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嘉湖叶氏联谊会(筹) 答疑3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国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谱

疑问解答(三)

1.问:哪些人可称为叶氏(汉族)宗亲?

答:宗亲是指同宗族的亲属。叶氏(汉族)奉叶公沈诸梁为共祖,以南阳为郡望(部分叶氏(汉族)郡望为下邳郡),也就是说,凡是奉叶公为共祖的叶氏(汉族)都是本姓宗亲。

2.问:什么是宗族?

答:宗族亦称家族,是由父系序列繁衍下来的亲属集团。叶氏宗族奉叶公为始祖,经过近三千年的繁衍,后裔迁徙三迁、四迁甚至多次迁徙,不同地方又有自己公认的始迁祖,因此,形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支系、不同的家族。在古代,每个家族一般以“宗子”或“族长”的成年男姓为中心,以祠堂为灵魂的存放地,以家谱为依据。若果支系人数太多,还可分出若干房系,房系与主线之间的排列顺序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决定。宗族内部由一个个家庭组成,家之父受制于族之宗子,所谓“父,至尊也”“大宗,尊之统也”。现在,传统宗族已经濒临消亡,我们可以将任何奉叶公为共祖的叶氏(汉族)都看作同一宗族。

3.问:什么叫宗亲会?

答:宗亲会或宗亲联谊会是建立在相同姓氏基础上的血缘组织,一般由共祖(也有非共祖)的同姓人组成的姓氏团体。宗亲会与同学会、同乡会、商会、同业公会一样,都是由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的互助团体。我们杭嘉湖叶氏宗亲联谊会也是这样一个群众性组织。上世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性的宗亲组织纷纷建立。二OOO年重阳节,首届世界叶氏联谊会在河南叶县召开。

4.问:祠堂是怎么来的?

答:《说文·示部》:“春祭曰祠。”后来,祠泛指祭祀。先秦时期,国王、公卿都有祭祀祖先的宗庙。秦代,君王有庙,大臣、百姓都不许建庙。汉代的公卿贵人常在祖先的坟墓边上造祭祀的建筑,后来就演变成为祠堂。

5.问:祠堂有什么作用?

答:祠堂,又称宗庙、宗祠,族人存放灵魂、祭祀祖先的场所。祠堂之称出现于汉代。此前有“宗”“世室”等称呼。《说文·宀部》:“宗,尊祖庙也。”《周礼·考工记·匠人》:“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郑玄注:“世室者,宗庙也。”祠堂者,祖宗英灵所由栖,子孙昭穆所由序,尊祖敬宗之道、报本追远之情所由达也。《礼祀·祭法》说:“天子至士,皆有宗庙。”明·叶子奇说:“郊社所以祀天地,是天子之职;宗庙所以祭祖先,是子孙之职。祭必受福,职之所当也。淫祀无福,职之所不当也。”我等后人,皆有祖宗,宗庙祠堂,祖宗降灵于斯;冢墓陵寝,先人托体于斯,宜表尊崇。找到了祠堂,就找到了祖先,就找到了灵魂的安息之所。

6.问:祠堂有哪些历史文化价值?

答:祠堂是宗族的象征。立祠祭祖,收宗睦族,维护着宗族的秩序、宗族的稳定、宗族的团结、宗族的凝聚力,宗族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许多祠堂历史悠久,风格奇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因此,保护祠堂就是保存历史。

7.问:家谱是怎么来的?

答:族有谱,姓有祠。在古代,当官、科举、婚姻都要查祖宗三代。“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立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从帝王将相到普通人家都非常重视家谱,政府有专门机构、专人管理家谱。家谱犹国史,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8.问:家谱有什么功能和价值?

答:(1)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

(2)家谱向来有“记录先世,弘扬家史”“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等功能,世家大族皆有谱。

(3)家谱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4)家谱具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家谱的历史价值:家族繁衍、活动档案材料,保存了历代不同地区与世系活动相关的丰富资料,它对于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价值。家谱的文化价值: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5)政府逐渐重视。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曾于1984年11月20日专门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2000年6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新加坡、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42家中文图书馆及中文资料收藏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推动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协调,并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2002年4月18日-19日,《浙江家谱总目提要》编纂工作会议在浙江省图书馆召开,启动了总目提要的编纂工作。2002年8月,浙江省文化厅、档案局联合发文“关于做好《浙江家谱总目提要》的通知”(浙文社[2002]55号),各市(地)县政府也曾经发布《关于在全市(县)范围内开展民间家谱和著录工作实施意见》。

9.问:古代一般多久修一次家谱?

答:为了准确记录祖先的存没、葬地,宗谱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定例。从现有情况分析,早在汉代,叶氏家族已有族谱行世。

10.问:古人常修家谱,为什么流传到今天的宋、元、明家谱这么少?

答:古代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修谱定例,也有严格的保管和查阅家谱的规定。一旦家谱重新编纂,分散在各个大家庭的老旧家谱就要上交到祠堂集中销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因:(1)避免同姓冒认祖宗,傍靠名人。

(2)避免他姓冒姓,混淆血缘。

(3)避免搞乱世系,乱接世系。这就是我们见到的家谱多数是清代修纂的原因。

谢谢!

杭嘉湖叶氏联谊会筹备组宣传小组

叶贵良、叶寒青 

2017年4月5日

 ☉   感谢阅读   ☉ 



[End]

 · 交 流 · 传 承 · 发 展 |

✎ 关于叶氏 

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约生于公元前550年。大夫沈尹戌之子,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治绩。曾平定白公之乱,担任楚国宰相。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

世界叶氏联谊总会秘书处

河南叶县行政服务中心2楼207室

电话:0375-8066006


|公众号投稿信箱:1245108@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