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天爷给过我们最好的,但被我们逐渐舍弃了 | 漫谈内家功呼吸

 秦之过也 2020-08-28

时间紧者请直接阅读第三部分 

  您仔细观察过婴儿的体态和呼吸吗?尽管我们都从那个阶段走过来,但对自己的婴儿时期已经基本毫无记忆。今天跟您分享的是,内家功的核心是法象天地、复归婴儿,婴儿状态的呼吸与内家功呼吸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把视线稍微拉远一些,深入探究内家功的呼吸真谛。
  一、内外家之别在呼吸
  很多人向往练到真正的内家功。那么,内家功与外家功的不同到底在哪里呢?《孙禄堂武学录》记载着这么一个插曲:1881年,形意拳前辈宋世荣先生来信邀请孙禄堂先生再次赴山西论拳。时年,孙禄堂先生21岁。期间,宋世荣前辈讲论了《内功经》并论及内外家之别。
  宋先生是这么说的:“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
  孙先生问:我气已下沉,小腹也坚硬如石,鄙人可谓得拳术中之内劲乎?
  宋前辈答:“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
  孙先生再问:“何以化之?”
  宋世荣前辈曰:“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中庸》极论‘中和’之功用。须知古人所言皆有体用。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钧,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乎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作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
  两位先生这次会面48年之后,孙禄堂先生专门撰文《论拳术内外家之别》,提出:彼未知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仍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
  这些对话和探究都很重要:内外家之别在呼吸,但呼吸不是把小腹练得跟石头一样硬!崇仁义、致中和,呼吸内外相通的标志是直达丹田。
  二、古人如何看呼吸
  既然宋世荣先生提到了孟子,我们略微展开一点,看看孟子和其他古人是怎么讲养气的。
  《孟子·公孙丑章》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后面还讲:「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
  您注意到没有?「拔苗助长」这个故事,本意是用来讲养气的,核心是「直养而无害」,就是保持自然呼吸,不要人为妨碍和干预。养气要必有事焉,勿忘勿助。
  《庄子·大宗师》言:「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这句话明确了呼吸的目标和方向,呼吸要到达脚后跟、脚心,而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只到胸腔。
  老子《道德经》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婴儿无思无为,纯真天然,气息是放松的、自然流动的,能够贯通全身、气达四梢,所以全身是松柔的状态。反观我们,随着年岁渐长,气血不足了,不光拉不动腿,有时还要翘着二郞腿,手麻脚木,全身变得越来越僵硬了。所以,气达四梢,非常重要。至于呼吸像橐龠,也就是像农村以前做饭用的风匣子一样开合,咱们下面体会的时候再展开。
  三、内家功呼吸的实现途径
  通过上面两段,我们知道上乘呼吸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自然呼吸,直达丹田,呼吸至踵,勿忘勿助。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难?其实,按照《内功真经》来落实一点也不难。或者说,上述四条要求是内家功的题中应有之义。
  《内功真经》的第一部《内功经》重点讲了脉络、格式、气窍、劲诀、呼吸五部分内容。可以说,前四部分内容都是为呼吸服务的。下面,咱们按照《内功真经》的有关要领,一步一步深入体会内功呼吸。

手形变化,引发了身体筋膜调整及呼吸变化

  请您像上图一样端身正坐,先把手放在膝盖上,再把手拉回横展在小腹下。这个手形的变化叫「贴背以转斗」。
  第一步:通过这两个手形的变化,体会后背的感觉,是不是有拉紧的感觉?再体会前胸,是不是有立起来、闭住的感觉。这就实现了「胸出而闭」。
  第二步:通过这两个手形的变化,仔细体会肋部,是不是有肋骨撑开的感觉。这个体会,《内功真经》叫「肋开而张」。
  第三步:重点和核心来了!请通过这两个手形的变化,仔细体会呼吸的变化。在手形的变化中能不能体会到吸得更深,而且气往两肋及肋后、后腰位置走了呀?如果体会不到,可能是您没有坐直,脊柱没有中正、腰没有坐实!
  吸气的时候,气自动往两肋及肋后走,小腹与两肋像一个皮囊一样拉开了。咱们上篇文章(点击阅读:从《内功真经》体悟的站桩粗浅心得)谈过,全身之气是相通的,吸气聚在两肋及肋后,就好像捅了一个水囊一下,气四散而去、又自回丹田,这就实现了「五气朝元」;呼气的时候,小腹与两肋像一个皮囊一样合拢,又压挤着气往四肢末梢走。时日久了,自然气沉涌泉,达到「呼吸至踵」。
  《内功真经》没有明确讲吸气到肋后及后腰,但字里行间却把谜底合盘托出:「运丹田真气自背底下于丹田左右合计此二气朝元也」。「自背底下于丹田左右」,这个表述清楚表明:吸气应该吸到肋后、后腰这个位置。
  如果您体会到了上述的自然呼吸、直达丹田、呼吸至踵,那么恭喜您:失去多年的婴儿腹式呼吸您又找回来了!真正内家功的呼吸方法您也学会了。

感恩十三个月的「汤圆宝宝」带我们重温婴儿呼吸

  请您注意观察婴儿呼吸,除了小肚子一鼓一鼓的,实际上两肋、肋后和后腰也是有联动反应的。

两肋及肋后、后腰、命门一体联动

  四、复归婴儿呼吸的好处
  婴儿呼吸一动,全身皆动,深度连接五臟六腑,属于高摄能状态的呼吸。
  一是按摩臟腑。内家拳的精要是通过后侧肋骨的开张、横膈膜的升降来练胸腔、腹腔。如《内功真经》所言:「胁者协也,如鱼有鳃,一开一合,气有升降矣」。像鱼鳃一样开合,是指后肋,不是前肋。开前肋是挺胸,就无法挤压升降横隔膜了。开后肋,才能使横隔膜成为胸腔、腹腔的活塞,使人体变为《道德经》所说的橐龠(风箱),改变胸压、腹压,从而按摩臟腑、促进代谢。
  二是促进纳气。《类证治裁》载:「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吸气直达后腰,小脑、肾、性腺都能得到开发。有研究表明,婴儿的呼吸与自然界的能量谐波共振,能够摄取天地能量为细胞充电,延长细胞的生命力,器官功能长保不衰。
  三是通经活络。有形意拳前辈讲:内功通经络就像蒸馒头一样,是压力大了、一点点冲开的。腹压增大,呼吸气达四梢,肯定有利于经络畅通。坚持做下去,身体某些经络会有祛邪排毒反应,比如长疹子、痒痛等。
  五、注意事项
  1、复归婴儿式呼吸,是因「贴背以转斗」、「胸出而闭」、「肋开而张」及伸筋拔力等身形结构的变化,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完全靠用意呼吸形成的;也不同于网上所说的吸气瘪肚子、呼气鼓肚子的逆腹式呼吸。
  2、千万不要人为努气、使力,一定不能有憋气或用力的感觉!请仔细观察上面「汤圆宝宝」的示范,不要强求大幅度往肋后吸气,自然放松很重要。
  3、婴儿式呼吸与个人的内力基础、健康状态、身形结构都有关联,对塌腰、直脊、竖项、转斗的要求更高。初始阶段,一定不要强求,有点意思就行,保持勿忘勿助。练的多了,以后可能还会达到「凡人以有息为常,圣人以无息为常」。
  4、请把婴儿式呼吸融入到生活。无论是开车、开会、伏案工作,只要用意转一下斗骨,时时可以体会到这种呼吸的妙处。如果您时时保持婴儿呼吸,您就是不站桩,我对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因为这样行住坐卧皆在功中才是最高级的。当然,如果您自然保持婴儿呼吸,站桩效果会更好,干嘛不好上加好呢。

  后记:呼吸是内家功的精髓和不传之秘。本文提到的1881年孙禄堂先生赴山西拜会宋世荣前辈,其女儿编著的《孙禄堂武学录》记载此次拜会「得宋讲论内功经及练神还虚之法并论及内外家之别。数月后,先生内功进至虚境」。说明呼吸极其重要。
  这篇文章乃因缘之下得遇指点而体悟成稿,感恩诸多关注、帮助、指导、砥励我前行的各种缘份。下一步,我还会把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身形桩法及步法整理成文,以飨诸友。

  图源:封面及压题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