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桂枝加芍汤,加大黄汤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8-28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青龙试注:原本是太阳病,理应发汗,从表而散,无可下之证,本不该下,有可下之证,亦应表解之后再下,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结果医生反而用了下法,下伤脾阳而致腹满,里寒挛急,时腹自痛,苔白自利,脉沉等症。治宜桂枝加芍药汤,用桂枝者解外,加芍药者,增大其量,和里缓急以止痛。大实痛者这里还有一条意思反证桂枝加芍汤应该属于虚症;症见腹满疼痛,拒按,自汗潮热,不大便,苔黄褐,脉沉实者,宜桂枝加大黄汤,解肌于外,荡涤于内。桂枝加芍汤是虚寒腹痛,再加大黄攻里,虚中夹实,病属于阳明太阴合病格局!

【治法】温阳益脾,甘以缓急;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服法与禁忌】上药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综合叙述:桂枝加芍药汤是桂枝汤中倍芍药剂量而成。桂枝汤方调和营卫,重用芍药酸敛平肝,缓解挛急,与桂枝配,酸甘化阴,与甘草配缓急止痛,所以它是温建中阳,缓中补虚的有效方剂。桂枝加大黄汤,是上方中加大黄一味,目的在解肌温阳的同时,攻下里实.去其腹满硬结,协芍药和里止痛而取良效。

【经方新用】

(1)桂枝加芍药汤配党参30克,白术18克,川椒12克,治疗里虚中寒胃痛。

(2)桂枝加芍药汤佐艾叶10克,当归15克,吴茱萸10克,治疗宫寒而少腹挛急作痛。

(3)桂枝加芍药汤伍人参12克,丹参30克,制附子10克,川芎10克,治疗心阳虚,心气不足,心悸不宁,(冠心病心肌劳损,心律失常)。

典型医案:

一:黄某,女,64岁。腹满时痛四年余,久治不愈。今春在省城某医院就诊,经肠镜检查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病理检查息肉有恶化之兆,行手术切除。术后满痛依然,多发生于夜间,痛时喜按,或蜷卧亦可得减。胃纳不香,口不干、不苦,不思饮,不泛酸,微嗳逆。大便一二日~行,鸭溏不畅。望其面色萎黄少华,鼻头微青。形体消瘦,舌润微暗,苔白腻。腹诊:腹皮薄弱,腹肌挛急,关元穴处压痛明显。脉来沉弦细弱。

证属脾胃虚弱,寒凝血滞。治当温经化瘀,缓急止痛。

拟桂枝加芍药汤加昧:

桂枝10g 白芍20g 炙草10g莪术10g 三棱10g 生姜10片红枣12枚三剂

每日一剂,且须重视饮食治疗。

二诊:疼痛明显减轻,口中和,多唾涎,此虚寒证也。

《沈氏尊生书》“凡痛必温散,切不可补气,以气旺不通,则反甚之”,系指寒实疼痛而言,虚寒疼痛者,舍温补何以为治?拟原方加吴萸10g ,黄芪15g ,三剂。

三诊:疼痛止,胃纳增,大便一日一行,仍溏不畅。

嘱守方续服七剂,隔日一剂。

四诊:疼痛再未发作,精神大好,纳化一如病前,大便已成形。舌淡红,苔薄白微腻,脉弦细。改服参苓白术散善后。(临证实验录)

二:张伯臾医案

悬饮(结核性胸膜炎)
王×X女28岁
住院号:75/8801
一诊左胁痛壹周,近二日来畏寒发热伴咳嗽咯痰不爽,气短胸闷营白腻脉细数X线证实为渗出性胸膜炎。外邪袭肺,挟痰湿入络,肺失肃降,营卫不和,拟祛邪宣肺化痰通络。
苏叶9.0克杏仁12.0克桂枝3.0克茯苓12.0克白术9.0克甘草3.0克半夏9.0克川朴4.5克米仁上5.0克白芥子9.0克


二诊恶寒罢,咳嗽少痰气急得减,左胸时痛,纳少,苔薄腻,脉细滑。外邪虽减未清,痰浊渐化,络有留瘀,再拟解肌祛邪活血通络。
桂枝4.5克炒赤白芍各4.5克生草3.0克桃仁12.0克红花9.0克当归9.0克百部15.0克黄芩12.0克丝瓜络9.0克白芥子9.0克丹参18.0克茯苓12.0克

药后症状已得好转,体温正常咳嗽胁痛亦止,纳食增加,苔薄白脉细,此乃外邪痰瘀渐化,但病后正气虚弱,络脉未和,后经扶正活血通络而收功。

青龙按:本案张老活用桂枝加芍,二诊用了赤白芍,用量来说已经加量,再加当归桃仁红花丹参茯苓,仿桂枝茯苓丸之意;因此有解肌驱邪活血通络之意,改变其原本温中缓急止痛,善读仲景书!

三:张伯臾痢疾案

痢疾(细菌性痢疾)
朱××女39岁
一诊1975年1月16日
痢之初,已服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之类解表清里、凉血止痢之剂,然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等症未减。刻下泻痢量少次数频多,不能离圆,苔白腻,边黄,脉象小滑。湿热滞阻于曲肠,不能得楚,虽寒热见减,尚不足恃,法当通因通用,拟予理气和营泄化之剂。
全当归18.0克炒赤白芍各9.0克青陈皮各3.0克广木香6.0克全瓜蒌12.0克薤白头6.0克炒川连2.4克早莲草12.0克焦楂曲各9.0克
一剂

二诊1975年1月17日
腹痛痢下,次数仍多,色白无赤冻,里急后重不爽,自汗出,面黄倦息,脉濡小,舌质暗苔白。热邪渐化,湿滞未楚,脾伤气滞,再拟桂枝汤参入理气和血之品。
桂枝4.5克炒白芍12.0克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二枚全当归18.0克广木香6.0克炒川连2.4克炙升麻6.0克薤白头6.0克全瓜蒌9.0克
一剂

三诊1975年1月18日
下痢腹痛已止,里急后重亦减,便溏无粘冻,身热尚未退尽,苦白腻稍化,脉濡细。仍守前法进退。
桂枝4.5克炒赤白芍各4.5克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炒白术9.0克大枣三枚获苓9.0克广木香4.5克银花炭9.0克焦楂曲各9.0克
二剂

四诊1975年1月20日
便已成形,粪色黄,日二次,无腹痛,身热退尽,纳增,食后无不适,苔白腻已化大半,脉弦细。湿热渐化,脾虚亦有恢复之象,再拟健脾和中以善后。
太子参12.0克炒白术12.0克茯苓9.0克白扁豆12.0克山药15.0克陈皮6.0克制半夏9.0克炒干姜3.0克砂仁(研:后入)2.4克
四剂

青龙按:初诊用理气活血清热祛湿效果不佳,二诊考虑汗出腹痛下利,邪入太阴,因此改桂枝加芍汤加减,三诊奏效守方,前后桂枝加芍三剂稳定,四诊善后健脾祛湿温中止痛。张老不亏经方温病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