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西川:如何动手写一篇实证文章?

 liyu_sun 2020-08-28

摘要:年轻朋友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把握不好写文章的重点、难点、顺序以及相关规范等问题。在这篇推文中,笔者将与年轻朋友一起分享一些如何动手写实证文章的个人经验。第一个经验是,要时刻想着自己的观点,即文章的重点是观点或假说,要能推进某一个领域某个方面的理论认识。第二个经验是,观点是搭在架子上的。写文章的难点是搭架子,这个架子由三部分组成:理论框架图或分析框架图、研究设计图和研究技术路线图,架子上搭的东西是问题和假说。第三个经验是,写文章的顺序是先做文献综述以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借助模型、跑数据看结果,如果结果不错的话就可以考虑进入写作阶段了。第四个经验是,写文章要符合相关规范,保证文章内容完整,从题目、摘要到参考文献等,该有的部分都要有。

平常和学生交流,常常听他们抱怨,自己在动手写一篇实证论文时,总会抓不住重点,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任教这么多年,我在文献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年轻朋友开始论文写作时,通常都会遇到以下阻碍:第一,没有观点,没有观点的文章是无法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第二,搭不起架子,内容都是散乱堆砌在一起的。第三,想着手写论文,却搞不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第四,对所写论文考虑不够全面,该有的内容没有。即:按期刊发表的要求来评判,文章内容上是有缺失的,搞不清楚一篇文章到底应该包括哪些部分。正是这些阻碍,导致年轻朋友们在写实证论文时要么比较灰心,不愿意再尝试,要么费了很大力气,却收效甚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聚焦于以下几个关键词来进行探讨:实证论文写作、年轻朋友、初次尝试写作,在此基础上从大的方面讲讲写一篇实证论文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做哪些准备等。在我看来,大的方面主要包括四个:第一是观点,第二是搭架子,第三是行动顺序,第四是内容完整性。个人觉得,如果注意到了以上四个方面,尤其是搞定了一篇文章的观点,那么完成这篇文章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其他一些方面(如模型、变量与指标、估计方法等)都是一些细节,可以在具体做的过程中着手解决。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严肃、冷静地面对论文写作中的千头万绪,不至于灰心丧气。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都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这个过程都是反复、枯燥的,需要有毅力和耐心。要记住勤能补拙,“勤”既是态度上的重复,也是行动上的重复。

以下,分为四个部分来阐述自己的认识体会,每一个部分尽可能聚焦于一个小的主题,找准发力点,集中火力把事情讲清楚。第一部分是“观点最重要”,主要针对抓不住目标、重点,分不清楚主次等问题。第二部分是“搭架子”,即构建一个结构化的思维框架或工作平台,据此可以保证所阐述的内容以及内容之间符合思维逻辑。第三部分是“行动顺序”,主要针对想做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和发力、不知道流程等问题。第四部分是“内容完整性”,文章一般包括六个组成部分,以此来要求自己尽量避免缺失,并建议根据优秀范文来查缺补漏。

一、观点最重要!

众所周知,写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观点。那么,什么是观点?从问题来看,观点就是针对某个问题所给出的正面回答,它是对某个领域、某个问题在认识上的推进(这是认识意义上的)。从假说来看,观点是根据分析结果对假说进行检验,然后经过论证所得出的论断。可以说,观点是暂时成立的假说(这是证伪意义上的)。

观点有两个特点:一是问题导向性,即观点都是针对问题的。那么什么是问题呢?问题是理论预期与事实现状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观点是针对这个“差距”提出具体的判断和看法。二是针对性,即观点都是针对已有认识而存在的。在这个方面,不仅要搞清楚别人的问题和假说,也要搞清楚自己的问题和假说,做到知己知彼。

观点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所展开的,提出和检验都是针对这个观点的;不仅如此,还需要对其进行论证。不论是前人的观点,还是别人和自己的观点,都是知识谱系中的一部分。在我看来,“今生”看到的是观点,观点的“前世”是问题和假说。因此,在写一篇实证论文的准备阶段,重点就是要讲清楚与观点有关的内容,即讲清楚:问题;假说;③如何检验假说,并给出检验结果及相关推断;讨论。观点是开放性的,要将观点置于争论的场景中。前面的三个方面是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准备环节需要检查的方面至少包括:①关注的问题是什么②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新的假说是什么③检验这个新假说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目前看来,其中最主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把问题和假说提出来(因为最后得出的观点,就是检验假说的结果),而这是需要在文献综述环节完成的。当然“打磨”和“雕琢”还有赖于阅读、思考和检验的反复循环。

具体而言,在论文写作的准备环节,需要从观点的四种型态来把握、检查自己的前期准备工作,这四种型态依次是:问题、假说、实证结果、讨论。

观点的第一种存在型态:问题。新观点都是因问题而起,观点都是对某个困惑的解答。个人认为,从问题这一型态来把握观点,有两点益处:一是观点是有问题导向的,观点直接指向“某个理论预期与事物现状的差距”,它有针对性。二是观点产生于认识分歧点,观点是为了解释、解决或改善认识分歧点或不满意而存在的,它有具体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者首先应从问题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观点,搞清楚所支持的观点对应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内在的分歧点是什么?我们平常所讲的找准问题,其实讲的就是能不能找准这个差距和分歧点。因此,把握观点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明了其问题针对性,作者在这一点上要将自己的观点与分歧点的联系勾勒和显示出来。显然,从文献入手来梳理和归纳已有研究的认识及分歧是必要的,也是基础性的。

②观点的第二种存在型态:假说。假说是研究者提出的针对于问题(或差距、分歧点、不满意)的尝试性猜想。个人认为,从假说这一型态来把握观点,才真正给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注入了研究者自己的理念和血液。可以说,假说是研究者对问题或分歧点给出的正面解答。问题与假说的显著区别是:问题呈现出来的是差距和分歧,而假说给出了针对差距和分歧的具体方案。而令一些初学者感到棘手的就是,问题部分找不准差距和分歧点,假说部分提不出具体的猜想式回答。简言之,假说是“实”的,而不是“空”的。对研究者而言,观点从问题到假说,是惊人的一跳。因此,把握观点的第二个关键点就是针对某个分歧点提出新的理论性猜想即新假说,其难点是选准理论或找到新的理论视角,甚至可以说,无理论即无新假说。同样,通过文献综述工作,有助于形成这种猜想,实现这惊人一跳,即找到改善分歧点的可能方向。

③观点的第三种存在型态:实证结果。从实证结果来看,观点是经过检验、暂时被接受的假说。计量模型、数据、变量和回归这些分析工具忙活了半天,目的就是试图从实证角度检验所提出的假说。实证结果至少在两个方面有助于观点的成立:第一,它是经验性的,它为观点成立提供了现实经验依据。第二,它是科学性的,它从一个方面(如统计意义上)暂时接受了新假说,至少在统计意义上排除“不显著”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实证结果是支持观点进而论证观点的一个有效路径。如果新假说阶段是观点的初始阶段,那么,到了实证结果阶段,才算是把观点“坐实”了。从定量研究这个角度来说,经常没事多用软件跑跑数据、看看结果是很有必要的。实证结果阶段是从数据、经验、统计等意义上支持了新的假说。因此,把握观点的第三个关键点就是尽可能更加全面地搜集支持新假说的经验证据。

④观点的第四种存在型态:讨论。这个讨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在该研究的内部讨论。既要探讨基于数据实证结果的其他可能性、竞争性解释,还要从文献、数据检验(包括稳健性检验)和数据变量等方面全面统筹这些工作的匹配性和合理性。第二层意思是指在该研究的外部讨论。有必要将该研究的内容、结果及结论拿出来和其他人(如老师和同学)交流、探讨,注重观点的可沟通性,看看别人从经验上是否可以理解和接受该研究所提出的观点。因此,把握观点的第四个关键点,就是要从竞争性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观点,同时对那些“损害”新假说的负面证据和可能给出合理解释。

在我看来,写一篇实证文章,要时时刻刻把观点的四种型态拎出来,审视一下自己所做的准备和工作,问一下自己的准备是否充分。

二、搭架子

搭架子的目的就是论证观点,具体在实证论文中就是提出并检验假说。在一篇文章中,观点是论证出来的。就实证论文而言,论证观点的思路和过程是:①提出问题和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展开讨论,得出结论。搭架子首先要搞清楚一篇文章的目标和重点,其目标是要推进对某个领域或对某个事物的认识,而重点就是要提出和检验一个或多个假说。因此,搭架子要围绕目标和重点展开。一般而言,搭架子包括三个部分: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构建研究设计。相对而言,搭架子体现的是专业的研究能力,也是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的重要一环。

从观点的四种型态来看,第一种型态(提出问题阶段)是在文献综述下完成的。接下来的三种形态,最为紧要的是假说提出阶段和假说检验阶段。其中,提出阶段,对应的是理论框架图或分析框架图;检验阶段,对应的是研究设计图。从具体准备和行动的角度来讲,还有一个研究技术路线图,它要在具体研究部署上落实理论框架图和研究设计图中的考虑和想法。

观点是搭在架子上的,写文章的难点就是搭架子。一方面,写文章就是讲观点、论证观点,可以将这种套路称为传统范式。另一方面,目前实证论文的要求是提出问题和假说,并检验假说,论证是在提出假说和检验假说的过程中完成的,这符合实证研究的证伪范式,可以将这种套路称为新范式。从形式上看,传统范式与新范式的区别在于:新范式有明确的架子,有章法可循,而传统范式,要么没有架子,要么其架子是隐藏起来的。搭架子有助于读者检查研究者的思考和研究过程是否合理,当然也有助于读者来认识和了解文章的思路、内容及观点。对于初学者而言,要做到文章的内容环环相扣,找到架子并把架子搭起来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个人经验来看,搭架子要明白两点:一是架子上搭的东西是什么——架子上搭的是假说。二是架子有哪几类——具体而言,架子通常有三类:理论框架图或分析框架图。②研究设计图③研究技术路线图。对于每位研究者或作者而言,都需要问自己,这三个架子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来搭建。很多时候,尽管在文中没有明确呈现出这三个图,但在脑海里还是应该有的。

第一、是什么。分析框架图或理论示意图(相对而言,分析框架图有些时候可以是概念性的,即没有明确的理论直接对应),一般来讲都是基于某个理论对某个事物或研究对象的行为逻辑的认识和理解,通常把这种行为逻辑用机理或机制来表示。其中,有三点需要重视:首先,这个图瞄准的是针对某个具体研究对象的假说。可以这样来讲,理论示意图或分析框架图是对所考察问题和假说的理论猜想。其次,这个图里要有理论,只不过理论示意图中的理论更加明确。本质是在讲理论,所以选择理论很重要。最后,所使用的工具是概念或变量,用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来阐释作用机制。研究设计图体现的是借助数据和模型检验假说的思路和方法。也就是说,一个研究设计图中至少要包括三个元素:第一个元素是待检验的假说(一个或多个);第二个元素是检验假说的素材,如数据或案例等;第三个元素是检验假说的思路和方法。③研究技术路线图是实施步骤,体现的是工作部署。技术路线图的核心和基础是研究设计,要体现出问题和假说的检验。技术路线图对瞄准研究目标的工作步骤进行分解,即技术路线图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是目标导向,所有的工作环节都要指向目标,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工作环节之间要有逻辑性和递进性。其二是要体现整个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按重点分节或分块,使得路线图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

第二、有什么用。这三个图对于把文章写出来,尤其是把观点讲明白、讲清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起的作用是“指导”,即指导作者如何展开具体的检验假说工作。具体而言:理论框架图的指导作用是,选出一个更适合的理论(或理论视角)来缩小分歧或改善不满意,同时也借助理论将假说的内在逻辑呈现和提炼出来,供计量分析进一步检验。②研究设计图的指导作用是,将假说、计量模型、数据及变量与指标统筹起来考虑如何实施对假说的检验工作。③研究技术路线图是在时间顺序上,根据研究条件对研究设计进行部署和安排。当然,这也涉及一个工作步骤的先后问题。研究技术路线图首先应该显示的是对假说检验的工作进行分解的考虑和部署,然后制定出判断标准以及真实结果和预期结果不一致时的预设方案。这个图的作用:一是对研究工作分出节点来。二是对假说的分解,即一个核心假说可以分为几个子假说。三是对单个假说的检验,要能体现出检验思路。

第三、怎么搭。1)理论逻辑图。理论逻辑图要明确两点:一是选择的理论是什么;二是概念(或变量)的逻辑是什么。即理论逻辑图是对假说的一种直观、简要的呈现。因此,理论逻辑图所使用的术语是概念或变量,要做到与假说对应、要简洁。其中,要特别注意箭头线的方向及其逻辑含义。(2)研究设计图。研究设计图体现的是对假说的检验思路。研究设计图同样要明确两点:一是检验的假说是什么;二是用什么方法或思路来做检验。研究设计图要作出“思想实验”的感觉来,它是一种证伪思路。(3)研究技术路线图。根据我的理解,研究技术路线图是有始有终的,即按照某个思路或步骤,经过一步一步的具体行动,最后可以实现一个目标。例如,这个目标可以是试图接近的某种状态,如“公平”或“效率”,或者是提出什么政策建议之类的。即要能用图示的方式将研究问题、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目的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闭环式的画法可能有问题。绘制技术线路图的具体要点有:一、要把检验的假说在路线图中明确显示出来。二、箭头线最好是单向的,最终指向研究目标。三、技术路线图要有层次,而不是一大堆,要用虚线或方框将一个整图分为几个模块。切记:方框和线条不要太多,否则看上去太乱。四、技术路线图最好要有路线和流程(有步骤),有点像行军打仗路线图一样,应有步骤,建议使用①这样的数字顺序符号“点出”步骤来。因此,研究技术路线图中更强调步骤。

当然,以上三个图都要有一段文字(这绝对是必要的!)来阐述图中的内容及其关系,而不能只是一个光秃秃的图,让读者自己来猜。此外,搭架子需要注意的是:(1)核心是假说及其检验。假说是焦点,它是观点的主体和核心。上述三个图都是关于问题的新假说展开的,也就是说,上述三个图都是针对观点的第二个型态即假说”展开的。(2)提醒自己是否在思维上做到了简洁直观。如果这三个图在脑海里还是比较乱,不清晰,甚至图中的字数很多,则需要进一步完善。(3)查缺补漏,看看自己是否有遗漏,还缺什么条件等。关于上述提及的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都可以找一些范文来研读、揣摩体会。

此外,关于搭架子,还有两个事情值得注意:一个是理论基准问题,另一个是研究工具和手段问题。从上面的阐述来看,在写论文搭架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如果平时学习过程中不重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积累,等到真正动手写文章时,就会捉襟见肘,原因在于没有理论基准,要画理论示意图是困难的,自然也就提不出假说,没有研究工具和手段,即使能提出一个好的假说,在验证时也无从下手。显然,这两点都是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着重留意并下大功夫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