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舌尖上的历史》7-8章

 悦读读书 2020-08-28

八月共读/舌尖上的历史

第七章

新世界,新食物


哥伦布在美洲并没能找到他出航前承诺的香料,但是从后来的历史来看,他其实带回了更好的东西:土豆,玉米,和辣椒,而且,不同于很多来自东方的香料,这些作物可以轻易的种植到原产地之外,并在之后的上百年成为亚洲欧洲各种料理的重要材料。

荷兰人在17世纪,取代了葡萄牙成为海上贸易的领导者,同时,他们也致力于寻找除了香料以外,可以赚钱的新的农产商品,而随着英、法两国崛起,他们也建立起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如同荷兰人一样对经济植物学产生热忱。

因为香料贸易的历史证明:任何人只要能控制珍贵食材的供应与交易,庞大的财富便唾手可得。谁知道是否还有哪些植物正等着被利用?

殖民主义、商业和科学并驾齐驱,一个国家可自由掌握的植物数量,及其植物学家在原产地之外能够种植这些植物的能力,证明了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在当时,植物学被视为“重要科学”,是国家力量与文明程度的指标,就像今天的核科学或太空科技的地位一样。

这方面英国人实在做到了极致,到今天,英国已经建立了以收藏全世界植物为目标的植物园。其中牛津植物园是英国最古老和经典的植物园,始建于1621年,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犹如如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于牛津大学中心城。

而位于伦敦西南泰晤士河南岸的“邱园”,是英国皇家植物园,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今天全世界植物爱好者心中的“圣地”。邱园也是我心中,英国旅游的目标里仅次于“大英博物馆”的地方,大家如果有机会去到伦敦,千万不要错过。

在哥伦布之后的岁月里,许多人带着植物、动物、人、疾病和梦想往返于新旧世界之间,使得旧世界与新世界的作物出现大规模交换,这就是“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小麦、蔗糖、稻米和香蕉从原产地向西移动,玉米、马铃薯、番薯、番茄辣椒等美洲作物,则向东移。阿拉伯咖啡和印度胡椒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南美洲的马铃薯被移植到北美洲,并向东方旅行,成为欧洲人的主食之一。

新作物有时比本地作物更能抵御天灾:来自美洲的番薯流行于日本,因为它们能耐受摧毁稻田的台风;来自美洲的树薯被在非洲广泛栽植,因为它可食的根茎安全地留在地下,不受蝗虫侵袭。

对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的就是玉米,它从被哥伦布发现并带回欧洲后,因为具有非常受欢迎的特质,迅速地散播到世界各地,对小麦来说太湿、对稻米来说又太干的土壤,玉米却能长得很好。同时,玉米的生长期相当短,而且就单位土地和劳力而言,玉米的产量比任何谷类都高。

如果说,哥伦布东归所带回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带去的甘蔗则是人类史上的诅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