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岭叶氏源流解析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关于对佛岭族谱的几点看法

1,佛岭95年以后族谱的六个疑点问题。  


同安南阳佛岭叶氏世宗,①一世叶洙公字崇德,唐朝散郎,后升三学士。②唐龙纪元年(889年)随王审知入闽,定居泉州府同安佛子岗岭下,传世三十余世历千余年。二世叶熹公,唐四学士,居同安佛子岗院。三世叶翘公,唐六军判官,后升内实,宜徴使,后返回江西省射坪乡;三世叶持满公,宋国子助教;③三世叶智清公,宋嘉佑二年二进士,削发为僧,主持东京相国寺,封佛印禅师,与苏轼为至友,后裔别姓为柯。四世叶权公,宋十一学士;四世叶桂公,中奉大夫;四世叶海员公,秀州瓯灵寺主持,封大德禅师,椿公。五世叶煜公,宋保议大夫;五世叶炜公,宋承信郎,其子叶埙公徒居汀州清流;五世叶炳公,其之长子叶址公迁居江西省射坪家乡,④次子叶埻公迁居南安县高田里凌云。六世叶增公,乃叶煜公之长子,宋廿一机宜;六世叶垍公,乃叶煜公之次子,宋廿二机宜;六世叶埏公字顺夫,乃叶煜公之三子,授宋 徴仕郎,称宋廿七机宜;六世叶填公,生有两子:叶钧公、叶锐公。七世叶镕公,乃叶增公之子,徒居福州侯管、漆林,后裔分居福清东瀚,七世叶子实公。乃叶垍公之长子,迁居浙江省

处州府丽水县感德乡;⑤七世叶孖公,乃叶垍公之次子,徒居兴化仙游古濑。 同安南阳佛岭六世叶埏公字顺夫,乃叶煜公之三子,娶妣刘氏孺人,生子二:长曰,叶钦公,次曰,叶镇公。⑥七世叶镇公字伯源,宋王府四十一宾正,娶妣李氏孺人,生子一:叶益公字深叟。八世叶益公(1230~1313),因得娶魏王赵从政之妹赵玉环为妻,故称“叶郡马”。 

①所谓“名人”所提的“跋”“序”都是“谱匠”所为,伪造的,是“枪谱”改的。

潘荣序文说是“清”的弟弟“洙”,王守仁说是“三学士洙”,周太初说是“三学士”,林慈说是“三学士讳某氏”,都说是“从王审知入闽”。这个始祖“叶洙”在佛岭的族谱上可谓是风光无限的,但到宋末叶益时却只有八代,有六代人—即一百八十年是空白缺失的这可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明显不合常理。(见2002年11月第四期的《叶氏研究》)佛岭叶明哲《同安佛岭叶氏之繁衍及播迁》自己也说:“自始祖洙公至七世祖镇公计历342年,仅传六代”。

“洙”怎来的?— 佛岭编谱人编造冒出来的!若以《序》里所称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潘荣的“后跋”列的世序,也是佛岭叶人提供的谱系,请当朝最大的名人写“跋”。那么这明显就是 “谱匠”

所为,那这位谱匠是何人呢?莆田瀛头造谱人叶光美是也!明代曾到过南安、广东南海的光美,这个“卖摇鼓担”的小贩就是一个典型。这世系谱源不外乎造的“枪谱”!佛岭叶族先辈与其他叶族先辈一样上当受骗,“得其仙游族人光美所藏先世国学生雍及徽猷大监棠所著谱”。

到了宋代,社会上是很少见到有什么人家能够捧出旧家谱来的。因此,许多家族的世系早已断了线、失了传。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没有任何什么“最原始的族谱”。谁能拿出“洙”来自泰和或光州的原始凭据?既然许多家族的世系早已断了线、失了传。叶光美又是怎么得来的?古濑正谱都没有这些,光美又是如何得来的“洙”?许多事实已经说明“关”存在,序又是从光美处得来的只能说明是光美自己造的。关键“关”“洙”是两个“不同的世系”,既然“关”存在(佛岭叶氏从明朝开始,直至“改革开放”初期一直频繁参与魁缠、古濑的一切宗族活动。)说明佛岭自己已经承认属于古濑世系那么“洙”就是假的。

如果认为“洙”世系是真的又何曾见过其在江西有过族事活动呢?既然“五世叶炳公,其之长子叶址公迁居江西省射坪家乡”那么这个支系何曾何回来认宗祭祖?

“洙”来自固始或泰安(和)

是随王审知入闽、先有或后升的“三学士”(查史籍没有这称衔)?又怎样成为佛岭祖公?洙、关同为一族之祖入谱,是佛岭人附会名人王审知有意编造的!(闽南一带家谱的通病“光州”“固始”)

②所谓“入闽”时间是个硬伤

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于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在光州固始县带五千人从王绪军。不久,王绪受秦宗权攻击,就率众渡江,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从江西南康进入福建临汀(汀州)、漳浦(漳州)。王绪多猜忌,部将有材能者,多因事杀之。军次南安,王潮与众将杀王绪,众推王潮为主。光启二年(886年)王潮打败泉州刺史廖彦若福建观察使陈岩任其为泉州刺史。大顺二年(891年),陈岩病卒,子婿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年),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潮尽有闽岭五州之地。王潮就给唐朝廷上表,唐昭宗因建威武军于福州,以王潮为节度、福建观察使,审知为副。

      叶洙于889年,自河南固始县徙江西泰和县时,王审知兄弟已经坐镇泉州四年了,他怎么可能在这一年随王审知入闽呢?


③佛印禅师不是叶家人  

   佛印(1032--1098)宋代云门宗僧。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自幼学《论语》等典籍,后礼宝积寺日用为师,学习禅法。曾登临庐山参访开先善暹,复参圆通居讷。二十八岁,嗣善暹之法,住江州(江西省)承天寺。后历住淮山斗方,庐山开先、归宗,丹阳(江苏省)金山、焦山江西大仰山等刹。尝四度住云居;与苏东坡相交颇深;并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对于净土思想甚为关心。元符元年一月四日示寂,享年六十七岁,法腊五十二,朝廷赐号'佛印禅师'。

    据《佛岭谱》记载:宋·佛印禅师是公元889年随王审知入闽的叶洙之孙也就是说,叶洙入闽143年后其子熹生佛印。此说就不现实了!傍苏东坡,还以为别人不知道,佛印俗姓林啊!三世叶智清是否出家不知道,但是佛印禅师人家是殷商国相比干后裔!与叶族何干?


④没有入籍魁躔回迁的佛岭叶裔

 闭门造车造不出宗祖、同样造不出各处众众后世。殊不知:春卿后裔原居莲花到南安钱山做工,留居金淘埔后岭后;慎斋公后人把其祖楷骨骸移于埔福岭安葬,故号择南公,临田公。他们后世岂曾由高田再传他处十州县?

       凌云宋时18姓,宗祖叶族人丁旺盛,发展迅速,二三百年后他姓几乎迁走,惟叶族倨鳌,由于地狭人多难以容纳人丁迅猛增长,只好向外拓展,又迅速发展周邻十几个乡村,人口数万;且继续徙内陆、渡南洋向远方发展,岂可能再有人挤身入籍凌云?!要把江西的祖源栽到凌云叶氏的头上来?  

⑤没有入籍仙游古濑回迁的佛岭叶裔

《国宝叶氏族谱》中记载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十四世宣教万一郎讳阿震字公瑞,仙游葉氏誓不降元,挈眷遁迹德邑,结庐国宝,迨明朝建立,子孙始设籍德化。因祠未建就,而古濑之地又被人吞占,可以说元代以后仙游古濑已鲜少人居住,有也都是仙游其他地方及莆田叶氏族裔迁移或圭塘过继过去的。把古濑凌云说成是佛岭后裔,意欲何为?是一时眼花,还是猪油蒙了心?抑或是另有目的,为了扩大地方影响力,欺骗或误导外系同姓前来“祭祖”,随意拉拢未明族源小宗派,拢入其派传?


⑥岭下叶益不是郡马,其子亦非宋官

--------《新塘铺墓志铭》辨析

宋故泉州府同安县永丰乡从顺里,籥云坊张塘保,皇考致政叶公四十一郎,讳源字伯源生于淳熙辛丑年十月初二日午时:皇妣太孺人李氏十一娘,生于庆元丙辰年十二月初五日亥时。

生男一人,女三人。男娶前安涯军司理赵从政之妹赵氏。长女适徵仕郎廷灿,次适提宫时海 , 三女适蔡进士新考君。

公于癸丑年八月初一日寿终,享年七十有三:妣于壬戌年十一月廿一日寿终,享年六十有七。

今卜地于当县车店后西山硖兜,内局坐向巳。咸淳元年二月十九日春襄越三月初三壬申时合葬。

男叶益谨志

这是摘自同安县(1995年11月版《南阳佛岭叶氏族谱》)。新塘铺是山坡名叶益父母所在地,“铺”或埔之误,本文格式亦非墓志铭而是“圹志”,而非铭。



说明叶益父亲从永丰乡从顺里(乡下),移居到籥云坊张塘保(城里)叶益父亲名源(谱里叫“镇”)字伯原生于1182年,卒于1253年,享年71周岁。叶益母生于1196年,卒于1262年享年66周岁。叶益妻兄赵从政只是“军司理”:府衙司法书记员,第九品18级最低级一级(这位“皇室”后裔并未享受贵族王爵待遇,只是一位府衙吏员,不知其妹如何就成了“郡主”?)魏王?府衙吏员?!


按佛岭族谱记载,叶益事迹整理如下:

八世:叶益 生于宋淳祐四年甲辰(1224)年原误作“甲申”)十一月初一日寅时 卒于元皇庆二年癸丑(1313年)正月十二日未时,享年84岁 50岁宋亡,后34年叶益死。 

县主赵环娘 生于宋淳祐四年甲辰(1224)年原误作“甲申”)十一月初一日寅时 卒于元大德丁未(1307)正月二十一日。享年84岁。 56岁宋亡,后28年县主死。县主比叶益大6岁。 

县主心无妒忌 结婚时县主48岁、叶益42岁时,赵氏难以生育 妾吴氏生长子:发。叶益43岁时,妾卢氏生次子:茂。 后来又造出“成”“秀”“荣”三子 

叶益的儿子事迹,根据族谱整理如下:

九世 发(春卿公)咸淳辛未年(127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寅时 ,元至正丁亥年(1347年)七月二十七日未时,享年77岁  9岁宋亡,后68年叶发死。再过21年,元亡 茂(夏卿公)  咸淳八年(壬申,1272年)二月初二日巳时 元至治癸亥年(1323年)九月初九日未时,享年52岁 。


授官”春卿公 荫官宋礼部侍郎 夏卿公荫官宋兵部侍郎 , 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宋朝都灭亡了,怎能荫授宋朝的中央高官呢?奇葩! 

今佛岭修谱者喜欢说因叶益是赵宋的“郡马”而遭元兵追杀,还有所谓的“郡马府”被元兵烧毁,以此证明叶益是真“郡马”,其实林慈、周太初谱序都没有这样的说法,只说叶益是“郡马”。周太初说“每慨其故居,毁而未复。”“睹其新构门闾如故。”也是说元末叶锡故居被毁再建,并非说宋末“郡马府”被毁再建,就是《世系表》里也没有说叶益或他的子孙被谁追杀。这种说法最荒谬的是叶向高的《叶向高族谱序》(可以断定作者是托名的),连叶益的孙子都已经是元朝中后期的人了,还在宋末被元兵追杀。叶益父子在同安都安然生活,而且叶益夫妇都活到八十四岁,追杀叶益的孙子干什么呢?

佛岭族谱《古序荟萃》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抄袭和托名伪造的,如宋代王十朋的文章是抄袭厦门“莲溪堂”(本是“莲溪堂”伪造的),明潘荣文章是抄袭蔡清的。


2、同安叶裔入籍南安的祖源确认

南安金淘埔后、岭后两乡系直亲二人,由同安迁来者,曾旨高田叙族系,确认岭下系出关公,遂改定世系而引用高田字辈以迄于今。

埔后举人乃豪,进士祖瑞(名应祥,凌云33世祖字辈)之父;举人福钓、福铭之祖父也。乃豪中举时到岭下拜祖,与宗亲绅耆长考叙岭下谱系,发现已有记载“始祖三翁公、二世祖元公、三世祖关公。”元公在高田仙逝,傍三翁公葬于龙卧山,二世祖妣杨氏随幼子关到岭下居焉。

因此高田祭祖则不知二世祖妣生卒年月日;岭下祭祖则不知二世祖考生卒年月日。乃豪公即将二世祖元公卒于五月初四日抄送岭下;二世祖妣卒于八月初八抄入高田族谱。此足证岭下系出高田。

(同安不只有佛岭一支宗派,佛岭一派不能涵盖整个同安)

3,叶向高与佛岭世系无关

    叶向高公绝非“佛岭叶系”、不是“佛岭二十世祖”“夏卿十二世孙”!进而釜底抽薪地断定、果断地指明所谓向高公“撰并书”的一《序》一《记》完全是不地道者的杜撰伪作!于此且不说该《序》文中几个“致命伤”的根本错误是判定其属不地道者“杜撰伪作”的有力依据。

    此外,由“黄阁重纶”坊联系到“黄阁师臣”匾,可以看出,将这个并非“官衔”的“黄阁师臣”记入“任职”栏,是编修者的一时之误:该匾的匾意所在亦如“黄阁重纶”的坊意,均属“后人纪念”而为(有一说称该匾系“万历钦赐”,但两篇《向高年表》均未有记载;需待考)!说向高公1600年亲自将匾送到佛岭、挂进祠堂,更是子虚乌有,也是不地道者对向高公人格官品的不尊重。

    (俞达珠《关于“向高祖籍源流研究”的建议》)佛岭谱原文一看就知道是伪托的,其原作者是没有历史知识、缺乏传统文化培训的“半拉子”所为。例如,说叶向高官位职称有“黄阁辅臣”的官职、“熹宗封‘首辅’”等等,连基本的历史知识都没有的人所提供的“文字资料”,也敢拿出来“争论”。实在不堪一驳。

[明]叶向高。据《明史》等记载:叶向高(1559—1627)字进卿,号台山,福清人,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大臣。又据《明代首辅叶向高》等书籍记载,叶向高15世祖叶文值。

云山叶文值:    于宋徽宗大观年(1107—1110)前后;

佛岭叶益:      于宋度宗咸淳年(1256—1274)前后,两者间相差5代人150多年。

《家谱宗伍传》中说:“宜兴公七世孙,曰大者,洪武九年(1377)摘充镇东卫(在福清海口镇)军籍”。《家谱宗伍传》中提到“始祖宜兴公,文值公嗣子”;又说:“自公以上,居云山”。可知在宜兴以前叶氏就定居后叶。以此往上推算,当在南宋末年(约于1230—1260之间),后叶叶氏当在南宋末年就迁入云山居住。叶向高在《家谱列传》中还说:“宜兴公……寿九十余,论其世,其宋之末造欤。”

然而,佛岭叶氏:“至明万历间,有叶朝荣以宦入闽,居福清后叶村。”就是说,他们认为,福清后叶叶氏是明万历年间有叶朝荣者因为被派到福建当官、“以宦入闽”,才迁居福清后叶村的。这与叶向高自己说的相去十万八千里。这还需要深探细究吗?

叶向高在《家谱列传》中记载:其14世祖是叶公定、13世祖是叶元秀、12世祖是叶志材、11世祖是叶君德。因此,叶文值和叶益是两个派系之人。叶向高到佛岭、叶向高到佛岭宋郡马府认亲,写有谱序,称是佛岭叶益次子“夏卿12世孙”。那不过是民间认亲的一种自愿屈尊谦卑的托词而已,却不可真的把叶向高列为宋叶益的嫡裔!因叶向高12世祖是叶志材,并非真正是“夏卿12世孙”!


五、凌云三世叶关才是佛岭堂的始祖

叶关,祖籍南安凌云。岭下瑶市(头)叶族乡间的人们一直认为,祖来自凌云派出。现在他们虽然没有早期的谱籍记载,但历史上凌云、岭下族裔间的往来不断,同宗同源同根生,代代相传岂会断失遗忘? 

明代嘉靖年间的族《叙世录》明成化年间的谱记,真实地记述:“元公季子曰关,正月十七日忌,住凌云山头,后迁居同安”。谱述明确告诉同安叶裔:关在凌云已与兄长分家自立,后外迁同安;辞世后子孙曾返祖报备,500年后的谱述续前次记载,方能知道他的忌日;未记述卒年与生年,说明谱籍真实:后世不知道,能缺不谬。延续两地叶裔往来的,清康熙28年【魁躔叶氏宗支世次图注】更是明确记载:关,行三,元公季子,卒年正月十七日,住山头后迁居同安岭下;明隆庆(1567—1572年)间有二生曰日炳日新者,诣临祠宇认族时,以明元科第出身,欲竖旗于祠宇;众訝:彼此有军,恐诒后祸,坚执不肯,但礼接甚厚焉;至清顺治八年(1651),二十四世孙讳献论,预乡荐,九年壬辰科射中南宫同榜,讳先登者,籍虽长泰派出岭下,遂因叙族义,呼论为兄。从此而来往,赠答甚繆;癸卯科(1663年)岭下讳孚晋者,中式乡榜又来拜祖,几信宿而去。”

  民国前的佛岭人都保持与南安凌云和古濑大宗的联系,这在佛岭族谱和凌云族谱及古濑其它支派族谱,都有大量的历史记录可查的。佛岭与凌云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明朝隆庆四年,没有记载的当然更早。据佛岭、凌云族谱记载分析,佛岭在清朝初期还没有大宗祠堂,必须翻山越岭到高田去祭祖,取得举人、进士功名的佛岭人都要到凌云去竖旗拜祖。

本篇部分摘自叶阿辉,叶水平,叶立俊感谢指导!

路坂尾叶氏渊源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