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氏 感悟 + 生命伟大的传承 一切的生物皆有灵性 乐清黄杨木雕历史悠久、风格淳朴的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间工艺品,它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主要产区在浙江省温州、乐清等地。2008年,乐清市象阳镇以黄杨木雕而复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加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相传黄杨木雕是清末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叶承荣是浙江乐清市人。有一天,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内有一个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他索性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了一块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五种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一种技艺。 道光20年(1840年),叶承荣和儿子叶茂纪、叶茂豪、叶茂兴、叶茂国与叶茂秀在乐清柳市宝台山紫霞观中雕塑玉皇殿全座佛像时,观中一位主持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雕刻一支如意发簪,叶承荣在雕刻过程中感觉到黄杨木质地细腻坚韧,纹理细密清晰,硬度适中,色泽光洁,是雕刻人物的理想材料;发簪刻好后,道人插入头发中,他发现由于黄杨木经头发油的润滑,如意发簪越发显得黄亮秀丽,根据头发油能润饰黄杨木的提示,他用核桃肉捣碎包在布袋内来摩擦作品,使之光华美丽,自此乐清的民间艺术院内的黄杨木雕之花诞生了,叶氏黄杨木雕也开始代代相传,到现在已经传至第六代。 黄杨木雕分三类: 一是传统类,以单一的人物造型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 二是根雕类,以天然黄杨木根块为材料,利用树根造型; 三是劈雕类,将无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块劈开,取其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一切顺乎自然,不作精雕细刻。传统类的雕刻有人物范型,材型要与之相适合,故有泥塑构稿、选材取料、敲坯定型、实坯定格等程序;而根雕则随机应变,构思的灵活性很大,无需泥塑构稿,而必须注意保持树根特有的造型意味,劈雕则将注意力转移到纹理的造型基础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