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蜀之地 | 张中信:米仓道上(连载之三)

 香落尘外 2020-08-30
 

【巴蜀之地】


文:张中信

图源:堆糖



06

检点米仓古道,环顾巴山蜀水,古巴州、古壁州还留下了诸多宦游者和隐逸者形态万千的踌躇满志:三国蜀汉时期,一代圣相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驻守汉中,北伐曹魏,六出祁山,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诸葛亮无疑是古往今来的风云人物。博古通今,上通天文,下识地理,阴阳八卦,五行学说无所不以,无所不能,实乃集儒家智慧一身的精品人才。一俟鹤氅纶巾,羽扇挥罢,从此剑门、米仓古道关隘随风翻卷,箭射风铃千年。一部《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的足智谋略推向最高潮,六出祁山成为绝唱。而诸葛亮亲笔撰写的《前后出师表》,让拳拳老臣之心在米仓古道随风飘舞,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最终因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被捧上神坛。病逝后,诸葛亮遗体归葬定军山,后人为纪念他,不惜耗财费民,为他建造了号称“天下第一祠”的诸葛祠。

有谁能否认米仓古道在北伐中原大业中的纽带作用呢?只要盘点诸葛亮的用兵谋略及军事布局,便可了然丞相对军事要冲米仓古道的倚重。猛将张飞驻镇守川北门户保宁(阆中),得意门生姜维驻守利州,汉寿亭侯关索及其妻鲍三娘分别驻守壁州得汉城、擂鼓城,有警则击鼓相闻。在米仓山建制有大坝关“牟阳城”,以作蜀汉政权:北伐中原,连接南北的军事中继站。也就是说,当时的巴州、壁州、集州属地已成为蜀汉北伐基地和政权枢纽。诸葛亮为早日完成北伐大业,费尽心机,不遗余力地强化前线与后方基地的联系。那样的人力物力安排,对国势弱小的蜀国已竭尽全力了。

诸葛亮人在汉中,心系蜀汉天下,在崎岖坎坷的米仓古道上,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鞍马劳顿,栉风沐雨了几多朝晖夕阴。历史的无情在于它的公正无私,岁月的可觅,则因为它的传承有情。沿着米仓古道寻觅,诸葛一生穷尽心血、鞠躬尽瘁,意欲兴复汉室,却因“逆天而行”,身负经天纬地之才,机关算尽,最终无力回天。杜甫拜谒成都武侯祠,有感于此,曾作《八阵图》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道出了一代圣相耿耿于怀的遗恨和悲伤。清人赵藩为武侯祠所作的“攻心联”,颇令人深思:“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后来者从不怀疑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乐此不疲的是《隆中对》《出师表》等绝世雄文及治国用兵识人谋略。而对那连诸葛亮亦无法辅佐,最终“乐不思蜀”的昏君刘禅,晋惠帝时御史李苾过剑门、米仓古道之嗟叹,一语中的:“刘禅有如此地理,尚还自缚于人,岂非庸才耶!”





隋末唐初,在大巴山深处壁州县城之东的龙溪,隐居着一位终生不愿出仕却让官宦者敬若神明的“药王”孙思邈。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载:“龙滩在通江东二十里江流侧,溪出龙山,汇而为渊,深不可涯,相传龙马跃出其中。”龙潭在峻岭环抱中,古木荫翳,遮天蔽日。飞瀑自西边悬崖泻下,激起无数水花,经林罅秋阳照射,如金,如银,如翡翠,如碧玉,五光十色,璀璨夺目。

孙思邈,陕西耀县人,自幼好学,博古通今,通百家,善言老庄,兼通阴阳、医学、推步。隋文帝召为国子博士,不拜。唐太宗召至亲师,以年老辞官之不受。初唐诗人卢照邻评价孙思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乙,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耳;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则落下宏,安期生之俦也。”《旧唐书·孙思邈传》载,北周时孙思邈曾曰:“五十年后,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以济众。”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而孙思邈亦践言为太宗写就《上君诗》。宋嘉裕太常博士俞咸有诗:“孙氏何代贤,据此傲浮俗。崖留上君诗,尘埋不可读。殷勤补讹缺,磨写笔屡秃。”记叙孙思邈当年预言之事。惜典籍残缺,《上君诗》内容已无从考究。

孙思邈一生潜心医学临床实践,博采众长,精心钻研,终于在652年撰成医书《千金要方》,全面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682年,他又在总结半生医学经验的基础上,集成《千金翼方》。两本千金方相辅相成,是孙思邈对传统医学成就的一次全面总结。《千金要方》以临床诊治为主,《千金翼方》则对药物学和《伤寒论》作重点论述。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医学巨著,被誉为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一代“药王”寿高101岁,终老龙溪林泉。孙思邈隐居龙溪,常到对面的药石坡及周围山岭采药。药采来后,就在龙溪的龙潭里“灌药”,在龙潭畔“捣药”,洗植物药,舂矿物药,还炼丹。采药炼丹之余,孙思邈还游方草野,悬壶济世,救民于贫病交加中。

旧时,凡来通江的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总要前去龙溪瞻仰。《保宁府志·通江县》载:“孙思邈濯药之畔,名为孙氏池亭、石灶、丹臼尚存……唐末监察御使卢重阜率壁州刺史辛巢父等六人分韵赋诗,有石刻存。”石刻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清晰可读。宋初壁州刺史朱仲贤诗云:

……

日低回冈后,鸟入寒林内。

暝色交残光,明灭草木态。

后之视今日,犹今视千载。

永怀沧州人,功成身将退。

而时任符阳县令陆干城则和诗云:

岩开野人屋,结构凭孤岛。

石断寒泉流,亭幽翠喃绕。

攫驽龙虎状,宛若鬼神造。

隔岸闻湍声,当窗见夕照。

巴南绝境处,胜似东溪好。





潺湲龙溪,不以风光取胜,亦不为地理称奇,仅仅一个孙真人,便足以让历史增添异彩,让后人发古思幽。

唐玄宗奔蜀,匆忙走过米仓古道时,有个叫严武的小吏从之。入蜀后,严武被擢为谏义大夫,至756年,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是为肃宗。严武被推荐为门下省给事中,为正五品,相当于大内总管之职。严武的官声刚刚有了点起色,岂料乾元元年(758年),严武恩师房瑁被贬为汾州刺史,严武遂被贬谪出京,放任巴州刺史。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朝廷分剑南道为西川、东川,严武升迁为剑南道东川节度使,后又擢升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始终在巴山蜀水、米仓古道、剑门古道一带往复升迁。直到广德元年(763年)返回长安,任京兆尹兼吏部侍郎,封郑国公。广德二年(764年)再调任剑南节度使,后加检校吏部尚书。严武之父曾官至刑部侍郎,迁太府卿。严武出身官僚之家,从仕途经历来看,“居蜀最久,而始于从玄宗”。也就是说,他的快速升迁是因为跟对了逃难亡蜀的主子玄宗。

严武任巴州刺史时间短,从上任到离任,他始终处在渴求与企盼之中,心中向往和把玩的都是头上的顶子。其政声业绩少有建树,《巴州志》仅载有寥寥数百字。唯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他大胆向朝廷推荐了落魄诗人杜甫,让杜甫在落魄中得有安憩之所。严武在刺史任上与前来拜谒的杜甫多有诗作唱和。严武《巴岭答杜二见忆》:

卧向巴山落月时,西乡千里梦相思。

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

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

岐马望君非一般,冷猿秋雁不胜悲。

严诗算不得上乘之作,却也颇含真情。大概当时亦不太得意,故与杜甫惺惺相惜。让严武也难以预料的是,因为杜甫之盛名,为严武脸上贴了不少金。不管怎么说,杜甫是十分感激严武的,这从杜甫写给严武的诗中可以明显感觉到。

严武最值得称道的另一件事:以巴州刺史的身份向新任皇帝肃宗进献《奏请赐巴州南龛寺题名表》。“奏表”镌刻在南龛摩崖之上。严武在“奏表”中对巴州南龛摩崖造像极尽吹捧之能事:“旧石壁镌刻五百余铺,划开诸龛,仕出众像,前佛后佛,大身小身,琢磨至坚,雕饰甚妙。”并再三祈请上皇:“臣幸承恩宥,驰赴阙廷。辞旧奏陈,许令置额。降以紫泥,远被云雷之泽,题诸绀宇,长悬日月之光。”唐代皇室普遍信奉佛教,自太宗以降,至武周时期,国中佛龛四起,香火旺盛,一派阿弥陀佛之声。古巴州的南龛、北龛、西龛,古壁州的千佛崖,佛日崖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善于逢迎的严武正是瞅准机会,别出心裁,百般讨好,亲上奏表。

好大喜功的肃宗凭严武之“奏折”,于乾元三年(760年)下旨:“其寺宜以光福为名,余依”。皇帝朱批一锤定音,遂成南龛“光福寺”千古美名。果然,肃宗颁旨不久,严武便打马去剑南道东川节度使上任了。严武上表为“南龛寺”争得了“国家级”品牌,堪称古巴州的一桩千古奇事。





唐末天下大乱。与严武境况相似的另一位宰相郑畋,在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僖宗皇帝逃往蜀中时,以疾辞任,避祸壁州,壁州刺史郑凝绩,迎养其父畋于壁山南寺,该寺被世人俗称“宰相园”。郑畋,唐会昌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乃朝中风云人物,就此发展下去,必定功成名就,名垂青史。岂料农民起义风云,打破了锦衣玉食的美梦。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时,郑畋为凤翔节度使,战败黄巢部将尚让,旋充京西诸道行营都统,纠合各藩镇势力包围长安,却终因主子偏安蜀中,群龙无首,难成气候,只得称病解职赴壁州。

宕渠賨人(獠人)打着黄巢起义军旗号起兵,郑畋父子合谋,与獠人大战于诺水河黄巢岭。由于賨人势力强大,官军攻占多次失利。受到朝廷严词训斥后,郑畋父子“表请悬车,寡旨不允,再诏追觐”。不久郑凝绩“改佩天彭印”。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郑氏父子离巴山诺水而去。

《蜀中名胜记》:“壁山有嘉祐寺,唐节度使郑畋建,人呼为郑公山寺。”又云:“郑相遗踪在壁山下石涧中,梯石齿,披烟萝、人幽岩……”明代通江籍文人广东道御史向翀游壁山宰相园感赋:

丞相高斋久就芜,青松留得伴浮屠。

两山耸峙倚楼阁,一水当轩窗鉴湖。

暂驻玉骆陪锡杖,献奇鸾凤看菖蒲。

兴阑归去斜阳外,古柏枝头无数乌。

郑畋所作《壁州新建山寺记》描述的山川风物,再现了唐末巴山诺水优美风光,令人耳目一新,为后世增添了一份文化遗产。江山未改,历史终亦不菲;大浪淘沙,汗青留之一席:

负面江山,雄压胜地。日月光照,风雨所交。

钟梵松篁,铿锵满听。千家甍栋,历历在眼。

晨烟夕艳,辉灿盈庭。鸥鹭篙榜,以资景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