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二题(三) 鲁人 焚书 唐人张彥运《历代名画记》中载:南北朝“侯景之乱,太子纲数梦秦皇更欲焚天下书,既而内府图书数百函果为景所焚也。及景之平,所有画皆载入江陵,为西魏将于谨所陷,元帝将降,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 剽悍好武的侯景先后投靠数位霸主,人评价其“狡猾多计,反复难知”“背恩弃义”;梁元帝则“雅有才艺,自善丹青,古之奇珍,充牣内府”。然而,一个野蛮粗鲁,一个儒雅才高,君臣俩个在焚书上却殊途同归。侯景是野蛮无知,焚书大约只是对文明的敌视,并从中获得一点快感;元帝却是邪恶歹毒,得势时广收书画典籍,纳入内府,以为私有,失势时,一焚了之,让它们与自己俱焚。 前人说:“有宝器然,私于一家,则出一家之外为失矣;私于一国,则出一国之外为失矣;若私于天下,则将安所失乎?”藏于天下,是人性难以达到的境界,但若将藏于一室,认作唯藏于己,出己必毁之,其邪恶甚于野蛮无知万倍。 对文化最可怕的摧残不是野蛮,而是邪恶。秦始皇焚书,为建立专制。乾隆篡改销毁书籍、文档为了维护专制。而此于中华文化皆为浩劫。 居心不净 千余年前的一天夜晚,东晋简文帝的五儿子司马道子,坐于书斋之中,偶见窗外夜空清澈如洗,皓月明净舒朗,不觉感叹景色的优美。在坐的一位大臣,应道:“我觉得稍微有点云彩点缀更好。”司马道子立刻戏谑道:“你居心不净,却硬要玷污朗朗的天空吗?” 这司马道子到是个“风雅”之人,只是他生性贪奢,以至百姓不堪盘剥,奋起反抗,这“风雅”就只是贪婪骄奢的“附庸”了。 如今,许多贪官兴起“雅贪”,不收钱财,改收古玩字画。一则使自己避开受贿之嫌,既然读书人偷书不为偷,那公仆接受古玩字画自然也不叫受贿了;一则也使自己“风雅”起来,只是他们的“风雅”骨子里实为“恶俗”。自身不净者,常会借讽刺别人来表白自己。朗月周围来点薄云缭绕,是一种诗意。司马道子却认为是玷污了朗朗的天空,其实,心净,不是清静,也不是不着外物的清谈。看月时,喜无纤翳,向人间时,横征暴敛,还“净”个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