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纺织产业的单品极致模式 ——从长乐华源扩产80万锭说起

 昵称71321263 2020-08-28

《老王漫谈》第42

福建长乐华源集团董事长陈宗立近日在公司创业15周年庆典大会上宣布,继续在长乐投资80万纱锭。这个规划实现以后,华源集团总规模将达到200万纱锭,创下新高。

这一消息引起了业内的高度关注!在各大巨头纷纷投资新疆、宁夏、四川甚至美国、非洲、越南等地成为热门的时候,华源在长乐这样一个看起来资源优势越来越少的地区进行大手笔投资,多少有些令人感到意外。


老王与陈宗立先生相识多年。记得2003年第一次去长乐拜访他的时候,企业只有四万纱锭,他本人对于纺纱这个产业几乎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但15年来,华源不断持续快速的发展,不但成为长乐地区成长最快的纺织企业,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粘胶纱线生产企业。

探究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分析文章。老王想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谈谈个人的看法,以供业内同行参考。

在老王看来,华源在战略思路上有两点是与众不同的。一是在产品定位上高度聚焦粘胶纱品种,二是在生产规模上不断投资扩张。


这两个战略思路清晰而又简单,但却是企业成功走到今天的关键所在。

先来说说产品定位的话题。华源在刚起步的时候,产品的定位并不是很确定的,涤纶纱、涤棉纱、粘胶纱、粘棉纱甚至色纺纱都做过。但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和对市场的逐步了解,产品定位越来越聚焦到粘胶纱线。从理论上讲,长乐华源能够生产提供棉涤粘乃至天丝莫代尔等各种纱线,但事实上目前的120万纱锭的产能几乎全部集中在粘胶纱线领域。

产品聚焦带来的最大效应是: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制造成本的明显下降。

由于专注生产粘胶纱线,不断地改进管理,不断地攻克质量上的问题,不断地学习和进步,长乐华源生产的粘胶纱线从最初的行业中低水平快速提升至行业一流水平!

由于专注粘胶纱线,品种相对单一,极少翻改,不但保证了质量稳定,也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消耗明显下降。

顺便也介绍一下,陈宗立董事长也许是老王认识的企业老板里最善于学习也是最会算账的。记得有一次听他详细分解测算纱线的各项成本,从工资电费到包装运输…乃至税费。老王非常赞同他的一个观点,针对华源大批量单一生产这种模式,产量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指标,高产可以摊薄成本。因此,没有产量就没有一切!

而品种相对单一集中,最大的好处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由此带来产量水平的提高!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长期坚持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市场行情低迷,库存增加,现金流压力增大的时候,很多企业会缺乏定力,放弃原来的定位。

再来说一说规模扩张的战略思路。

印象当中,华源集团隔几年就会在规模上扩张一次。一有钱就会进行设备投资。短短15年时间,从零起步发展到目前的120万纱锭,一举成为全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粘胶纱生产企业。

规模巨大也带来了两个明显效应。一是在行业内获得了极有优势的话语权。二是大幅度降低了管理费用和制造成本。由于规模巨大,在设备器材采购、粘胶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以及各种资源利用方面都会获取优惠,也更容易把握各种机会,尤其是把握市场行情,可以大幅降低原料采购成本。

本次15年大庆,拍了一张意味深长的合影。我们会发现,一个120万纱锭的超大型企业,三个工厂的中层以上干部加起来只有15个人!这在中国纺纱产业是极为少见的精干了!

这一现象固然与民营企业用人高度精简的基因有关,也得益于企业品种聚焦规模集中的模式。

以上的分析也许过于简单!因为仔细分析华源成功的背景,还有很多因素。比如长期推行精细化管理、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独特的营销策略、高度实用主义的技改路线,还有得益于粘胶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的消费大趋势…但是老王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模式与定位。

华源这种聚焦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的战略,老王称之为“单品极致模式”。

其实,在华源以前已经有很多类似的成功案例了。比如魏桥之纯棉纱、天虹之包芯纱、山东三阳之高支纱、山西绿洲之大麻纱…

由此看来,陈宗立在长乐继续投资扩张,是原有资源优势的延伸,与投资新疆或境外方案相比,可以实现边际效益最大化!

你认同老王的分析吗?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