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重竞争的人生观,错在哪里?

 羊梨笔记 2020-08-30
在前两集节目里,我们讲到了自卑的真相和走出自卑情结的方法,并给出了破茧四问的心理自救工具。在上集节目的最后,也提到了真正治本的方法是——“不比”。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解释地更明白一点就是,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中的竞争。
前几年曾经流行一个提法叫“别人家的孩子”,在那个很火的帖子里面提到,「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
我们不喜欢被拿来做比较「我就是我啊,为什么老拿我跟别人比?」
但我们好像又总是忍不住要跟别人比较。小时候比听话比成绩,工作了比职业比收入。有竞争,就会有输赢。通常我们会觉得输了不好,赢了好。输多了容易陷入自卑情结,而赢多了可以增强自信,可以刺激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但阿德勒认为,无论是赢还是输,人际关系间的竞争都没有好处,也没有意义。
人比人之所以没有意义,是因为不同人之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在我们这个系列节目的第二集里讲到过,世界的本来面目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是共通的客观世界,一个部分是个性化的主观世界。
在主观世界这个部分,我们很容易理解,因为不同人的主观体验主观感受差异过于巨大,所以没有可比性;那么在客观世界这个部分,既然大家能接触到的客观世界是共通的,为什么也没有可比性呢?
这是因为,做任何比较和竞争,都需要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统一游戏规则。打篮球比赛,需要明确是NBA规则还是FIBA国际篮球规则,下象棋需要明确是中国大陆规则还是亚洲规则,哪怕打个扑克也要明确是玩21点还是比大小。如果规则不统一,比较和竞争就只能是一本糊涂账。
不同人的人生之所以没有可比性,就是因为人生在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游戏规则。人到世间走一遭,就好比一场旅游,形形色色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人生这个旅行目的地。旅游的人都会带着某些目的和期望,有人希望吃到那里的特色美食,有人希望在那里发现投资的商机,有人想多拍些照片发朋友圈,有人憧憬着在那里发生艳遇,还有人觉得把所有的景点都走到才算值回票价。到旅行的最后,假如所有这些人都达到了目的,你说他们谁比谁更成功?没有可比性是不是?
旅行尚且如此,人生就更是这样。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去规定人一定要怎么完成世间的这趟旅行。法律只是规定了这段旅行的禁区,只是告诉你哪些地方不能去,它没有告诉你必须要按照怎样的流程次序往哪里去。如果硬要说有游戏规则,那也是你自己自定义的,你希望挣钱多算赢、希望身后留名算赢、希望儿孙满堂家庭和睦算赢,希望成为人上人算赢,都可以,游戏规则随你定,而且很可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你心目中的规则还老会变。
虽然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会以流行的成功学默认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人生行为,把人生看作一个比谁挣钱挣得更多的游戏;但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不认可这个规则啊,总有些人相信,世界上有些事情和挣钱一样重要,也许更重要。既然人与人之间,连一个公认的可以做比较的游戏规则都没有,那还怎么比?这样的比较、竞争,还有什么意义?
不仅没有意义,如果强行用竞争思维去指导人生,还是一种有害的思维习惯。竞争的可怕之处在于,每个人都会被放到“比较”的场景中去一较高低。就好像身处古罗马的角斗场,除了你自己,所有人都是你的竞争对手,世界就变成了一个大型吃鸡游戏。你需要时刻小心其他人的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绝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就可能万劫不复。
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因为不想成为败者,一刻不得安心。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
比如,闺蜜嫁了一个事业有成又很爱她的老公,你为她高兴的同时心里又有点酸酸的;同事这个月工作出色,团队完成任务拿到奖金,虽然你也得到了额外的福利,却依然很难高兴,感觉风头都被别人抢走了。
用竞争来看待人际关系,当他人取得成功获得幸福时,你会很难给予真心的祝福。因为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都是你的竞争对手,别人赢了,你会觉得有种输的感觉。
只有从竞争的怪圈中释放出来,才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才能认识到“别人赢了,不代表我输了”。将他人从竞争对手关系转变成伙伴关系,我们跟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好更舒适。
阿德勒说,人都平等地走在一个没有坐标轴的平面上。没有坐标轴,就意味着没有刻度标尺,没有前或者后的概念,每个人行进的距离和速度各有不同,大家前进的方向也并不完全一致,别人怎么走、走得快还是慢,跟你没有关系,你只要不断向着自己心中的前方行走即可,不需要与任何人竞争。如果一定要给自己安上一个比较的对象,那比较的对象也只应是从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明天的你又比今天的你更接近你心中的目标,这样就够了。
只要我们相比较于自己的初始位置一直在前进,我们就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我的价值,不需要靠超越别人来体现。这,就是竞争的真相。
理解了竞争的真相,会有助于我们在人生观的宏观层面上豁然开朗,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人生是可以去自定义游戏规则的,会让我们的思想意识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才是对自卑情结的釜底抽薪,才是走出自卑情结的治本的办法。
但也许还有些朋友,仍然会为微观上某个人生场景的失利所困扰,没有从思想上根除自卑情结的土壤。好比你所在的部门,原来的领导走掉了,要从现有员工中提拔一个做新领导,结果提拔了一个比你小5岁的同事上去。是,人生不是竞争,大道理你都懂,可你就是忍不住去想,想到自己刚工作的时候,这小子还在读高中呢,怎么现在人家就能混得那么好,变成了自己的上级,越想越不得劲,随时有可能再次陷入自卑情结的困局。
好,对这样的朋友,那我们就把前面讲过的人生观宏观层面的道理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这个微观局部就事论事,看看你陷入了一个什么样的误区。
在这个微观案例里,谁能被提拔成为部门新领导,是一场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比你小5岁的那个小子赢了,成了新领导;你输了,成了他的下属。
有果必有因,任何竞争的输赢结果,背后都有原因,要么运气不如人,要么技不如人,要么运气和实力都不如别人。用游戏化思维去拆解这件事,就是两个竞争者背后的运气和实力,都可以用数值化思考,给细化成一项项的参数。运气也是一项参数,幸运值嘛。
你对竞争输掉的结果忿忿不平,是因为你只看到你比人家早混了5年社会,只注意到了这一项你占优的参数,但其他的参数,你不知道、没看到、无视了
人家也许出生在经济条件好、父母见识广的家庭里,人家上学时就知道选什么专业更好,知道交什么朋友更好,知道参与什么社会活动和实习机会更好,好像一局游戏里老早就知道了任务提示,也打开了地图迷雾,甚至开局就有了神装;而你可能是出生在贫困、信息闭塞的家庭,父母和身边的穷亲戚在这些方面不能给你任何帮助,你得过上很多年才知道这个社会运转的真实模样是什么样子,相当于不仅开局装备一穷二白,甚至连游戏怎么玩都没搞明白。
人家也许性格开朗朋友多,人际关系上的流量是你的好多倍,交往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就能发现谁是他的人生贵人,不知道在哪件事上这些贵人就能帮扶他一把,而你干啥都得自己摸索踩坑。
人家也许工作上比你更拼命,你在追剧玩游戏时,人家可能还在公司加班,一次次地点灯熬油被公司大领导看在眼里,老早就埋下了晋升的种子,而你对此浑然不觉……
总之,你只看到了你比他多混了5年社会,你跟他竞争,你只有这一项参数占优,其他的参数跟人家比都是劣势,如果你能用修改器开人生的上帝视角就会发现,在这场升职竞赛里,你面对他这样的对手,简直一丁点儿机会都没有,你跟他的综合参数比差了好几条街。
如果你真的开了天眼知道这一切,反倒好了,因为你知道差距如此巨大,就不会把他视为竞争对手,就更不会有在这场竞赛中胜出的心理预期。还记得我们上上集讲过的幸福烦恼公式吗?你的预期越高,烦恼痛苦的概率就越大。
知道“上将潘凤”那个梗不?三国演义里,汜水关前,华雄耀武扬威之时,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结果呢,潘凤死得比后来关羽温酒斩华雄的速度还要快。韩馥的自信和潘凤的悲剧,是因为只看到了表面上这俩人都挺壮,以为可以比一比,实际却没看到两人背后的隐藏参数差距有多大。
如果你是一个三国志游戏玩家,就断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开了上帝视角的你,已经知道:华雄的武力值是92;而上将潘凤,只有7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