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少之时,戒之在色”,后两句同样精彩,成年后不可不知

 农俗闲话 2020-08-30

人生虽然短暂但因为经历阅历的积累而使人生自然产生了不同的阶段,而在不同阶段所形成的圈子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要想在每个阶段都交到有益的朋友终究离不开自身德才的修为,常言“物以类聚”,自己是什么样子就会吸引什么样的朋友,而每个阶段又当如何修身。孔子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也就是当我们身处少年、中年、老年之时,随着因经历而逐渐改变的认知也要与世推移改变自己的修身方向,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坎,跨过每道坎都意味着人生境界及体魄筋骨的升华。

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年少正是蓬勃生长之时,而血肉之躯当然血气为主,在这个阶段“损不足以奉有余”无疑会影响根基,为未来埋下潜移默化的危险。常言“食色性也”,年少冲动,不仅定力欠佳容易沉迷,同时容易冲动感情用事。沉迷美色伤精气损元神,消磨意志形容枯槁;而情感问题上感情用事更是容易过度伤心抑郁一蹶不振甚至厌世轻生。虽然美色无论何时都应当警戒,但年少固本培元之时戒之尤甚。

迈过少年的坎,到了中年同样不能懈怠。人非圣贤,安能无欲,所以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需要刻意克服的一个障碍,所以孔子接着说“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人过三十,家庭事业相对稳定,而此刻的心之所向无疑是更为广阔的空间,然而僧多粥少,人人皆想如此,而人人精力旺盛,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往往因此两败俱伤。无论是伤己还是伤人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戒斗并不是放弃,而是反省自己的不足,从而从本质上提升自己或在争斗产生之前消弭矛盾,便可以不将自己置身于争斗之中而唾手而得。正如老子所言“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辛苦半生,老子将至。老年之时是否便可以浑然忘我随心所欲了呢?当然不行,孔子言“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和年少之时尤为相似,得与色都是时刻应当警戒的,但不同的时期,着重警戒二者更是生养延续的根本。年轻之计为争毫厘,所有的一切都以加法算,这是建立在血气方刚精力旺盛的基础上。而年老之时,血气衰减精力退散,此刻如果执着于“得”显然力不从心只会徒增哀怨。此时儿女成才,生活美满,而人生过半,余生几时?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还有什么好执着的呢?何不“携幼入室,园日成趣,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如此乐天知命了无忧,方能此生不悔吟白头。

常有人说人若无欲生有何欢,他们将人生的欢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但又因没有满足而黯然伤神,以至于白驹过隙之间去日苦多。余华的《活着》结尾只剩福贵一人和一头老牛,曾经的富贵荣华和天伦之乐终归一无所有,福贵经历人生至苦是最有资格自尽残生的,但他没有,因为他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因欲望而活便可以不为外物所累,尽赏江山如画,阅尽世间繁华。即便退而求其次,能够克制膨胀的欲望无论是家庭事业还是修身养性都将泰然自若逍遥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