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雄市龙口村叶氏宗祠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国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谱


挺立于南雄市东北约30㎞新龙镇龙口村,村西北2㎞与新龙塔遥对。坐东北朝西南,周围王石寨支脉系列缓岗,南向柔和的新龙水(古称坪田水)支流龙口河,共同造就理想的聚落环境。宋朝年间,由叶氏族人叶少帮筹建,十几年前重修,本镇近30个祠堂中最大者,现全村有1000多人。

赣、湘、粤陆军司令员叶肇曾在此驻军一年,朱梁公建学堂。全祠以1·3m红砂岩夯台基,二面坡三重檐三井四栋。除用二层红砂岩夯基外,通体青砖砌,黛瓦顶建筑。祠宽13m,高6m,进深30m,面阔约近400㎡。正面二根红砂岩础,直径约0·3m的原木柱支撑,三根牛轭形横梁,与木雕精美的龙头挑手、放射状斗拱、卷云图饰檐(内檐花边)、弧形棚顶、仙人荟萃横枳,狮头露头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开”字形建筑群体,态度稳妥又不失华丽气韵,韶关仅存。开中、左、右三门,为众宗祠所稀罕。

其中,中门与宽2m的红砂岩阶梯正对,全为红砂岩精打细造,高2·3m,宽1·2m的门面。矗于两旁的湛雕花瓶插花与狮头衔环抱鼓石,为点睛之笔。左右侧门与中门等高,只是拱门造型,略含伊斯兰建筑风味的拱形,拱顶精雕花瓶仙草,大有喧宾夺主之意。可惜,门匾尽毁。中部侧墙开对称的等规格拱门:均为红砂岩悉心打造,高2·3m,宽1·2m,可与意大利比萨大教堂的拱门媲美。祠内装饰毫不逊色于祠外:地面几乎用1·2(1)×0·3×0·2m的红砂岩或青石条铺垫,固若金池。两口天井的雄魄从地喷出:靠正门天井,长6m,宽2m,以大取势;靠神台天井,分别用长1·3-3m,宽0·3m镶边,“水破天门”(中间独石板,其大小昭示本祠的政治和财富实力)长6m,宽1m,可谓“水破天门”之尊。

八根近0·3m宽的石础方柱齐心协力撑起宗祠阔宏的空间,柱础的雕刻设计,无论在创意上还是刀法上均称得上上乘之作:大象驮经朝神龛方向走去,暗示从外源源不绝给族人输送宝物;麒麟仰天长啸,表明仁义之物将得到上苍的悉心护佑……那麒麟的形象生动得简直让人怀疑是一条刚下凡的活麒麟钻入红砂岩内,顷刻变成化石。撑柱与牛轭形横梁、枳等共同架筑天面空间,为装饰作好了铺垫。


前后厅天花均用木料装饰:前者中央为等边(1·5m)的双层八卦形藻井;神龛顶天花为六边形三层(其中,最内层图案与外二层图案错位)藻井,中央留出圆孔。祠堂将防火意识提到至高无尚的地位,并二重强调。神龛是祠堂的心脏,其构造自然不能等闲视之。在红底金字的“金玉堂”匾牌鸟瞰下,牌坊造型的神龛中央稳伫先祖牌位,配二对联:(里联):“仲伯分昭穆家乘告峻归一脉,华支序尊卑族普修明是同宗。”(外联):“都蓰武艺树洪勋想当年尽忠尽孝尽名节,绞率英雄建伟绩至今朝佑国佑民佑儿孙。”将祖先的不朽功勋与对后辈的嘱托表露无遗。

据年届古稀的叶香腾村民介绍,祠内原高悬“光宗耀祖”“七星辉映”“南阳堂”等多块牌匾,祠前原矗四对2m多高的刻字石柱,四对夹旗石(仅存残基),尽荡然无存。祠外有2m高的红砂岩作基,上筑3m高的青砖围墙,仅开西南门,也属韶关祠堂独例。

祠堂装饰工艺内外竞强,上下争胜,造谐深远,确为稀有珍品。


[End]

叶氏迁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