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小麦要磨粉做成面食,而稻米却直接吃?

 悦读读书 2020-08-30

文丨Roger

今天全世界的人类的主食,可以大致分成了两大阵营——粒食类和粉食类。

粒食类以驯化水稻的发源地——中国南方为中心,包括东亚南亚各国,大米是他们最重要的主食;

粉食类则以小麦最早的驯化地——西亚为中心,扩散到大部分欧洲,面粉是他们最重要的主食原料,再加工成面包面条饼汉堡等各类面食。



虽然从原则上说,麦粒也可以煮着来吃,而大米也可以磨成米粉吃,但小麦区的人更愿意用磨粉来加工面食,而水稻区的人更愿意多直接食米饭。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都似是而非,真正的原因甚至需要上溯到人类文明初始,人们主食习惯的养成,与农耕社会早期的技术有关,而决定选择的其中一项关键技术是——陶器

世界各地都有陶土,因此陶器发明时间的早晚并非由地理因素决定,而是源于历史的偶然性。我们设想有这么一天,有个人采集了一些野生肉类或谷物,想煮熟了吃,心血来潮地把它们放入个黏土捏的泥盆,然后放在火塘上烤。

他惊喜地发现,黏土盆不仅没有像之前用的石钵那样裂开,反而越烧越结实。用它烤制的食物,受热均匀,香气扑鼻。他还发现,火越大,黏土盆就越坚固耐用。就这样,陶器这项划时代的创新诞生了。在历史上,这种偶发性创新经常出现。

不管细节如何,距今两万年前的中国江西仙人洞居民已经具备了制作黏土陶器的能力,他们在周围环境中很容易找到制陶的黏土。拥有陶器的部落可以很方便地煮制食物。此时的人还没有进入农业,也还没有驯化今天的粮食主食,但陶器的发明对未来人的生活习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洲其他地方在旧石器晚期也出现了一些陶器,但陶器应该是在多地独立被发明出来的。而人们广泛制作和使用陶器则是在新石器时代。7000多年前,陶器在中国大量出现,而那时的中国开始进入农耕社会,水稻和粟终于被中国祖先驯化了。

中国长江流域是野生水稻发源地,在水稻被驯化的几千年前,甚至上万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陶器,于是顺理成章用陶器煮米饭很方便,也就无须多此一举地把米磨成粉再食用了。于是,陶器的使用与水稻的种植一起,慢慢地固化为一种生活习惯。

而在西亚,小麦的驯化很早,但陶器出现的时间晚很多,在西亚小麦被驯化和种植时间比陶器的使用早了几千年。也就是说,在这里当地人养成主食习惯的几千年后,陶器才出现。

而在无陶器的日子里,这里的人想弄热食物,只能使用烤,或者用石钵。由于石钵很容易烧裂,煮东西通常得先把小石头烧烫后一颗一颗放入石钵才行。显然,要靠这种技术操作煮熟麦粒就太费事了。而如果先把小麦磨成粉再煮成糊就容易多了,或者把面粉做成饼后放在烧烫的石板上烤也很合适。

国家博物馆有一组出土于重庆化龙桥的东汉陶俑,展示了中国人的做饭流程:舂米、烹饪、上桌

4000多年前,适合旱地生长的小麦传入中国的西北地区和山东,后扩散至黄河流域。于是,中国形成了两大主食区:雨水充沛的东南地区以大米为主食;而干旱地区则以小麦和小米为主食。

总结一下,陶器的出现与粒食和粉食的饮食习惯形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影响了后来的食品加工技术和工具的发展。

4000年前古埃及墓葬壁画的食物加工图,展示了古埃及人的加工小麦的情形。从右到左的加工流程是:(1)把谷物放在研钵里捶打去壳;(2)用手推磨把去壳后的谷物磨成粉;(3)把面粉揉成生面团;(4)把面团放进火炉里烤成饼;(5)给烤好的饼调味

从口味来说倒是可以来解释,后来北方面食和南方米粉的多姿多彩。


作者简介


Roger

工科达人,资深工程师,历史文博爱好者,羽毛球健将、摄影爱好者、徒步爱好者,天津博物馆志愿讲解员。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