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子岗岭下之由来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国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谱

西汉

(公元前206~8年)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

闽越王郢进兵南粤,开同安古道65里(罗田至豪岭)。

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

武帝平定闽越王余善后,派左翊将军许□率兵屯戍于营城(今同安大同镇小西门)。

晋(265~420年)

晋太康三年(282年)

分晋安县(原东安县)地置同安县,隶于晋安郡,当年并入晋安县。同安得名始此。

隋(581~618年)

隋末莆田黄氏女结庵修行于南门外岭下,坐化后里民建寺祀之,号黄佛寺,岭因名佛岭、佛子岗。

建同安梅山寺。

建兴教寺于轮山,有庵72所。至北宋熙宁中(1068~1077年)合为一区,改名梵天禅寺。

厦门天兴寺

厦门天兴寺,初名“黄佛寺”。位于同安区大同街道碧岳村古官道上,距“凤山钟秀”古牌坊几十米即旧志所谓“城东佛子岗”处,岗在九曜山之南麓。相传隋末,有莆田黄氏女在此结庵修行,后端坐示寂,故后人据其地建寺以祀之,称“黄佛寺”。南唐保大中(943-957年)改称“天兴寺”。宋治平二年(1065年)以其为“黄佛”成道处,改称“鹿苑”。崇宁年间(1102-1106年),赐“黄佛”号“应大师”,后废。元泰定间(1324-1328年)重建,复名“天兴寺”。元末毁于兵焚。明洪武十年(1377年)重建,后因寺僧觉光(俗姓宋,同安大嶝岛人),因倡修“燃指断臂”奉佛的苦行,被县官视为邪教异端,将其流放鹭岛,寺又废。永乐年间(1403-1424年)僧志和重修。成化十年(1481年),里人洪敏乡试中举,官府于其处立“凤山钟秀”坊。不久,梵天寺僧定波以粮七石购置坊左营建佛堂,弘治间(1488-1505年),僧戒熙重修复建。里人,著名学者林希元未第时,读书授徒于此。正德十五年(1520年),佛堂为同安知县赵汝弼所废。入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代理知县徐熊占重新修建。至“文革”前又废,后再度修建。近年又重新翻建。此为最多难。

新翻建的天兴寺为当地信士捐资修建,是小寺院,单间单进,面积约四十平方米,是我所看过的厦门地区最小寺院。门面雕塑山水鸟兽,云龙风虎,内供奉观音大士,无僧住持,由当地居民组织管委会管理。

根据上文可知“佛子岗岭下”源于隋末,后世简称“佛岭”只是一个地名,岭下葉氏族谱中所谓“佛岭禅师”是为附会地名及宋朝东京相国寺禅师佛印而已,肯定没有这样一个人,“佛岭”和“银铜”一样都是地名,佛岭只是专指岭下一族而已,启用时间在清朝中期乾隆时代

同安梵天禅寺创建于隋代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比厦门南普陀寺早300多年,比泉州开元寺早100多年,乃八闽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其原名兴教寺,有庵七十二所。

梅山寺与岭下黄佛寺、轮山兴教寺(梵天寺)同为隋代同邑三大古寺。

岭下地名,在五显西洋北大山岭下,现会长三层楼对面那片即是,片长(村民组长)叶建國亲访他说:岭下地名古今未变,北崎大山岭得名。佛子岗,后为佛子岭,系地名衍变得名;从《柯仲满传》看出,仲满法号为“佛岭",清朝同安叶写谱人揽来当堂号,时间乾隆年间及之后建叶益"郡马府"而为灯号,纯属望文而附会。近代遭议,查史志,写谱改为“佛子岗(岭)的,同安南门郡马府距西洋岭下二公里,南有大同溪,南门叶实际就是岭下叶衍展过来的。

 ☉   感谢阅读   ☉ 



[End]

 · 交 流 · 传 承 · 发 展 |

✎ 关于叶氏 

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约生于公元前550年。大夫沈尹戌之子,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治绩。曾平定白公之乱,担任楚国宰相。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

世界叶氏联谊总会秘书处

河南叶县行政服务中心2楼207室

电话:0375-8066006


|公众号投稿信箱:1245108@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