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我们的翟老师 作者:杨福海 热心同学在微信群发出邀请,说是很久没聚,应该小聚一下。同学们相互发声,表示相互之间很是想念,更是有同学“晒”出初中时部分同学与老师一起游曲阜的照片,引发了同学们的无限美好回忆。 照片记录的是在初一时,老师带领部分学生出游时的合影。当时,我没有去参加,但听说大家都玩得很好。照片中的老师是翟树营老师,是我初一时的班主任,也是给我们印象较为深刻的老师。说是印象深刻,应该是源于翟老师在很多地方有别于其他老师。在我们当时看来是比较“做作”的老师。而在现在看来,尤其是自己在当了老师之后,才发现翟老师其实是比较时髦比较前卫的老师。 翟老师是一个讲普通话的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升入的中学是一所普通的乡村中学,生源为附近村庄的学生。老师多为民办教师,翟老师也不例外,是年轻的民办教师。他是我们一班的班主任,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上第一节课的时候,翟老师对学生进行点名。当点名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们都会暗自发笑,个别同学还可能会忍俊不住的笑出声来,因为老师是使用的普通话。现在想来,应该是不太标准,也就是现在被同学们戏称的“兖普”(兖州普通话)。这对于我们一直听惯家乡土话的学生们来说,听起来可能是很别扭的,也是感到好笑的。我们当时以为,说普通话是城里人的专利,而且城里人说起来好听悦耳。尽管如此,翟老师还是很执着,无论是在课堂上授课,还是在课下与学生交流,都始终坚持用普通话,这就是他对工作特有的执着精神,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们上课回答问题也慢慢地会说上一些“兖普”了。 翟老师是当时相对年轻的民办教师,也是积极进取,力求上进的老师。他热衷于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学生语文知识、语文素养的培养。为培养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带领学生创办春光文学社,创刊班级报《春光报》,安排作文水平相对较好,字体书写工整、整洁的同学们收集稿件,编辑文字。我们同学们都依然会记得,那时候没有电脑,刻字、印刷都是人工完成。用蜡纸在钢板写字,用油墨进行印刷,虽然不是很精美,但看到人手一份的小报,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春光报》报头上几个红色的大字,十分醒目且字体美观,那是当时教我们地理的苗老师的字体。至今想来,那几个字依然历历在目;为培养学生课文阅读分析能力,翟老师尝试由学生进行授课,安排字体工整,语文水平高的同学当“老师”上课。我们依然记得,当时李明讲过作家张洁写的《挖荠菜》一课,现在想来,这个方法还真是能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当然,这需要老师的指导,并在课堂上进行评议,引导同学们思考;为培养同学们古诗文背诵,翟老师利用每天语文课前2分钟背诵语文课后的古诗词(当时语文课本附录中有古诗词原文,大概是四五十首吧)。在当时,被称为“文学早餐”。现在,自己成为老师,我们学校为加强古诗文学习,也每天要求课前背诵一首诗,弘扬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现在想来,我们当时做的事情,现在有的学校才开始,这就不能不说老师的思维超前和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的勇气和魄力。 时光易逝,转眼30年了。期间,没有跟老师联系过。只记得是在公交车停车点偶遇过,因匆忙赶车,相互打了个简单的招呼。他似乎没有一眼认出我,更没有长时间交流。但在每到同学聚会时,同学们都会共同怀念那段青春岁月,都会分享那个时候跟班主任上学时候的生活趣事。 作者:杨福海,济宁市兖州区东御桥小学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