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弗为第三:人类对于名、利、位的欲望和追求是社会难以治理的根源

 tjboyue 2020-08-29

人是善与恶、本真与私欲的结合。在私欲之中,名利为最。圣人参透自然和人心,在治理天下时,力求正本清源,杜绝争名夺利,注重安定民心。在圣人治理之下,民众内心清净,衣食足用,争心不起,筋骨强壮,不思巧诈,不生贪欲,平静地过着各自的生活。故而,天下太平。

弗为第三:人类对于名、利、位的欲望和追求是社会难以治理的根源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则无不治也。

弗为第三:人类对于名、利、位的欲望和追求是社会难以治理的根源

【译文】

不过分崇尚所谓的贤能,使民众不争名。

不贵重奇异宝货,民众就不会偷盗。

不激发民众的欲望,社会就会安定。

因此圣人在治理天下时,

祛除民众的私欲,满足民众的衣食之需,

弱化民众的争心,使民众身体强壮,

总是使民众保持没有诈伪之心,没有私欲的状态,

使他们心怀敬畏,也就不敢造作事端,

这样就实现了天下大治。

弗为第三:人类对于名、利、位的欲望和追求是社会难以治理的根源

【浅释】

人类对于名、利、位的欲望和追求,是社会难以治理的根源。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都在为了利益而劳碌奔波。心有敬畏,循道而行的追求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不合道义,没有底线的追求却是危害极深。

“不上贤,使民不争”,是说,不过分崇尚所谓的贤能之名,避免争名。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名士游行天下,游说诸侯,一言兴邦,一言灭邦,引得众多学子争相效仿,搅得天下大乱,百姓受苦。作为鬼谷子弟子的苏秦、张仪,把天下看作一盘棋,张仪连横,苏秦合纵,大国纷争,天下大乱,百姓受苦,这样所谓的贤能,是不利于天下百姓的。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说,不过分贵重珍奇的宝货,避免偷盗。珍奇的宝物,正是偷盗发生的根源。“周有砥厄,宋有佶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这四大宝物的背后,是无数的争夺,无数的血泪。以楚国的和氏璧为例。献宝的卞和,被楚厉王砍去了左脚,被楚武王砍去了右脚,到了楚文王时期才被认可,可是双足已然失去。为了这块和氏璧,赵国被秦国盯上,虽然蔺相如“完璧归赵”,却是加深了秦赵之间的嫌隙,加速了赵国的灭亡。秦始皇命人打造为镇国玉玺,在上面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此后历朝历代都是争抢的焦点,不知道多少亡魂,是拜和氏璧所赐。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说,不显露可乘之机,使民众不陷入动乱。所谓“可欲”,是指有机可乘的东西,比如名位。老子入周,担任守藏室之史,是在周景王时期。周景王迟迟不立太子,结果身为庶长子的王子姬朝,与身为嫡长子的王子姬猛,都盯着太子之位,形成了两大集团,明争暗斗。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驾崩后,大夫单旗、刘卷派人刺杀了顾命大臣宾孟,立王子姬猛为王,是为周悼王,引发了王子姬朝之乱。周悼王姬猛很快忧惧而死,继位的同母弟姬匄与王子姬朝,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直至公元前504年冬才彻底平定。亲身经历了王子朝之乱的老子,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才有了“不见可欲,使民不乱”的感悟,这里的“可欲”,最大的便是周景王的不早立太子,使得众王子都有了觊觎之心,也就有了后来历经十数年的王子朝之论。

有鉴于此,老子随后指出,“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也就是说,圣人治理天下之时,“虚其心”,祛除民众的私欲,“实其腹”,满足他们衣食住等基本生存之需,“弱其志”,弱化他们的争心,“强其骨”,使他们身体强健。这样,“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民众就会保持没有诈伪之心,也没有私欲的醇厚质朴的状态。“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也”,是说,即便是那些心存诈伪的所谓“智者”,担心受到惩罚,也不敢冒头出来造作事端。这样,民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平静地过着各自的生活,从此天下太平,实现了大治。

弗为第三:人类对于名、利、位的欲望和追求是社会难以治理的根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