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焦克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孩子都喜欢考中专。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难考,需要先上三年高中,时间长,花钱也很多;二是中专生也包分配,待遇和大学生差不多,而且上完初中就能考,花钱也比较少。那时候,考中专的确是农村的孩子改变命运的一条重要捷径。我大学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初中去任教,带一个初三班的语文兼做班主任。全班有62个孩子,大家的最大愿望就是考上中专。那时的我很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就敢接毕业班教学这么重要的活儿。当时,脑袋里只有一根筋:那就是上好课,教好学,提高学生的成绩,多考几个中专生,让更多的孩子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此,我便融入到了这个班集体里面,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刚走上教学岗位,我也不懂得什么教学章法,也没怀揣怎样的教育情怀,只知道用心去上课,尽心尽力地去教好班里的每一个孩子,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一古脑儿倒给学生。校长对我的工作很放心,从不过多地干预,也很少给老师们在教学方面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他每周也就是开开例会,三言两语地总结一下上一周的工作。平时在走廊里走走转转,对老师很少有指责或训斥。但是,老师们工作都非常认真,大家除了教学,都没有任何的散事儿。无论年老年少,对学校和校长的意见都非常少。我那时上课的时候很爱讲,喜欢收集资料,寻找有趣的内容,精心构思课堂教学的环节,努力锤炼教学语言,争取把每堂都上得有趣味,有效果。学生都很爱听我的课,每逢上课都挺直身子,凝神静气地听讲,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始终跟着老师转动,那蓬勃向上的精气神总是充盈在课堂学习中。课下我就给学生编写练习题,那时没有成套的学习资料,考卷也没有现成的,都是老师自己出题。每次单元考试我都是自己挖空心思去编题,每次都尽量把试卷出得有质量,有趣味,好多看似简单容易的试题总能让粗心的学生出错误。学生很爱做我出的试卷,无论是做对还是做错,都能增长见识和技能。我觉得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活儿,不论是上课还是考试都必须用心。老师要像厨师那样,精心做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让学生开心地吃下去,才能产生营养,这样的学习才有效果。春节过后的大复习,我也仔细规划了“三步走”的战略:从“依纲靠本”到“归类分块”再到“模拟提升”,每一步都细化到每一周,每一天。同学们都很信任我,都觉得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不会有错。我两天给学生出一张练习卷,每道题都精心设计到自己满意为止,连试题的分值也按难易程度和完成的步骤分配得妥妥贴贴再定稿,然后在钢板上铺上蜡纸用铁笔一字一字地刻下来,然后再送到油印室去印刷。有时还要帮着管油印的老太太清点试卷,遇到油印机坏了,就动手维修,即使弄的两手油墨也毫无怨言,为的就是要把每一张试卷都印得平整清晰无瑕疵。试卷考完以后我都是连夜批改,从不耽误第二天给学生讲评。有时誊完分数,远处传来鸡鸣犬吠的声音都是常有的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我教的那个毕业班就考了17名中专生,一下子在老师和学生家长中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我一个暑假都没有“安宁”,很多家长提个西瓜来找我,要求他的孩子开学以后跟我去上学,还说我教的学生管考中专。到农贸市场去赶集,车筐里突然就塞进了绿油油的青菜,不要就拽着车子不让走。有些纯朴的学生家长精心置办好“谢师宴”,派身强体壮的小伙子骑着擦得锃亮的自行车到宿舍门口来驮你。他会不急不躁地在门口等,直到候着你坐上了车他仿佛才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记得在一个偏远的小渔村,一位学生家长弄了好几桌丰盛的酒席,邀请了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喝喜酒。看到老师来了,都高兴得不得了。还没有正式开席,有一位八十多岁、须发斑白的老人走进来,他慢慢地倒满三盅酒,深情的对我们说:“我家从乾隆十二年迁居到这里,世代靠打渔为生,今天出了第一个为公家做事的,可喜可贺。我老头子先连干三盅酒来表达对诸位的谢意!”说完,连喝了三杯,接着深深地向我们鞠躬致谢。我们都被老人诚挚的言行感动了,连忙站起来还礼。在那一瞬间,我们都发自肺腑地体会到:只有干好本职工作,教好人家的孩子,才能赢得学生家长真正的尊重!当时,镇上有一家像样的饭店,只有一个房间装了空调,使用时,要先交20元的空调费。一到中考结束,那个房间就被学生家长预订下来,专门用来宴请老师。那种真诚的情感是让老师们难以推托的。有时从中午到晚上,排了一家又一家。从这一年开始,我连续带了14年初三毕业班,其中包括9年复读班。每一年我都铆足了劲儿去工作,每一年的中考都风风光光。记得一九九五年中专生分指标,全县200个中专名额,我带的那个班就考了42个,并且分数都很高,很多同学都被省内外著名的中专学校所录取。一连几年,周围十里八乡的学生都到我们学校来上学。那时的师生关系很融洽,老师的话学生都爱听,叫干什么没有干不好的。学生都很争气,爱学习,肯吃苦,上进心强,敢于挑战学习和生活中的任何困难。他们做任何事儿都不愿落后,班级里开展任何活动都想争第一。记得有一个姓赵的同学,走读,家住在十几里外的村庄,每天骑车来上学,风雨无阻。不知什么原因连续迟到了两天,老师也没怎么批评他,第三天天不亮就到校了。他说为了不迟到,他不到四点就来到了校门口,在大门的石桥上都睡了一觉了!那时的孩子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他们胸中有理想,眼中有目标,学习的方向感很强。平时团结互助,真诚相待,同学之间没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尽管农村学校的学习条件很艰苦,但所有的同学都乐呵呵的,时时透露着朝气蓬勃的青春与活力。农村的夜晚经常停电,只要电灯一息,不出两分钟,油灯、蜡烛马上亮起来。到了晚上十点半,满教室还都是学习的同学,需要撵好多次才肯回宿舍睡觉。那时候的家校关系很和谐,门口没有全副武装的保安,但没有一个学生家长好意思到学校闹事的。几乎没有家访,没发过一张宣传教育政策的明白纸,但是家长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都明白“严师出高徒”的道理,都支持老师和学校的工作,对教育的满意度都非常高。老师的工作也很单纯,只需要一门心思抓教学,没有额外需要负责的这样那样的事儿,大家每天念念不忘的就是教好学生育好人,到中考时多考几个好学生。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那一大批考上中专的学生都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不少可能快到知天命之年了。无论在国家机关还是企业单位,他们都已经成了中坚力量。工作做得风声水起,事业干得小有名气。他们当中,有十多个在国家部委做着重要工作,没听说一个不胜任本职工作的,也没听说一个违纪违规的。我和那一群中专生建立了好多微信群:二十一中校友群,九五年三六班群,“时光不老,我们不散”群......每逢教师节来临,当一声声祝福和问候纷至沓来时,我都会激动得泪眼朦胧。眼前再一次浮现出那一大群阳光挺拔的孩子大声朗诵着:“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大声朗诵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大声朗诵着:“理想不会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你不停地追求下去,总有一天,你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
作者简介:
焦克志,毕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微山县两城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工作勤恳、任劳任怨,笃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