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振超丨我也养过蚕

 读在现场 2020-11-17

小时候学过唐代的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仔细想想,对于春蚕的描写好像不太正确,因为蚕吐完丝后并没有死掉,而是在自己营造的蚕茧里变成了蛹,摇身转化另一种形态,最后产卵,用以繁衍后代,待完成所有的历史使命,才终结了自己生命。

我想我们的丝绸王国的地位应该和劳动人民养蚕应该有很大的关系,丝绸之路应该就是所有蚕农的血汗史。

很多年没有养蚕了,突然有这些感慨和回忆是因为上周末去观音堂滴水崖村扶贫时在帮扶的农户家看到了几大框蚕,不是有多么好奇,是因为脑海里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和伙伴们养蚕的很多快乐的事。

看我如此的痴迷,张圈大嫂热心地送我十余条蚕,并一再交代了养蚕的一些程序,其实这一切我都经历过,但听得依然很认真。其实,我还有个自私的想法,用真实的蚕给儿子讲述养蚕的故事。

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每个班里面都特别流行养蚕。一到春天气温回暖,万物萌发生机,桃树开花,桑叶发芽。这一切都预示着养蚕的时候到来了。

性子急的同学就从书包里掏出带蚕卵炫耀一番,我都叫它蚕籽,附着在作业纸的上面,密密麻麻如同黑芝麻似的小颗粒,一般都是爱好养蚕的人上一年保存的。

一个人养蚕没多大意思,大家一块比这养蚕才过瘾,热心的同学就把有蚕籽的纸撕成一小块,然后分发给班里想要养蚕宝宝玩的同学们,大家欢呼着,各自数着自己蚕籽的个数。

孵蚕籽小伙伴们可是各显神通啊,一般都是从家里面揪一坨棉絮,把蚕籽包在里面,有的小伙伴为了加速孵化,还会把包着蚕籽的棉絮放到咯吱窝里取暖,隔一会儿拿出来看看。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棉团不时会掉下来,有时一节课要从地上捡起还几次,老师发现后,会狠狠地瞪上几眼。

终于有一天,蚕籽钻出又黑又细的小蠕虫,蚕宝宝出生啦。接下来把蚕宝宝放进戳了好多针眼还放有新鲜桑叶的火柴盒,桑叶一天换一到两次,得保证蚕宝宝能吃到新鲜细嫩的桑叶。没有桑叶就找榆树的叶子代替。

那时候放学后除了放牛割草,还有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採摘桑叶,带回家给蚕宝宝吃,大家对蚕宝宝的照顾是绝对的无微不至。因为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蚕宝宝是最大的,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蚕宝宝也长大变白,肉乎乎的身子挺可爱,食量也也越来越大,文具盒里面已经容纳不下他们,只好找来大一点盒子另外养着。

村周围桑树不多,如果谁知道哪个地方有桑树,马上就会在同学之间流传开来,于是大家放学后都不马上回家,而是纷纷跑去摘桑叶。男孩子胆大,领着几个同学到坟地找桑叶,周末时间充足能到外乡採更的桑叶,实在没办法时,只能找些榆树叶代替。

看着这些蚕宝宝一天天的长大这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就这样天复一天,有时半夜都不放心要爬起来看看,看着这些已经很大了的蚕宝宝个个长得白白胖胖的,晚上吃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 ……

当这些长得如手指头粗的蚕宝宝开始变得懒了,吃起桑叶也不再那么卖力时,他们可能是要梗丝了。这是要给他们准备一些干柴草,蚕宝宝就会爬上来拉出了第一条荧光闪闪的蚕丝,过了一会一个透明的蚕茧就初现端倪,再过一会一个洁白的蚕茧就形成了,隐隐约约中还能看到里面的蚕宝宝还在晃动着小脑袋,再过几天,所有的蚕宝宝都变成了蚕茧了,蚕的大半生就此终结了,并开始孕育下一个生命的轮回。

我们把蚕茧带在书包里每天的观察,希望自己的蚕茧能尽快的破茧而出,产下蚕卵也为我产下一群的“蚕二代”,还想看看蚕是如何从虫到茧,从茧到蛾并能为我产下更多的蚕卵。

终于有一天一只小蛾探出了半个身慢慢的挤了出来,开始挥动着这一对翅膀,慢慢挪动,半天后几个蚕茧都挤出了小娥,小娥开始交尾了,小娥开始在我垫的作业纸上产卵了,一大片的蚕卵透明的,蚕蛾肚子鼓鼓的,像鸡生蛋一样的一颗颗产出了蚕卵,在纸上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赶紧收拾起这些宝贝,等来年还要养蚕。

对于那时候的我们来说,养蚕纯粹是享受过程。于是当蚕开始吐丝结茧,我一方面心中满是成就感,一方面有有些失落。有时我还会耐不住性子,直接拿剪刀将蚕茧剪开。现在我已经记不起当时是怎么处理那些蚕茧、蚕蛹或蚕蛾了,想想小时候还真是无知和残忍。

过些年,我也不再养蚕了,蚕的世界里平和安静,不像蜜蜂,生来就不平等。蜂王蜂后坐享其成,由工蜂供养,养尊处优,作威作福。蚕们生来就是一样的,吃一样的桑叶、吐一样的丝,最后的归宿也一样,一个最理想的生存环境。

蚕的世界里从来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因此我们喜欢它。蚕儿所有的付出不需要任何回报,甚至不需要一滴水,因此我们应该感谢他。人的可怕在于,把蚕一生的奉献比喻成“作茧自缚”。

将来退休后,我还想养蚕。

作 者 简 介

赵振超,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供职于平顶山市宝丰县文峰路小学。热爱文学,喜欢写作,相继在《行参菩提》、《豫记》、《陕西散文论坛》、《三秦文学》、《文学百花园》等网络文学公众平台发表文章数篇,编著有散文随笔集《平凡的人生》,系列行走散文作品收入《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二强》。每天醒来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交集中丰盈着自我,在学生纯真的笑语中净化者自我,在心灵和心灵的碰撞中提升着彼此的生命质量,喜欢在这样简单而看似重复的教育生活里享受属于我的快乐。行走于教育之路,做一个追梦的人。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