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七下西洋

 星河岁月 2020-08-31

陈梧桐

    十五世纪初期,我国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曾七次出使西洋。这是明朝开国初期的一件盛事,也是世界古代航海史

上的一个壮举。

    郑和(公元137l一1435年),原姓马,小字三保,出生于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一个贫苦的回族家庭。他的

祖父和父亲都是到麦加朝拜过“克尔白”圣地的“哈只”(阿拉伯语“朝觐人”的音译),所以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

西洋的风土人情。洪武十五年(1382年),他的父亲病故。不久,他进宫做太监,分到燕王朱棣名下当侍童。在“靖

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入战阵”,“多建奇功”①【①朱国桢,《皇明大政记》卷七。】,因而得到赏

识。永乐元年(1403年)经朱棣的亲信道衍和尚(即姚广孝)的召引,受菩萨戒为佛弟子,法名福善,由此被称为“三

宝太监”(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朱棣赐他姓郑,并提拔为内官监太监,后奉命出使西洋。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呢?《明史·郑和传》说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

,示中国富强”。追寻惠帝之说,恐是后人臆测;耀兵示富说,则未能道出实质。我们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明初封

建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在政治上是想通过在外邦提高其声威、扩大其影响的途径,加

强对国内的统治,以巩固夺来的宝座。所以,当“诸国使者随和朝见”、“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时,于是“帝

大悦”了(《明史·郑和传》)。在经济上是试图通过郑和的船队把海外贸易垄断在宫庭之手,既能满足封建统治者

对奢侈品的欲望,又能打击禁不胜禁的海外走私贸易,抑制日趋活跃的商品经济,防止自然经济瓦解。故尔郑和所

至,都进行大规模的贸易活动,“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如指南宅),造船技

术的发展(12世纪已有乘载千人,远航方里的大海船).航海经验的积累,则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和优秀的航海人员,朱棣也才有可能派郑和下西洋。

    “西洋”一诃,我国最早见于元代文献,所指地域,各说不一,且随时而异。一说是指现在马六甲海峡以西的

印度洋,元代陈大震.吕桂孙的《(大德)南海志》卷七即指马来半岛东西岸,苏门答腊一带为“小西洋”;《明史

》卷三二三刚说“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可见明代的西洋,范围又扩大了。

    永乐三年六月(1405年7月),郑和奉命开始首次出使西洋。他率领船队从刘家河(今江苏太仓刘河镇)启航,出

长江入海南下,到福建长乐五虎门(在闽江口)作最后准备。待秋季东北信风起,船队顺风驶入南海,首达占城(今

越南南部),再南至爪哇、旧港、苏门答腊(今均属印尼)、满刺加(今马来西亚),西抵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国,永

乐五年夏,船队顺西南信风返航,九月胜利回国。以后郑和又先后六次①【即1407-1409年、1409-1411年、1413-

1415、1417-1419年、1421-1422年、1431-1433年。】奉命远航西洋。从一下西洋始,七下西洋止,历时三十八年

,共访问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北沿海的木骨都束、卜喇哇、竹步(今索马里)和非洲中部沿海的麻林(

今肯尼亚)。最后一次远航归来,郑和已有六十二岁的高龄了。但《明史·郑和传》把二、三次合为一次,却多出

永乐二二年(1424年)出使旧港一次,于是有人据此认为郑和曾八下西洋。但郑和等当事人亲立的两块碑石《通番事

迹记》和《天妃之神灵应汜》,记下西洋事甚详,却不载此次出使事,故史学界一般仍说七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充分显示了明初的强大国力和郑和的组织才干。第一、二、七次

,远航人数均达二万七千多人。所乘宝船通常有六十多艘,还有许多小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合151米

多),阔一十八丈(约合61米多)。每船都有名号,如清和、惠康、长宁、安涛之类,又有数序号。宝船上满载礼品

、商品和充足的口粮、淡水、生活日用品。整个船队除皇帝任命的正、副使外,还有大量盔甲鲜明的护卫将士,配

备齐全的各种专业人员,技术精良的船海水手。船队用指南针定向,用“过洋牵星”术即天文导航术确定船只位置

。冒酷暑、过暗礁、顶暴风、战恶浪,一往无前。船队在浩瀚的大海上“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

衢”(长乐市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

    船队每到一地,作为明朝政治使节的郑和就上岸拜见当地的国王或酋长,代表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表达建立

邦交、发展友好关系的诚意,并邀请他们到中国访问。而郑和一行所受的接待也十分隆重。郑和抵达占城,当地国

王穿上节日盛装,亲率大小首领和一支五百人的卫队,出城迎接明朝使者。同郑和同行的侯显到达榜葛拉(今孟加

拉)时,该地国王先派一千人在察地港远迎,后用小船接贵宾到锁纳几江,再用大象接到王宫。在皇宫门口,国王

亲自主持欢迎仪式;宫门外站着披坚持锐的卫士,官门内排着千人马队,殿前有由数百头大象组成的象队,台阶左

右分设数百柄孔雀翎伞,由手执金柱杖、银柱仗的大臣各两名引导明朝使节入大殿拜见国王,双方互赠礼物后,国

王设盛宴招待中国客人,“燔炙牛羊”、“礼之甚厚”(巩珍《西洋番国志·榜葛拉条》)。

    郑和作为明王朝的商务代表,所到之处,还要同当地官府和商人进行贸易。在古里国,“王差头目并哲地(财

主)、未纳儿(书算手)计书算于官府,牙人来会领船大人,议择某日打价。至日,先将带去锦绮等物,逐一议价已

定,随写合同价数,彼此收执,其头目、哲地即与内官、大人众手相拿,其牙人则言某月某日于众中拍一掌已定,

或贵或贱,再不悔改。然后哲地富户才将宝石、珍珠、珊瑚等物来看议价,非一日能定,快则一月,,缓则二、三

月。若价钱较议已定,如买一主珍珠等物,该价若干,是原经手头目,未纳儿计算,该还紵丝若干,照原打手价之

货交还,毫厘无改”(马欢《嬴涯胜览·古里国条》)。船队带去的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很受欢迎,收购的有象

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奢侈品,还有谷米、棉花、布匹、药材和少量的铜。第三次下西洋时,郑和征得满

刺加国王同意,在此建立排栅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其内再立重栅小城,盖造仓库,作为储存货物,粮食的中转站

:“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地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只在个别场合发生过武装冲突。第一次下西洋时,船到旧港,碰上海盗陈祖义(系广东人)正

在那里“抄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贽信《星槎胜览·旧港条》)。郑和指挥将士英勇反击,生擒陈祖义,带回中

国,献俘于朝,斩之。第二次下西洋行经斯里兰卡,其国王亚烈苦奈儿诱郑和至国中,索要金币,并发兵抢劫船队

。郑和“乃率步卒二千,出间道乘虚攻拔其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妻子、头目”(《明史·锡兰山传》),俘虏也被

带回国。但明成祖没有把他们杀掉,却遣放回国了。两个俘虏,一杀一放,说明成祖是有政治眼光的。第四次下西

洋,苏门答腊大概正闹内乱,被称为“伪王”的苏刺干杀红了眼,竟然“率兵邀击官军(指郑和船队),和力战,追

擒之哺渤利,并俘其妻子”(《明史·郑和传》)。三次都是出于自卫,而且大获全胜,表明了郑和的胆识与军事才

能。

    洪熙元年(1425年),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宣德十年(1435年),病逝于守备任上。以后明朝国势日衰,也就

无力再下西洋了。

    郑和七下西洋,从主观效果看,基本实现了明成祖的意图和目的。但它的重大意义却远不止于此。郑和下西洋

大大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许多国家的国王、酋长或他们派出的使节,纷纷访问中国,

建立友好邦交,发展贸易关系。从印尼进口的青花釉原料,使明代青花瓷的色彩更加绚丽,而明代出口的青花瓷

器,至今仍被亚非国家的许多博物馆所珍藏。从此到东南亚去的中国侨民巨增,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

识,和当地人民共同劳动,为东南亚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因此,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这些地区流传甚广,留下的遗

迹也多。如泰国有“三宝港”,“三宝寺”,马来西亚有“三宝城”.“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垅”、“三宝洞

”、“三宝墩”等等,生动反映了当地人民对郑和的忆念和对中国的友谊。

    郑和下西洋还大大扩展了中国人的眼界,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并把我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一个新高峰。郑和

的船队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共二十四图四十面,对航海路线、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浅滩礁石等都作了比较

准确的记载。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费信和巩珍,根据亲身经历,分别撰写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

西洋番国志》,不但记述了郑和下西洋的业绩,而且留下了西洋国家的历史地理资料,向为中外学者所珍视。郑和

下西洋也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造船,航海技术的先进水平,它比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绕好望角航抵印度要早

半个多世纪,规模也大得多。

    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古代航海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插图熊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