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情逸致:给自己编本书

 赤脚闲侠 2020-08-28
                    给自己编本书
                                             鲁人

        少年时,养成了读书的爱好。虽然,整个中小学阶段都淹没在文革之中,爱读书,却并未读过几本。但在无书和“读书无用”的年代,几本书不算学富五车,也有些可观了。于是,作文便不时显出了知识的渊博;于是,被老师所欣赏;于是,在读之后又喜欢上写,且没有间断;于是,就有了一堆文字,虽非呕心沥血,却也有许多脑汁在里面。
        当开始有文字变为铅字时,爱好便不免夹杂起些许的虚荣和企图。历日弥长,磕磕绊绊地写下来,除了不断增多的样报样刊,其它如常,平淡的到是自己的心境。我于文字不再有企图和欲望,却也无法放弃,成了一种习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于是,读点书;于是,写点字;于是,投点稿;于是,也得点稿费。发表欲尚存,看着印在报刊上的文字,心里还是有几分平静的喜悦。
        某日,与一位在出版社任职的仁兄闲聊,他建议我可以将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编一个集子,自娱自乐,并与朋友分享。之前身边不少朋友都自费出过书,也有朋友建议我出。我却一直没有兴趣,一则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花一大把银子印本书,实在意义不大;一则送朋友百八十本足已,自费出书一印即上千,无处销,拉回来又无处存,以废品处理即浪费又不环保。出版社那位仁兄说,如今数码印刷盛行,灵活方便,效果与正式印刷无二,花费又少。于是,我不觉蠢蠢欲动。
        回到家,将自己发表未发表的文字挑喜欢的集聚起来,随心所欲地分成几个主题。稿子集齐了,又向那位仁兄介绍的朋友请教了排版等诸多问题,便自己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读过一些关于鲁迅的回忆文章,知道先生读书,喜欢书页的天地及两侧留得比较宽裕的。一次,先生自己编辑了一本书,跟印刷的老板说好按自己排好的版式印。结果,书印出来四边又变得异常局促,让先生大不快,在信中跟朋友好通抱怨。书页的空白处多,一是看着敞快,一是方便随手写点相关的文字。我也有在自己的藏书上乱写乱画的恶习,自己印书更要给我书页留出天地了。
        一切做完,便迫不及待地去印了一本样书,然后一溜烟跑去请那位仁兄指教。马上便得到了许多好建议。经他轻轻一点拨,毫无修饰的书,立刻雅且朴素且大方了。以那仁兄的身份,对我这本小册子不吝指点,端的是牛刀小用了。
        仁兄建议我附上个简历和玉照,并在发表过的作品后边注明发表的刊物和日期。见我犹豫,便解释,此举并非王婆面目,实在是自己给自己编书更该跳出自我,多传达些必要的信息,以便亲朋好友能更好地理解我的意图,并了解不同时期,各种刊物的文字风格。我遵嘱一一补上,唯面非玉,终未附。
        印样书时,提出装订时,裁成小32开。我喜欢那种打开托在掌中一把可以握过来的感觉。正式印刷时,刚好读到一篇鲁迅提倡毛边书的回忆文字,便提出成书三边皆不下刀。但用的是16开纸,装订出来的书页虽有些参差,毛边的效果几乎未见。
        在扉页写上“斧正”、“哂存”的字样,书便一本一本送到亲朋好友手上。许多朋友知道我好写,但看过我文字的不多,而集中阅读百余篇,更是第一次,这到真的对我有了新的了解。一位朋友读到我整理二三十年前我们之间的往来书信,并由此生出许多感叹的文字,也生了怀旧之情,竟重新操笔,以传统方式为我寄来了一封长达满满两页纸的信札。一位朋友完全习惯了电子通讯的便捷,发来一个短信,小小地将我赞扬了一下,让我身骨都惬意起来。书中有一个“往事存盘”的标题,下面有十余篇回忆祖父母及儿时在故乡生活的文字,那是我一生最深刻的记忆,这记忆也最令亲戚们兴奋。聚会时,大大的感慨了一番,热烈的回忆也就不可免了。  (原载《大公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