖》

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席里柯,格罗的学生籍里柯,26岁时创作了世界名作《梅杜莎之筏》,而后到英国和德国展出,引起极大的轰动。《梅杜萨之筏》反映的是沉船事故。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名官兵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由于缺少救生艇,149人挤在一个木筏上在大西洋上漂流了12天,残杀和同类相食,最后只有十几个人生还。

图21、《梅杜莎之筏》

画家为了描绘这起真实事件,访问了幸存的人,还自己做了一只类似的木筏,亲自在海上体验风浪。他亲自到病院观察垂死的人的情态,他将解剖的死人体浸于海水中观察其色彩变化。画中刻画了人物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怀抱死去儿子的男人的沮丧和迷茫、垂死者的突然振奋和向救援船挥手的人们的强烈渴望。可惜的是,这位世界的顶尖大师籍里柯,只活了33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图22、油画《萨达纳帕尔之死》

      十八世纪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卢瓦的名画《萨达纳帕尔之死》,主题取自与描写亚述帝国末代国王命运的拜伦的历史剧《萨达纳帕尔》(1821年)。传说萨达纳帕尔国王是一名不务正业的君主,他混乱的统治被叛乱画上了终止符。,当他听说自己的军队战败的消息后,决定自杀,将他的宝座当作火葬的柴草堆,下令禁卫军杀死他的女人爱妃寥拉和侍童们,以及心爱的骏马,每个使他快乐过的东西在他死后都不许存在下去。冷漠的君主面无表情,与惨烈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幅绘画又激发了柏辽兹(Hector Berlioz)的声乐套曲《萨尔丹那帕勒斯之死》(La mort de Sardanpale)等若干音乐作品的诞生。

图23、油画《拔士巴收到大卫的来信》

       《拔士巴收到大卫的来信》(Bathsheba receiving David's letter),作者威廉·德罗斯特(Willem Drost 1633-1659),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拔士巴是《圣经》"旧约"中最重要的女人之一,她原来是大卫王手下的将领乌利亚的妻子,与大卫勾搭成奸后,大卫借故处死了乌利亚,拔士巴成为大卫王的妻子,他们的孩子就是以色列的第二任国王所罗门。

图24、朱斯范·克利夫作品《亚当和夏娃》

《荷拉提兄弟的誓约》是作者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根据罗马历史学家提图斯-李维(Titus Livy,公元前59-公元17年)的记载而创作的:当年罗马人曾与比邻的伊特鲁里亚的古利茨人发生战争,但双方的人民却有着亲密的通婚关系。战争延续多年未决胜负,最后决定双方各选派三名勇士进行格斗,以胜败决定罗马城与阿尔贝城的统治权的归属。荷拉斯是古罗马的一个家族,罗马城选了荷拉斯三兄弟,对方选了居里亚斯三兄弟,但这两组兄弟中却有婚姻关系,小荷拉斯之一的妻子是居里亚斯兄弟的姊妹,小居里亚斯的未婚妻则是小荷拉斯的同胞。

图25、《荷拉提兄弟的誓约》(Oath of the Horatii)

      画面表现三个兄弟在出发前向宝剑宣誓"不胜利归来,就战死疆场"的场面,老荷拉斯位于画面的正中,他手上的刀剑是这场宣誓激情的焦点。右角是三勇士的母亲、妻儿和姐妹,母亲担心出征凶多吉少而心痛如割,妻子搂着孩子泣不成声,最右侧的一个姊妹,由于她是作战对方的未婚妻,心乱如麻,因为不论胜负,她都将失去自己的亲人。妇女的哭泣与三个勇士的激昂气概,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了祖国,必须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在这悲壮的戏剧场面上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图26、安格尔的《瓦平松的浴女》

     《瓦平松浴女》是安格尔所作的一幅表现东方情调的土耳其裸女画,是他年轻时的作品。画中人物如大理石般光滑的背部是构图的中心,她身体微转,使各部分有了细微的变化。安格尔将身体各部分的微妙变化描绘得十分细致,以连续、简单的轮廓线勾勒出完美的身体曲线。半明半暗的光色在光洁的背部微微地变化浮动着,绿色的帘子、白色的床单、白红花的绸巾围绕着她,窗帘与床罩的褶线用以强调背骨的垂直线。整个画面有一股典雅、纯粹的美感表现力。      

图27、《洪水》

大卫的得意门生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是跨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被放逐后他成为新古典主义的领袖。1806年他创作了这幅《洪水》,画得实在太美,太理想化了,圣经故事被揉进古典主义的美的境界。此画当时在沙龙露面时,得到的赞美声浪几乎与他老师大卫的那幅《萨宾妇女》一样高,形成共振现象,这使他又一次获胜得奖。

图28、《拿破仑视察艾劳战场》

     大卫的另一得意门生,特里奥松的师弟安东尼·让·格罗,以描写拿破仑军事生涯的历史画知名。这幅《拿破仑视察艾劳战场》描写1807年2月8日,法军在艾劳大获全胜,俄军一败涂地,趁夜仓皇逃窜,法军前锋部队分头追歼逃敌直到哥尼斯堡一线,沿途尽是被遗弃的俄国人,已死的、垂死的和受伤的,尸横遍野、惨不忍睹。中午时分,拿破仑皇帝陛下在缪拉和贝蒂埃两位亲王随侍下,周圈簇拥着苏尔特、达武、内伊三位元帅和波兰王室成员视察了艾劳战场。

图29、《土耳其浴室》(The Turkish bath),作者安格尔

    该画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和异国风味。安格尔把抽象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独具匠心地表现出女性的柔美和纯洁。从作者一生的绘画经历来看,他最高的成就是女人体画。他对女色的嗜好是一贯而深刻的,当安格尔的天才同青春美丽妖娆的女性结合在一起时,创造力是空前的。肌肉、曲线、酒窝、柔韧的皮肤,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从他的油画上看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