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杜甫的名字如雷贯耳。所以读了杜甫《九日杨奉先会崔明府》:“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听说这种酒还是蒲城产的后。总想弄明白这种酒的来历。 清康熙五年邓永芳《蒲城志》第一卷《土产 酒类》有“桑落酒”条:“西乡桑落坊每至桑落时,取寒暄得时井酿酒,故名。杜甫诗‘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考庾信有:‘蒲城桑落酒,霸岸菊花秋’之句。” 张心镜《蒲城县志》 卷三《地理志 物产》有“桑落酒(原版误)”条:“郡志:蒲城西乡桑落坊每至桑落时取寒暄得宜时,以井水酿酒,故名。杜甫诗‘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庾信有‘蒲城桑浇酒,霸岸菊花枝’之句。知不自唐始也。光绪版《蒲城县新志》卷一《地理志 物产》有“桑落酒,旧著名,见于杜工部诗,今无。” 蒲城过去有桑落坊,就是做酒的。以后有称酒坊为酒房的。当地人传说,过去在兴镇西南有大片桑园,因为当时气候比现在湿润,所以适宜桑树生长。蒲城过去曾一度属亚热带气候,这从蒲城曾出土象牙等化石可以得知那时蒲城宜于桑树生长。桑葚,又作桑椹。《本草纲目》 记可治“1、水肿胀满。用桑心皮切细,加水二斗,煮汁一斗,放入桑甚,再煮取五程式,和糯米饭五程式酿酒饮服。此方名'桑椹酒'。2、瘰疬结核。用桑椹(黑熟者)二斗,取汁,熬成膏。每服一匙。白汤调下。一日服三次,此方名‘文武膏。’ ” 蒲城不大产米,不大可能用这种方法酿酒。 桑落酒是如何做的呢?每年夏收前后,“寒暄得时”,正是桑葚成熟时。桑甚成熟后如不及时采摘,就会落地。但人工采摘实在太慢,所以桑葚落地后比采摘更方便收获,人们用清水洗净后用井水酿酒。当然加曲发酵过程比较复杂。这里的井水较浅,取用方便。《诗经 ·卫风·氓》中就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所谓“桑落”就是桑叶凋落,这在北方正是农历九、十月间。具体如何酿造,就不得而知了。 桑落酒是一种什么样的酒呢?我以为是果酒。因为桑葚又名文武实,滋阴补肾。如同葡萄酒一样的甜酒,酒的度数也不高,酒精含量大约只有15%。桑落酒不是粮食酿造的,虽呈白色,估计是乳白色,不是清亮透明的白,但不是白酒,味甜,因而是甜酒。李白等人喝的酒也是这种如同醪糟的酒。当然不能过度饮用,“过犹不及。”好酒也不能贪杯呀! 蒲城的桑落酒很有名。大约魏晋南北朝时就有了,庾信的诗就足以说明。唐代,桑落明确地成为宫廷用酒,所以,《旧唐书·职官志·三》良醖署条记:“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府三人,史六人。监事二人,从九品下。掌醖三十人,酒匠十三人,奉觥一百二十人,掌固四人。令掌供奉邦国祭祀五齐三酒之事。丞为之贰。五齐三酒,义见《周官》。郊祀之日,帅其属以实樽罍。若享太庙,供其郁匕之酒,以实六彝。若应进者,则供春暴、秋清、桑落等酒。”虽说唐玄宗不喝酒,但蒲城离唐都长安不远,唐玄宗以孝治天下,蒲城改名为奉先,桑落坊就坐落在九龙原上。很可能唐玄宗拜谒桥陵就是用桑落酒来祭奠父皇的。唐代三大诗人可能两位诗人喝过蒲城的桑落酒。杜甫喝的就是蒲城的这种土特产。白居易老家在渭南下卦,离蒲城不远,应该喝过蒲城的桑落酒,《西楼喜雪命宴》:“宿云黄惨澹,晓雪白飘飘。.........银榼携桑落,金炉上丽谯。”《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吟道:“风头向夜利如刀,赖此温炉软锦袍。桑落气熏珠翠暖,栝枝声引管弦高。”一般说,南方不大下雪。可以说,白居易喝的是桑落酒。唐人郎士元《寄李袁州桑落酒》:色比琼浆犹嫩,香同甘露仍春。十仟提携一斗,远送潇湘故人。”郎士元是河北人。琼浆(琼浆)亦作“璚浆”。指仙人的饮料。甘露,指甘美的露水。桑落酒本身就是甜的,这里代酒。 后来气候变冷,桑树形不成规模效应,所以酿酒失传了。以后,人们改为缫丝。苏坊的武店就是兴镇的蚕丝织绸。大约从清朝时起,可能桑树进一步减少。村人将桑木做耧,又名桑耧。但这个耧字不宜写,人们就用楼字代替。现为桑楼村,在兴镇西2公里许西禹公路。现在,蒲城的桑树更为凋零,甚至成为稀有树木。 明代诗人王世贞《酒品前后二十绝》序中有:“桑落酒,出关中。”明确说明是“出关中”至少说明在明初桑落酒还未失传。王世贞在诗中吟道:“银缸初泻玉生香,风味由来擅索郎。若此美人何所似?玉卖柔腻出兰汤。”可见王世宗喝的绝对是正宗的蒲城桑落酒。杨玉环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到底有多美?超码媲美当代美女。至于标准是跟喝酒一样个人口味不一,答案就不一样。但不管怎样,蒲城桑落酒是好酒! 蒲城明代诗人屈寀(官至员外郎)隆庆年间(1567年)给富平杨爵的诗中吟道:“抗节七年答圣主,孤风一代属英豪。三杯桑落乾坤阔,万觥山头日月高。”两诗印证,可在蒲城这时还有桑落酒。至于光绪四年(1878年)写的《剿贼行》:“城中官军二千整,日高尚病桑落吐。”这些诗句则可能只是酒代名词了。 在历史上,蒲城桑落酒的名气很大。在今天,我们说到酒,常常饮用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在历史上,往往用的是蒲城桑落酒。欧阳修《楼头》吟道:“桑落蒲城催熟酒,柳衰章陌感凋年。”宋人晁补之《叙旧感怀呈提邢毅父并再和六首》其六:“赖有蒲城桑落酒,高楼条华慰人情。”黄庭坚的《送王郎》也很有名。 下面这些诗可能就是以桑落代酒了。《刘苏州寄酒糯米李浙东寄杨柳枝舞衫偶因尝酒试辄成长句寄谢之》:“柳枝谩蹋试双袖,桑落初香尝一杯。金屑醅浓吴米酿,银泥衫稳越娃裁。舞时已觉愁眉展,醉后仍教笑口开,”因为刘苏州指苏州刺史刘禹锡。李浙东是浙东观察使李绅。两人在南方任职,寄的是糯米。既非蒲城桑落酒,也非山西酒。清末民国初人樊增祥《绮寮怨·其一·秋叶》:“秋桑落盏,鹅黄酒熟蒲城。”现代诗人常燕生(1898-1947)《九日感怀丁丑》:“欲倾桑落蒲城酒,来听檀槽出塞声。”这些诗名可是只是用典和历史的因袭。 桑落酒不独蒲城有,山西永济也有。据《山海经》注:“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采挹河流,酝成芳酌,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之色,清白若涤浆焉。别调氛氲,不与它同。兰熏麝越,自成馨逸。”北魏人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四》记载:“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晞,以瓮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味不动,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觞’亦名‘骑驴酒’。永熙年中,南青州刺史毛鸿宾斋酒之蕃,逢路贼,盗饮之即醉,皆被擒获,因复命‘擒奸酒’。游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长期失传后,当地根据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七记“笨曲桑落酒法”于1979年研制成功。但此桑落酒非彼桑落酒。两者原材料不同。一用桑葚,一用糯米。 山西永济虽有桑落酒,但把蒲城与桑落酒联系在一起的却不是永济而是蒲城。是的,历史上永济也叫蒲邑,长期称蒲饭。但只有王莽时称蒲城,在中国历史上,王莽“篡位”仅十五年,中国历史上向称王莽为伪朝。因此,凡王莽改的都废掉。所以,永济这个“蒲城”不会被人记起。多称其为蒲坂或蒲邑。事实上,当时有两种桑落酒。王世贞《酒品前后二十绝》第二首绝句吟蒲城桑落酒。而第五首专吟蒲州酒,其诗序:“蒲州酒,清冽芬旨,与羊羔并而不膻,远出桑落、襄凌之上,特以远,故不易得。”王还认为,蒲州酒比桑落酒好。王世贞是江苏太仓人,非秦非晋人,立场不偏不倚。他已经釐清了蒲城桑落酒和永济酒。我以为是公允的。 我以为,桑落酒的确为古代蒲城所产。虽然蒲城当下不再生产桑落酒,与永济也不存在争夺市场份额和利益上的鹬蚌相争。但话古应该言者无罪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