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仲景治痰的千古奇方!两味药,一生的心血

 ll无为 2020-08-29

痰和饮均为人体津液代谢紊乱而产生的病理产物,自《诸病源候论》最早对两者进行区分,而今“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已为学界所周知,两者关系毋庸详述。有学者认为饮病在仲景著作中达到最高水平,痰病的论述则不足,所以宋以后医家对“痰”的丰富论述是对仲景学说的有益补充。通过对经方的梳理发现,“痰饮”的重点在饮(”痰”是“淡”之意),但是张仲景亦善于治痰,相关方剂呈散见状态。兹将从方剂学的角度切入,对相关经方进行整理归类,发掘张仲景治痰的特点。

1

《伤寒论》方治痰的特色

1.1作为兼证出现的痰

按照一般情况,六淫侵犯人体,首先从太阳表证开始,根据证候的不同,分为桂枝证和麻黄证。然而,因为素体体质不同,或误治而出现兼见证候,这就需要在治疗主要病机的基础上,顾及兼证了。

1.2辛通法

《脏气法时论》记载辛味的功效为“散”肝气之结,“泻”肺气之壅,“通”调全身之津液。《丹溪心法》记载“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降气、理气必须依靠味辛的药物实现,

1.3涤痰法

汉时流行以“汗、吐、下、火”等方法治疗外感疾病,导致误治极多,不仅疾病不愈,反而损害正气,引发一系列变证。

1.4攻逐法

与后世治痰注重缓解分消的思路不同的是,张仲景将峻猛的攻逐法运用于治痰。当然,使用该法的前提条件是四诊合参排除误治,其客观条件是证势急骤,不及藉助机体自调机能。

1.5治疗咽喉局部之痰

在六经体系里,外淫首先侵犯太阳经,然而,叶天士揭示了外邪亦有侵犯肺系的特点,对经方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发挥。

当时的医家是国内著名的经方大家。他一看啊,患者舌体胖大,舌苔白滑,根部白腻,脉弦软,于是写下一方——泽泻 24 克,白术 12 克,水煎服。

家属一看就愣了:这什么大夫啊?就开俩药啊?耍猴呢?服了一剂之后,果然无反应,家属郁怒,连连责问。可是,在服了第二剂之后,患者浑身出汗,自觉头清目爽,眩晕之症从此消失。

泽泻配白术,就是中医经方泽泻汤的配伍。它源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基本配伍就是泽泻 15 克,白术 6 克。

它能干啥?告诉你,健脾化饮、利水降逆。

这时候怎么办啊?把痰饮去掉不就行了吗?白术健脾燥湿,泽泻利水除湿。两味药一搭配,这就是方义。

读者朋友,你不要看它简单,它其实是张仲景先师一生经验的写照啊。它放在现在,也是好用的。比如说有些人,犯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就可能出现脾虚痰饮上逆,导致眩晕。还有的人,属神经官能症、心率不齐、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同样中医辨证可能和脾虚痰饮有关。这些时候,白术和泽泻搭配,这个配伍就有用武之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