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著名书法篆刻家叶一苇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叶一苇(1918.04.13~2013.02.26),男,字航之,号纵如,别署熟溪子、龙马山人,浙江省武义县人,西泠印社原理事,著名书法篆刻家,篆刻理论家,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原顾问,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原馆员,浙江省电力书法家协会原顾问,浙江省之江诗社原顾问,杭州市政协诗社原副社长,武义县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200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老文艺家”金质奖章。2013年2月26日,叶一苇同志在家乡浙江武义病逝,享年96岁。

  叶一苇还是一位高产的篆刻理论著作家,著有《中国篆刻史》《中国的篆刻艺术与技巧》《篆刻丛谈》《篆刻丛谈续集》和《篆刻趣谈》等20余部有广泛影响的篆刻类书籍。其中,《中国的篆刻艺术与技巧》重版10次,是国内最受欢迎的篆刻普及教材之一。他的创作是为其理论研究服务的,而反过来理论研究的心得又能很好地体现在创作上,使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影响了一代中青年篆刻家。

  注: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他认为“多则远其真,故曰惑也;少则得体,故曰得也”,我欣赏“少则得”这一句话,平时不喜欢读长文章,喜欢读短文章,自己写文章也是如此。

        “少则得”这是一个议论句,很难用形象化来表现,我就用章法手段来展示:“少”字排成一行,“则得”二字排成一行。两相对比,疏密悬殊。疏是“少”,在形式上显出“少则得”,这是一种辩证的思辨。

1997年80岁作


  注: 汉代的李广将军是一位射箭的神手。有一天晚上,他看见远处一虎,拉起弓就射。第二天早晨去一看,原来射中的是一块石头。他的箭已射入石头中,露在外的只箭尾的羽毛。他再拉弓射去,会再也射不进去了。诗人卢纶在“塞下曲”中写到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

  李广的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人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做什么事情不能忽视这种全力以赴的认真的力量。

2009年92岁作

  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出自明代刘伯温的《卖柑者言》。这印是我用篆刻的手段来表达文字的内容,印形用圆,象征为“柑”,其中分为二层,外皮刻“金玉”二字,内核刻“败絮”二字,使形式与内容合一。

  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汤盘的铭文,“汤”是商王的谥号,“盘”据拷注是古代淋浴的盘,相当于现代的浴盆。盘铭是铸凿于盘中的言辞。李商隐《韩碑诗》云:“汤盘孔彝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可见,这个汤盘在唐代已不存在。

  这个汤盘铭文,今天读它使人兴奋。在当时把这种求新的思想铸凿在淋浴的盘中,特别富有新意,淋浴已是使人一身新,而在思想上还要求日日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