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宁文学 2020-08-28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宋桂忠

上天造就了蚕,让我们能有华丽的的丝绸穿着。当蚕儿们辛辛苦苦吃桑叶织蚕茧的时候,它们想的(姑且认为它们有自己的思想)并不是为社会为人类服务,而是为了延续自己的后代。这是蚕的伟大,也是蚕的悲哀。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道出了蚕的命运结局。

我小时候养过蚕,那时养蚕,只是为了好玩和好奇。伙伴们给了一些蚕种,那是布满在纸片上的一颗颗小圆粒,因为天冷,孵化时要用棉花包着。等到小蚕出壳时,又黑又瘦,像极了孱弱的蚂蚁,因此叫做蚁蚕。那时候还没有桑叶可吃,于是就到郊外寻找替代品,我们叫做“婆婆丁”的一种类似蒲公英的植物,采回来养蚕,等到有桑叶长出的时候,才能真正的采桑养蚕。蚕儿们成长的时候很娇贵,光线很亮了不行,声音很大了不行,食物不干净了不行,桑叶有生水不行。随着蚕的长大,桑叶的需求量也渐增,因此我们几个养蚕的伙伴就满世界找桑树,有时要跑十几里路才能搞到桑叶。采来桑叶后,要用清水洗净,然后一片片擦干晾好,该喂蚕了,便把桑叶均匀地铺洒在大大小小的摆满了蚕的纸盒子里,看着蚕儿们奋身仰头快速的吞噬,细微的沙沙声响成一片。

到了快结茧的时候,蚕的身体变得白胖透亮,等到排完最后一粒蚕沙(蚕粪),就该上架吐丝做茧了。那几天,我们会随时把蚕拿起来,迎着光透视,只要身体里没有了暗影,就到时辰了。蚕有一种天敌,是一种蝇类,会飞到蚕身上产卵,然后用蚕身做养育后代的温床。那一段时间必须要很小心,看到苍蝇就痛下杀手,即使那样,仍有蚕儿被害,我曾亲眼看到一只蝇叮在蚕身上产卵,那条蚕左右翻滚,似是很痛苦。被叮咬过的蚕做好茧,身体不等化蛹就被吞吃了,那时如果打开蚕茧,就会有蝇的幼虫爬出来,那些幼虫的结果就是被我们狠狠碾死。该吐丝作茧了,蚕就找一个角落,身体左右盘旋扭曲,口中吐出一根白白的细丝,反复缠绕,把自己包裹起来。当蚕茧已经成型,但还很薄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蚕晃动的身躯,在里面来回布丝,一刻不停。等到蚕茧做成,不等化蛹出蛾,蚕农们就会把蚕茧搜集起来,送到收购部门换钱。然后那些蚕茧就被蒸或煮一下,为的就是杀死蚕蛹们,不使它们咬断蚕丝,不然那颗蚕茧就废了。现在有些饭店还有蚕蛹这道菜,我从来没吃过。我们养的蚕结茧后,几个人就把蚕茧凑在一起,送去换点钱,一个人分上几毛,那感觉简直像过大年。

蚕的一生辛苦、劳碌,在风险中长大,然后吐丝织茧,为了繁育后代而拼命努力。绝大多数的蚕儿们压根还没化成蛾,就失去了生命,留下的是绚烂的丝。蚕儿们不知会不会感到痛苦,但无论如何,它们仍一代一代的延续下来,用没有结局的结局,美化着这个世界。

作者简介:

宋桂忠,济宁医学院工会退休干部,平时喜读书,喜欣赏书法,偶尔写点小文字给自己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