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瑞安叶姓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国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谱

在五代,松阳叶仁捷,字处仁,迁居温州瑞安五十三都郭公阳村(今文成县公阳村),其后裔在文成、平阳、苍南、泰顺等地蕃衍成族。太平兴国四年(979)任吉州刺史的叶望二十三世孙叶聪,其后裔在江西吉水、南康及湖北等地蕃衍成族。

瑞安叶氏最早源于南北朝陈宣帝时的左承相叶格心,陈亡后弃官迁居瑞安,其子叶公圭为瑞安有史以来科举入仕第一人,其孙叶一源随唐太宗远征高丽,单骑闯关以身殉国。继之有叶适异峰突起,榜眼及第,官至兵部侍郎,其人文韬武略,临危受命智守建康大败金兵,后隐居温州水心集大成于永嘉学派。后世有叶璜溪出奇制胜石浦擒海盗,叶秀标软法拳技名闻浙南。


  叶适纪念馆位于瑞安市莘塍镇星火村,选址在最繁华的东街商业街和古老的莘塍轮船码头侧旁,倚温瑞塘河支流洛川河畔而建。

  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号水心,出生于瑞安县城,13岁时随父迁居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把薛季宣、陈傅良的事功思想的一些论点发展成为理论体系,并从解决南宋现实政治的高度来提倡事功思想,使永嘉学派成为南宋时期同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鼎立的三大学派之一。其事功学说对“温州模式”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是温州发展的一种渊源。2000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在温州联合举办“纪念叶适诞辰850周年暨永嘉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同年12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叶适与永嘉学派论集》,收刊海内外专家论文48篇。

  叶适纪念馆共三间六层,总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青石栏杆,飞檐画栋,整个建筑风格古今合璧,别具匠心。顶层六楼为宋式仿古建筑,取名为“水心阁”,很是漂亮,已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纪念馆陈列室位于水心阁四楼,非常注重文化品位和宣传教育功能,展出以叶适的诗画、碑文、文稿、著作、评论和生平事迹为主。参观者既可瞻仰叶适非凡的学术成就,也可感悟一下先人“奔逸的才气,雄赡的文章”。

  叶适纪念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纪念馆,是民间行为和政府引导的心血结晶,是“温州模式”在文化领域的有益尝试。整个纪念馆包括土木建筑、内外装修、添置设施及展馆布置等,总费用达200多万元,其中叶氏后裔捐资及民间捐赠占80%以上。从建祠立庙到兴建名人纪念馆,从香烛熏燎到用现代文明弘扬先人优秀文化精神,在温瑞平原兴起的这种文化时尚让人们感受到,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思想文化理念正在开始一种深刻的转变。

  叶适纪念馆2004年1月被瑞安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8月被温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叶适墓:温州市区海坛山支阜慈山之南麓

  叶适墓  坐落在温州市区海坛山支阜慈山之南麓。

     叶适,字正则,谥文定,祖籍龙泉,后迁瑞安,永嘉学派代表人物。

       叶适墓 曾被盗过一次,作案现场出土墓志一方(现藏温州博物馆),系青瓷烧制,上刻:“大宋吏部侍郎叶文定公之墓,淳祐十年吉立”十八字。另据记载,叶适墓曾于一九五二年重修,一九六六年底被毁,一九八一年再次修复,即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其实墓与坟不同。“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周易·系辞下》),说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墓葬既无坟头,也没有树木或其他标志。那什么是墓?在古代典籍中,“墓”这个字的解释与“没”字相同,说的很直白——埋在地下就没有了的意思,“古者,墓而无坟”(《礼记·檀弓》),“凡墓而无坟,不封不树者,谓之墓”(同上)。大约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这个“土馒头”出现在百家墓葬的中间,看上去没什么两样,都是一个“蒸笼”里出来的,但大小却有讲究,“以爵封丘之度”(《周礼·春官》),即按照官爵的等级来定坟头封土的大小。春秋战国以后,坟头封土逐渐高大,形似山丘,因此又有墓地称之为邱的。现在,墓已成为统称。

一源单骑闯关高丽殉国

说起瑞安叶氏,最早的要追溯到隋朝。据记载,瑞安有史以来第一位科举入仕的为叶公圭,在隋大业(606—618)间“举明经第,官至参知政事,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叶公圭之父叶格心,原籍括州松阳,为南北朝陈宣帝(659—582)时左承相,宣帝配以季女,陈亡后弃官,迁居瑞安城东定居。可见,叶氏曾经是瑞安最早的名门望族之一,而真正名垂青史的则是叶公圭次子、唐朝征东名将叶一源。
  叶一源(598—648),字九江。“幼有志操,能诗书画、刀骑射,不为子弟华靡遨放,事侍父宦广南。”因其父叶公圭入仕后,以谏忤旨,被谪贬至广南。青年叶一源随父从瑞安迁居广南后,据叶适《忠烈武义侯庙记》载,他至少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其时隋朝将毁,唐公李渊已克长安,叶一源以为真主,遂募兵千余人投奔太原。李渊见之大喜,并委以重任,让他掌管军中机密。不久,李渊登基,作为唐朝的开国功勋之一,叶一源官授福建道节度使。其为官的作为,叶适用了十二个字“除去烦弊,俭出薄入,境内大治”。
  另一件事发生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檄令其随副总管薛万彻同往,然而却遭遇高丽顽强抵抗,万彻与薛仁贵齐出奋击,整日不能攻克,眼见唐太宗忧形于色,叶一源慨然说:“主忧臣辱,幸生可乎?”遂奋不顾身,单骑冲入敌阵,所向风靡,杀敌20余人,不幸身中乱箭,驰归而卒。
  唐太宗惊悉叶一源奋勇杀敌为国殉难,特停食哀悼,并下诏在其住地立祠祭祀,谥武义侯,至天后(武则天)朝又加封忠烈。据清《乾隆瑞安县志》记载,南宋庙宇重修时,周湖曾建有忠烈庙,叶氏后人叶适追怀先烈撰《忠烈武义侯庙记》,宋儒陈傅良为之丹书,勒碑以记。据市玉海研究会会长何光明先生介绍,他曾到周湖寻访忠烈庙所在,憾已无存。
  憾已无存的还有叶一源的家族和后裔,至今在瑞安没有发现其延续的香火,想必是其父叶公圭谪居广南时举家迁移了。

水心文韬武略建康抗金

  现在,瑞安叶氏一脉能追溯到的限于宋朝,最早的源于叶适(1150—1220,字正则,号水心,谥文定)祖父叶振端。从叶适次子叶宷撰写的《叶文定公墓碑记》“祖振端公,瑞安邑庠廪”看来,至少叶适的祖父已定居瑞安。

  就像唐忠烈侯叶一源出生于瑞安一样,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未来的兵部侍郎、划时代的经济思想家叶适出生于瑞安城南望江桥一带。后来他在《水心文集》中写道:“叶氏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匮三世矣。”出生于三世贫穷家庭的叶适,其少年与瑞安的关联,我们仅能从其撰写的《林正仲墓志铭》“余为儿,嬉同县林元章家。”寻到一点踪迹。据孙衣言考证,叶适的家就住在林元章城南望江桥家附近。但因为穷,只租住别人的房屋,东迁西搬,共迁居21次之多,比之孟母三迁尤过之而无不及,或者正因此奠定了他文韬武略的伟大一生。
  叶适13岁时随父迁居温州。宋淳熙五年(1178),叶适参加进士试,“为文藻思英发”,高中榜眼(第二名),官授平江节度推官。《宋史》卷434《儒林四·叶适传》不惜用4000字的浓墨重彩详细记载了他的宦海沉浮和建功立业。其中包括“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承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宋绍熙五年(1194),太上皇孝宗驾崩,光宗因疾不理丧事,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南宋朝廷面临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关键时刻,叶适找到同乡蔡必胜商议,让握有兵权的韩侘胄说服他的姨妈吴太皇太后,逼光宗退位,拥其子嘉王赵扩为帝,即宁宗。宫廷政变成功,赏功叶适,他推辞说:“国危效忠,职也。适何功之有!”
  叶适以文名噪朝野,却胸怀“恢复中原”壮志,官至兵部侍郎,主张“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未被采纳,韩侘胄急进出击伐金,宋军全线溃败,57岁的叶适临危受命,带病赴任建康(今南京)知府兼沿江制置使。其时,金兵分九路南下,攻合肥、和州、六合,围楚州,屯兵10万于定山,直逼建康,朝野惊恐。“人心一摇,不可复制”,儒将叶适大胆采用了门生腾宬的建议,募集地方精壮青年和军中勇士200多人组成敢死队,暗渡长江,趁金兵酣睡之际,突然杀入,并将追兵引向弓箭手守候的芦苇荡,“蔽茅苇中射之,应弦而倒,矢尽,挥刀以前,金人皆错愕不进。”劫寨奇袭得胜,叶适又命石跋、定山的守军如法炮制,“所向皆捷,金自滁州循去。”这是宋开禧北伐中击退金兵取得的唯一胜利,时人赞他“守住建康之功几可与虞允文在采石矶战败金主完颜亮相比”。
  此后不久,叶适因与韩侘胄关联被罢官,隐居温州水心,潜心事功研究,成为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

叶适学术思想现代价值

  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卢文舸:叶适与永嘉学派所倡导的“务实而不务虚”、“崇义养利”的价值观念既融为古代浙学的优良传统,也是丰富当代浙江人文精神内涵、开创浙学新局面的思想资源。我们研究叶适与永嘉学派的学术成就、学术精神,就是要学习先贤以人为本、忧国忧民的经世情怀,学习他们敢破敢立、务实开拓、崇义养利的创业精神,从而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新突破作贡献,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立新功、创新业。

  中央电视台编辑张汉明:叶适所提倡的“务实观”、“重商观”、“游学观”、“义利观”、“敏勤观”、“通变观”、“成事观”成了八百年不败的“温州商魂”,温州的商业实践与深厚的乡土民风是叶适实学思想与温商特性的共同来源。叶适实学思想与温商特性有着多方面的本质联系,而两者的差异点说明叶适实学思想对促进温商转型具有战略价值,叶适实学思想将为中国人走向工商业文明提供更多的思想营养。

  叶适后裔、瑞安叶适纪念馆馆长叶辅忠: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提倡“经世致用”,将温州人的经商理念历史性地提高到哲学高度,对温州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叶适的思想在我国台湾、香港和海外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得到广泛传播,影响很大。在纪念叶适诞辰860周年之际,我们坚信,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加剧及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全体温州人的共同努力拼搏下,继续弘扬敢为人先的温商精神,不断拓宽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提升发展层次,为温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必定能再创新篇章,再续新辉煌。

阳春避闽寇乱复迁故土

据《瑞安县志·氏族门》载:有公阳乡之旁坑、中坑,先人仁捷,初于唐时自处州松阳迁居,及汀董乡之小典下、前里之前薛等为松阳派;又有洛莘之直洛、鲍田之叶宅、瑶庄之西屋、双江之埭头诸支皆为龙泉派。由此可见,瑞安叶氏分别迁自松阳和龙泉,前者如叶一源,后者如叶适。
  2001年6月,莘塍直洛聚居的叶氏后裔在塘河上建起了叶适纪念馆。据现任馆长叶文清介绍,直洛现有约1500多户近万人叶姓后裔,均为叶适次子叶宷之后。
  据直洛《叶氏宗谱》署名“孙景尧书”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最早一次《叶氏重修宗谱序》记载,叶宷生子正翁,正翁生绪,绪生志甫,志甫生第三子名杲,“授侍郎,因方寇(方腊)骚扰,转迁于吾邑渭石而居。”
  事隔366年之后,署名为“九世孙勋坦”撰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的《谱系源流纪略》则称:“始迁祖阳春公者,一云来自邵武赤岸,一云徙自龙泉松阳,又云自青田而至,又云先徙本邑郭公垟分派于此,所传不一,皆未可以为实据。”此公相当谨慎道:“与其攀附而涉于谬论,何如缺疑而期于有待。”而对于始迁祖叶阳春,则记载比较翔实。称其“博览群书,气势宏远,善筹书工文词,绰有文定(叶适)家风。元季遭乱,遂不求仕进,枝栖于我瑞江城(另据撰为清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的《洛川叶氏宗谱序》称‘元季间逸士阳春公避闽乱三迁而至于此’。)”可见,还是比较认定为叶适之后,与《瑞安县志·氏族门》所载“水心先生之后人名阳春者,因元季寇乱,不求仕进,复迁先祖故邑之洛川。”如出一辙。
  鲍田鲍五村亦聚居有众多叶姓,原名为叶宅,据其21世孙叶岩松介绍,现有约800多户、3700多人叶氏后裔。据其《叶氏宗谱》刊录一篇《访求始祖真迹序》记载,因“乾隆年间吾族三房天五公累遭命案,将旧谱携带玉环而居”后二百余年影迹俱无,以至源头无考。后经多次出访玉环、福建等地考查,终于探明鲍田叶氏始迁祖名“日隆,由闽福清县孝义乡即今港头镇后叶村,于元末客徙玉环旋迁瑞邑鲍田”,与乐清地团的叶氏始迁祖叶日炫系同胞兄弟。

璜溪出奇制胜石浦捉盗

直洛《谱系源流纪略》还记载了逸士叶阳春从瑞安城迁居直洛的缘由,以及家族更业的变故。一日,此公闲步城东十里,驻足官塘大河东岸,望见南北孔道水陆俱通,郡邑地虽连海,滨内有陡闸障浊流,以界清流,足资灌溉。遇见河西居有阮姓一族,苦无桥梁,往来皆渡水,经此落去,故名为“阮落桥”。因心喜其地,就“诛茅竹架挈子孙而居”于此后,寻访到山根仙源之水自西并流直奔河东入口,就改名为直落,别其号曰“洛川”。在环水一带,聚族而居。后来,人丁渐多,为其子孙谋生计,在海边划出二滩,以煮海晒盐为业。然而,到了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此叶氏坤房廷全廷本廷啟三公,以砂石掺盐获罪,配充陕西宁夏卫军,在其家者,就更业务农,从此安居乐业,子孙绵延。
  其《叶氏宗谱》刊有一篇《璜溪叶公行状》,记载其后裔叶璜溪在石浦出奇制胜、智勇擒海盗的英勇事迹。据说此公“幼聪颖,弱冠能文,酷嗜孙吴兵法。”19岁弃文就武,被镇守福建汀州的外舅李元招为效用,23岁效用期满被保授镇海关把总。时石浦有海盗名庄通,盘踞金钗门(江中两岩对峙如金钗得名)持强负固劫夺往来官商船只,居民不胜其扰。此门仅容一舟通行,险恶异常,每逢潮涨船始可出入,潮落则进退维谷。因此,官军每次攻敌,必等潮涨进兵,故连年不获胜仗,朝廷便把石浦都司周士发革职留任,着其戴罪立功。正徘徨无计焦急万分时,熟稔地形与兵法的叶璜溪挺身而出,上书愿奋勇与海寇一战,并立下军令状,败则徇军法。最终得到允许后,“即挑选知兵老将十八名同官军下船”,为免覆前车之鉴,出奇计下令:潮平进剿,潮退各扼守门户,有进无退。到战时潮退,各兵踊跃争先杀敌,连获寇船数十只,众贼弃船而逃。叶璜溪作为此战的最高指挥“奋勇追之,足陷淖拔去靴,一靴一跣手持大刀与贼鏖战。”及至直捣巢穴,捕获巨魁数十人。贼首庄通仰天叹曰:“使叶某长镇此,吾辈无出头矣!”遂率众叩首请降。此役之功,周士发擢升为舟山总兵,叶璜溪补授石浦都司,自此石浦一带商民乐业,更无寇警。后叶都司调任宁波府,“邑人思其遗爱,肖像立庙祀之,每年六月六日迎会以报公德,至今不废。”
  《瑞安市志》还载有直洛叶氏后裔叶秀标(1808—1875),内家拳高手,以软法拳技著称于浙南。相传此公曾得宋朝张三丰传人明朝张松溪之余绪,其人甚重武德,嘱众弟子必须三诫:犯而勿较,得而勿矜,勿轻于传授。直洛《叶氏宗谱》上刊录有其《拳法金口诀》四章。

乐清叶姓

福溪宗:始迁祖叶立发,字礼强,原籍无考。唐贞元七年(791)从丽水迁居福溪。后裔分布甸岭、岩塔头、御营、西庄、四角丘、岭里、北垟、仙溪新村、石坦、四亩垄等地。 

贾岙宗:始迁祖叶公浚,原籍闽。宋元丰初举孝廉,授武康主簿。元丰五至八年(1082—1085)任满隐居竹屿,后转迁贾岙;另一支迁长山前。 

地团叶宗:始迁祖叶日炫,原籍闽莆田。宋宝庆三年(1227)迁居地团。后裔分布西斜、下垟厂等地。 

北山前宗:始迁祖叶廷侯,字荣封,原籍闽晋江。宋宝祐间(1253—1258)任乐清儒学,遂定居县城。后裔叶十怀,于明万历初转迁北山前。 

金丝河宗:始迁祖叶勋,原籍闽。宋绍兴间(1131—1162)从括苍浒南迁入,后裔分布在上垟田、泮珠垟等地。 

南岸宗:始迁祖叶巨岩,字东石,原籍括苍水南。明洪武三十年(1397)从白石密溪岙转迁南岸。后裔分布上叶、半沙、蒲岐、县城等地。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