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人谈论的名局,靠谱的摆短,孔令辉的完美小球技术 — 2001大阪世锦赛男团半决赛中韩对决

 冬不拉拉 2020-08-29

没人谈论的名局

2001年团体赛世锦赛男团半决赛,中国对韩国,因为刘国正对金泽洙的惊天逆转,是一场高光集锦反复播放,比赛本身无人问津的经典之战。

大家都知道团体赛第五场决胜局,刘国正挽救了七个赛点,完成惊天逆转。最后的几分反反复复播放,总是和惊天逆转,嫁人就嫁刘国正之类的标语联系起来。就是没人真的会问,那场比赛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去年统治乒坛的中国队,突然就和韩国队在半决赛打到这种程度。

为什么需要拯救那七个赛点?为什么会打到第五场决胜局。刘国正在最后几分之前,和金泽洙的比赛,局势如何?

也没什么人问,那场球之前之后发生了什么,对半决赛有什么影响,半决赛对未来有什么影响。

在接下来的几万字里,我们来系统的回顾一下这场经典比赛,让我们带着现在的眼光回到过去,重新审视一下关于这场壮丽比赛的一切。

2001年

2001年对于乒乓球来说是个奇妙的转折年份:已经换成40毫米大球,但是仍然是21分制,遮挡发球,也还是有机胶水。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换用40毫米球的第一届世界杯,未能参加奥运会的马琳生涯首次夺冠。中国队依然在大部分比赛中表现着绝对的统治力,但是有迹象开始表明,风向已经开始改变了。

已经不太有人记得2001年世锦赛,比利时队是中国队涉险过关韩国队后的决赛的对手,他们淘汰了上届战胜中国的瑞典进入决赛。

第二年比利时人证明了他们出现在决赛场上不是偶然。2002年的中国比利时热身赛中,孔令辉,马琳,王励勤出战的中国队,11分赛制下,3-0没什么悬念的输给了比利时队。比利时队当时的阵容是不讲理打法的代表大塞弗,他的弟弟小塞弗,和之前在鲁能训练都只能打发球机的布拉塔诺夫。

中国队不输球,哪怕是热身赛。

2年之后的2003年世锦赛,中国队只有孔令辉一个人进入四强,格林卡和施拉格们开始显示出反手技术统治力的重要性。但是在2001年,中国人似乎对未来并没什么特殊概念。

回想2001年世锦赛半决赛的艰难,很难让人不和2003,2004年连续丢掉的世锦赛奥运会男单金牌联系到一起。很多人相信11分制对比赛的影响是中国队丢掉金牌的原因,但是还在21分遮挡发球的2001年,比赛已经开始悄然发生改变了。

21分的规律

相比于11分球,21分球有其本身的规律。

5分发球,加上允许遮挡,让发球一方有很大优势。类似发转不转的动作类似的发球技术技术,因为遮挡,相当简单的就能做到很高的迷惑性,球落台之前很难判断旋转。

所以5分发球的情况下,前三板精细的选手占便宜。按照中国队一贯的说法,5分球发成3-2,其实是算输的。这逻辑无外乎,发球很占便宜,所以5个发球下来4-1属于正常,5-0也不算罕见,所以自己发球3-2的话,很有可能对方发完五个,自己还是落后。

但是这个逻辑本身有个前提:它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是和38毫米小球联系在一起的。小球的旋转相当之强,速度极其快,导致它其实相当不好控制。在这种大前提下,配合5个发球的轮换,前三板就变得非常重要。形成相持非常困难,而一旦形成相持,重要的是速度和和稳定性。

也因为不好控制,所以接发球最优先的是落点和弧线控制,进攻在其次。落点的选择几乎都是中间偏正手/偏反手。发球接发球的纠缠非常关键,稍有不慎,一旦被对手进攻就丢分的可能性很大。38毫米小球因为球体小,旋转强弧线很贼,几乎不太需要太大力量就能打出很快速度,一被上手特别被动。

也因为打出质量并不需要很大力量,所以对选手的绝对力量要求不高。作为参考,小球时代的孔令辉刘国梁,卧推都只有四五十公斤左右,而且几乎不怎么练力量。当时大家总开玩笑说打乒乓球的都是围棋运动员一样的身体素质。

但反过来说:即便不怎么练力量,都足以打死对手,那绝对的力量大质量高,在小球时代有时候是个冗余。

虽然形成相持比较困难,但是一旦打起来,速度和旋转就特别重要:如果能让对手拔不出手来,那么就容易在相持中压住对手;特别强的中远台能力不容易发挥出来,容易受到对手速度的限制。旋转在小球年代占到相当主要的位置,因为强烈的旋转可以非常直接的限制对手的力量,单纯的力量大很容易无法施展。

但是在2001年,这些规则都开始改变了,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意识到了。

大球的影响

中国队当时对40毫米大球的技术上的调整今天看来几乎是粗暴到简陋:长期的正手为核心的思想,让中国队的思路非常直接。

中国队的传统:进攻就是要靠正手,球变大了,需要更多的进攻,就更多的用正手。更多正手进攻之外,甚至接发球都强调多使用正手:侧身摆短,侧身劈长,侧身晃接。

大概就这些。

从今天的角度看来,改成40毫米球之后,最大的影响是迅速发展的反手技术。今天的乒乓球技术,比以往任何历史阶段都强调反手的的重要性和正反手的平衡。中国队努力把科技往正手点的思路,其实南辕北辙了。

虽然2001年的时候,技术的改革还需要时间被大家认识到,但是器材需要的改变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简单地说,打38毫米小球顺风顺水的器材,打40毫米的打球基本个个下网。改40毫米球几乎一瞬间让之前的主流底板全都失效,让大家普遍使用的海绵厚度直接提升了一到两个档次。

后来乒乓球经历过一系列器材上的改革:先是无机胶水,后来是塑料球,和实际上不算真的是改革的ABS球,但很多选手其实从40毫米球到现在,器材没再发生过本质上的调整,从那会一直达到了现在。

技术上的调整化的时间要长的多:这些强调侧身,强调接发球的思路,几乎在一个奥运周转期之后都烟消云散。中国队从善如流,马上发展了一批反手很有特色的选手,然后再也不提当年完全南辕北辙的“先进技术”了。

刘国正靠谱的摆短

稍微了解一点大阪世锦赛中韩之战的人,应该知道之所以打到第七局,是因为孔令辉丢了两分。这也是为什么刘国正拿下第五局,欢呼的队友中第一个冲上来的是孔令辉:如果中国队没进决赛,丢两分的头号主力要承担主要责任。

刘国正的风格其实更适合40毫米球。他的近台速度并不很快,因为身高不高的原因,他反手培养出了一些攻击力;他的速度慢一些,退台更多一些,力量更大,但是旋转速度不如老大哥孔令辉。

从2001年来看,刘国正的最大特点是稳定,厚实,心态也好(当然,难说是真的心理素质好,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会毕竟才21岁)。这也是他悉尼奥运会竞争到第三个单打名额的主要因素(当时奥运会单打有三个名额),教练团队选中他,主要看中的就是他稳定,认为无论是对直板,还是打削球,都更厚实一些。

当时竞争名额的马琳当然对此有些失落,毕竟自己也是1999年世锦赛银牌得主。没参加奥运会,马琳却拿到了大球年代第一个世界杯冠军。按照吴敬平指导的话说,正因为主力都去参加奥运会了,马琳多练了几个月的大球,因祸得福。

2004年马琳又获得了第三次世界杯单打冠军

(虽然后来的生涯,马琳绝对超过刘国正,但是他也确实在03年世锦赛被削球淘汰,侧面说明国家队2000年的判断有些道理)

第一场对吴尚垠,刘国正2-0顺利拿下,主要也在稳定上。全场几乎没有太多无谓失误,而且进攻也相当有质量,一旦上手能结束比分。这点的重要性,会在后边的比赛中做出对照。

反过来看吴尚垠这头,其实他从大概这个时期开始,直到退役,技术上的改变不大。他的技术质量其实相当高,短球技术摆短晃撇挑打一应俱全,他的反手进攻质量在亚洲相当少见,放到欧洲也是质量极高。

韩国队当时一向以进攻质量著称,这让他们很好的适应了这个40毫米球。之前冗余的素质,球一换,正好大显身手。

与此同时,吴尚垠的问题,其实也从当时一直延续到了退役。虽然速度的重要性受到击球力量的挑战,但是作为一向技巧性运动,速度在乒乓球中仍然很重要。吴尚垠偏慢的节奏,让他在跟不上对手速度和前三板变化的时候,显得非常的慢和软,经常连续丢分,显得不知所措。

第一局,吴尚垠显得慢热,无谓失误相当多。三轮发球打下来10-5落后,追到12-8之后,刘国正发球3-2打到15-10,后边机会就不太多了。

跟11分球不同,21分球因为发球5-0其实属于正常范畴,所以始落后7,8分也能扭转局势。开局8-0落后翻盘可能都要比11分4-0还容易一点。不过也因为这样,所以21-8,21-9其实在水平接近的比赛里也挺常见。

(顺便说,不打对手零蛋其实也是这个规则下的产物,那时候10-0其实常有,但21-0也太说不过去了)

第二局一上来,吴尚垠放开了一些。当时团体赛五场三胜,一场比赛三局两胜,再输就韩国队这一分就丢掉了,索性拼一下。8-12落后之后,吴尚垠一波连续的抢先上手追分:反手发力出界丢掉第一个发球之后,第二分发了个长球(当时用的比现在少很多,一局可能就那么一两个),第三分晃挑刘国正的反手底线,第四分发了个偏正手短侧旋然后正手抢攻,第五分又一个侧上刘国正直接摆高被挑打了一个正手,12-13。

吴尚垠的攻势没在这停住:反手相持顶住刘国正,13-13,接发球擦网之后双方的对摆短,刘国正飘高(手短)被冲一个,13-14;到这,刘国正调整了一下发球:正手短不转,然后反手发力拉了一个吴尚垠的轻挑,14-14。

值得稍作解说的是,在当时,发球的落点选择其实大部分沿用小球时代的思路,发中间偏左右是主流,发正手短其实很少,原因就在下一个球 ——

刘国正下仍然发正手短,这次是下旋,吴尚垠摆了一个中间,刘国正无法进攻,只能回摆,吴尚垠晃挑进攻刘国正。在缺少进攻近台短球的年代,发正反手小三角容易被对手回摆到自己无法进攻的中间位置,给对手进攻机会。

刘国正反手进攻吴尚垠的接发球轻挑,15-15,不过慢热的吴尚垠已经进入状态:对反手之后边直线给准备侧身的刘国正空挡,15-16;刘国正回摆短之后反手发大力冲然后正手拉一个回头,15-17

(信不信由你,当时亚洲反手有杀板的选手,一只手能数过来)。

不过刘国正在这个时候体现了自己的稳定性:连续回摆中给了一个相当好的中间不出台,对了两下反手之后吴尚垠正手发力出界;之后接发球又是一个质量极高的摆短,吴尚垠搓长反手之后刘国正反手上手进攻,17-17。

在小球时代,摆短几乎是接发球的最优解。前三板能正确的阅读对手的发球,摆短到正确位置,然后判断好对手的半出台回球,几乎就已经赢了比赛了。

刘国正的摆短非常靠谱,但是在当时需要正确阅读对手用袖子捂的严实的发球的旋转,何况摆短本身毕竟还是相当难的技术:直接吃了一个发球,17-18,刘国正落后。

不过刘国正的靠谱在这局球的末端已经开始显示出来:拿到发球权之后,三个回摆滴水不漏,对手直接吃一个发球,4-0一波直接带走。

不得不说,在当时那个思路下,前三板主要是发球摆短回摆短的游戏,而在双方判断对方发球都还大致靠谱的情况下,刘国正极其靠谱的摆短让他首先为中国队拿到一场胜利。

小球时代的完美技术

2001年开始,孔令辉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他开始打不出他想要的速度和旋转了。

客观的说,他不是受影响最大的那个:刘国梁原本的技术,受到这个球的挑战是毁灭性的。他的正胶快攻,旋转从几乎可以和反胶抗衡,到变严重削弱,甚至他常用的正胶摆短都是反旋转(回摆短是上旋),这也对他的运动生涯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

刘国梁在2001年世锦赛团体赛上输给了荷兰的三号选手,之后就再没代表过中国队出战过团体赛。2002年刘国梁退役,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退役的时间很微妙,这给了他当教练足够多的先机,但他也真没给40毫米球什么机会,几乎第一时间挂拍退役。

他好哥们孔令辉在运动生涯上坚持的长一些。2001年,孔令辉在国际赛场上统治力依旧,世锦赛单打还进了决赛。但是他的风格与这个球的不兼容,是在这一年开始体现的。

从小球的要求上说,孔令辉的技术在2000年前后几乎达到完美。两面快拉快撕,速度快连续性好旋转强,对面几乎拉不出手进攻。2000年悉尼完成大满贯,生涯对瓦尔德内尔先输后赢,技术方面火候已到。虽然前三板显得老实一些,但是综合起来,孔令辉是一个38毫米时代小球已臻化境的先进技术代表,高度凝练的将旋转和速度结合的炉火纯青。

客观的说,孔令辉是中国横板奠基性的选手:他是中国实际上第一个反手核心的绝对主力,整个技术的构成建立在基本功和相持之上。这点和之前主打正手,反手反胶半路出来的马文革不同。与此同时,和欧洲强调力量,中台进攻的横板不同,孔令辉的非常强调速度和旋转,立足近台。

孔令辉之后,中国队的横板虽然风格不同,但是都注重近台和速度的结合,在力量,旋转变化上有着不同的发挥。王励勤以其身高来说其实相当的快,近台有一定速度之外,有着非常强的攻防转换能力;孔令辉的恩师尹霄后来执掌鲁能,将孔令辉身上的经验发展,将力量旋转和近台进攻做了现代化的发展,教出一个弟子,叫张继科。

回看2001世锦赛中国对韩国第二场,不知道孔令辉有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个球对自己进攻质量的影响了。对手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淘汰自己的金泽洙,是生涯中的老对手。比年纪,1970年的金泽洙比孔令辉几乎大上一批,但是金泽洙的击球质量看起来完全不像是31岁的直板老将。

从金泽洙拿到发球开始,他就对进攻孔令辉的上手显得很有信心:2-3拿到发球之后,第一个发不转球到孔令辉反手,然后反手正面攻强打孔令辉的轻挑;6-4之后接发球直接搓到正手长然后反拉孔令辉的高吊;8-4又搓反手长然后反拉孔令辉的反手高吊。

整体来说,作为老对手,金泽洙这场比赛非常拼,乐于发力愿意冒险,而且非常了解对手的线路。战术上说,他几乎不怎么忌讳让孔令辉先上手,然后反攻。因为他很了解孔令辉现在的习惯和上手质量。

作为对比,刘国正对吴尚垠的比赛,同样是第一板上手,球要击得实得多,对手反击的难度要高很多。孔令辉很多上手球,按照现在的看法,都是蹭过去的。在小球时代,这就有够强的旋转限制对手发力了,但是球大了,一样的球就开始成对手进攻的机会了。

在小球时代,因为旋转的关系,很多球首先要摩擦充分,力量并不要很大,更注重技巧;很多时候球打起来很有点写意的味道:只要意思到了,手上摩擦,对手就要跟着走,用不着打得呲牙咧嘴的。但是现如今,想把球打出以前的速度力量,没有两膀子力气是不成的。

从孔令辉的角度,他被对手拼得凶其实算是常态:他的打法以稳健为主,失误比较少,不变应万变;年纪轻轻就是世界冠军(19岁天津世锦赛单打冠军),当时更是大满贯,被人拼是常态;但是此消彼长,自己的质量下来,对面的成功率上来,自己以前习惯的憋住对手的反手的战术就开始不灵了。

双方纠缠到15-15,接下来孔令辉的五个发球很有代表性:15-15,孔令辉反手发球,然后正手发力,直接被防了回来;15-16,金泽洙接到正手台角半出台,孔令辉拉空;15-17,孔令辉上手斜线被防回来,然后又正手斜线发力被反拉;15-18孔令辉打高球得分;16-18金泽洙捅长然后抡圆了反拉孔令辉的反手上手——金泽洙得分几乎全都是反击孔令辉的上手。

15-15孔令辉的发球,被金泽洙打了一个1-4;16-19,对手的发球。这种情况下,给孔令辉的空间就很小了;接发球轮次必须打到4-1,自己发球这多少还有点现实,对手发球就机会不大了——孔令辉直接搓下网两个,局分0-1落后。

第二局的情况比第一局更向金泽洙倾斜:孔令辉的路线被看的非常死,前半段各种角度都被金泽洙看住,孔令辉作为变化拿出了正手逆旋转,但是对局面改善不大,终于在6-12落后的情况下叫了暂停。

蔡振华这时候看起来还相当的镇静——当然,蔡局看着总是镇静的,永远面色不改,谁知道心底是什么的惊涛骇浪。

孔令辉回来后发了两个反手侧砍——他没招用的时候特别喜欢发这个,而且平时训练里几乎不不怎么练——不过效果没坚持太久。11-14的时候再发,两个都被金泽洙挑了斜线——这发球几乎纯是侧旋,连孔令辉自己都懒得隐瞒。

孔令辉最后的机会大概在14-19前后,胜利近在眼前,金泽洙有点手软(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孔令辉拿到发球之后追到20-17,最终在金泽洙反手攻下丢掉最后一分。

团体赛比分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