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算读书

 济宁文学 2020-08-28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如果算读书

作者:史先慧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便是图书馆的模样”!坐拥书城,是我贫乏阅读的中学时代就有的梦想。

小学四年级,借了同学一本红皮的书,讲述雷锋故事的,书名早已不记得。看到入迷,在多数上自习的小学时代,没发觉老师进教室了。于是书被没收,人被罚站。多次索要无果,赔了钱给同学。

初中,琼瑶、金庸在班内悄悄流行着,女看琼瑶,男读金庸。老师们掀起了严打狂潮。自习课偷偷看本书,难于上青天。因是言情、武侠,家长也怕孩子受毒害而早恋、打架,家长眼里这为禁书,是毋庸置疑的。即便这样,我仍偷偷摸摸、零零碎碎地看了不少。除或缠绵悱恻或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外,书中的古诗词也惊艳了我。高中更无书可读,班里偷偷传阅了一本很厚的《花季,雨季》,算是我们那个时代的青春文学。

整个青春少年时期,所见的书寥寥。邻居家一本《野火春风斗古城》,我竟反复看了三遍。现在如此爱国,估计基础是那时候打的。还有两本没皮的书,一本从十几页开始,一本扯去了三十多页。后来正式阅读,才知道,当时的没皮书竟是《七侠五义》和《平凡的世界》。哥哥大一暑假带回三本书,一本《鲁迅杂文全集》,翻了几页,不懂,失去阅读兴趣。一本《牛虻》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时挺入迷,只是囫囵吞枣地看看大致情节。当时最多的读物是小伙伴们之间传阅的“画本”,就是小人书,A4纸一半大小的页面,占据大部分页面的是一幅幅简笔素描画,画下面几行简短的文字,讲述相对应的故事情节。三国故事,水浒故事,西游故事,《红楼梦》中的情节,还有一些记不起名字的武侠故事、战斗故事、神话传说。画本不厚,能很快看完,因数量少,每本都能看好多遍。那时候我想,如果每天都有书看多好。

大学阴差阳错去了中文系,借书倒是方便得多。跟随着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课堂,相应地读了几本书。整个大学时代的阅读,我只关注自认为的主体故事情节。粗粗浏览,走马观花式阅读,无理性思考,收获寥寥。比如《红楼梦》阅读,只关注宝黛钗三人的情感发展,诗词部分直接跳过,错过了许多精彩。不会独立思考,缺乏批判性阅读,读再多书,也不会变成自己的。

升本之后,考证成“疯”。无辨别能力的我,不能免俗地加入考证行列。当拿到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证,英语口语证,国家计算机二级证,回望我的本科,作为中文系的,读书生活一片荒芜。

现每每忆起那兵荒马乱的考证岁月,悲伤就逆流成河。拿完证的最后半年,悠闲了许多。光顾每个周末都有的四联前的书摊,不再是各类真题、模拟卷了。《郁达夫小说集》《朱自清散文集》“三言二拍”“四大名著”都是那时候才入手的。

悠闲了,借书证也回收了。最后一个月,仍天天溜进阅览室。或因心虚紧张,竟被管理员盯上,追着我要借书卡。每次她都能在众多同学中发现我,一度让我佩服又郁闷。斗智斗勇,敌进我退、敌追我跑与之展开了游击战。书读得并不轻松。烦了,便转换阵地,去了学校超市的卖书区。装作要买的样子地拿起本书翻看,超过十分钟,售货员冷冷的目光像刀子在脸上滑过,浑身便不自在起来。好在好多小朋友席地而坐,端着各类绘本看着。我顺势蹲下来,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地妄图让小朋友做掩体。孔庆东的《口号万岁》,断断续续在这样的环境中读完了。

毕业进了一中,月工资一千三百多,且头三个月工资要等到第三个月一起发。老一中东边操场上总有一辆卖盗版书的三轮车,工作第一年,除古典书籍外入手的多是这车上的盗版书。当时没考虑到知识产权问题,只觉得激光排版,错字较少,厚厚的一本基本囊括了心仪作家的多数代表作。这对于经济拮据的我来说,再合适不过。有了网购发现,正版图书打折后也不太贵,尤其趁搞活动时购买。网购图书缺点是不能翻看,尤其是散文集,同一作家的同一作品,换个名字又编成另一本书,篇目易重复,最好在有目录可查的当当网查一查。县新华书店也去,无奈不打折,感觉太贵。

十年积累,书房初具规模。每天下班,忙完杂务。坐在书房,喜悦升腾,幸福感爆棚。习惯环视一圈,摩挲一下喜欢的书籍,如同将军检阅自己的士兵。坐在书中,如同君王。盗版的、购买失败不喜欢的,统统放入书橱最底层,打入冷宫。一些大块头的,从未翻看,只为附庸风雅、装点门面,这些“颜值担当”放在我无法伸手够到的最顶端。如同一些皇后,虽不被皇帝宠爱,气派还得在。唯有最喜欢的,放在随手可拿之处,甚至枕边、厕旁,以便随时翻看。

可悲的是,无书可读时总梦想有间自己的书房,有了书房却因浮躁无法静下来阅读。如同书橱最顶层的大部头书籍,书房竟也渐渐成了摆设,连同自己喜欢的书,一起放肆地嘲笑着我。

再次走进书房审视,发现文史哲居多,自然科学的少。文史多,哲少。文中偏近现代,少古典和外国文学。史书汉唐明清多,先秦少。教育教学类,名师散文、教学案例多,教育理论少。易读的多,难啃的少。阅读如同吃饭,任着性子,由着喜好,挑食偏食久了,容易营养不良。梁启超语:“书宜杂读,业宜精钻。”广泛系统阅读,深度思考,及时梳理,慢炖细熬,慢慢提高。

已不读书好多天,面目不止可憎,语言何止无味。应景读书日,妄谈读书,警醒自己。想起张岱《琅嬛福地记》中云:“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张茂先自悟,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呀。


作者简介:

史先慧,济宁微山一中语文教师。爱读书,爱美食,爱运动,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一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