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辞源》与《辞海》

 星河岁月 2020-08-31

赵克勤

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舨了《辞源》,这在我国辞书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因为,在此以前的旧字典辞书,虽然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但总起来说,却未能摆脱古老的方法和陈旧的程式。传统的字典辞书虽也汇集了丰富的古代文献典籍资料,摘引了大量的古注或旧字书、韵书的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训诂材料和文史资料。但编者对这些材料往往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整理,因而也就增加了读者使用的困难。《辞源》一方面继承了旧字典、辞书的传统,另一方面又进行了不少革新。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除了单字、复词以外,还收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典章制度、古今人名地名以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名词术

语。对字、词的解释,不只转引、摘抄,而是尽量用编者自己的话,使读着易于了解。义项的分合和材料的安排,也不象旧字书那样简单堆砌,而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加以分类归项,使读者一目了然。正因为《辞源》以崭新面貌出现,是具有一定科学水平的现代词典,所以出版以后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在中国的文化界和学术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在《辞源》问世二十年以后,中华书局又出版了《辞海》。《辞海》的出版,多少带有一点竞争的性质。解放前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悬旧中国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两家出版杜,也是商业竞争的老“对头”。它们各树一帜,互不相让,都想在出版物上压倒对方。《辞源》的影响既然如此之大,中华书局当然不能坐视,便想编《辞海》来与之抗衡。从另一方面说,《辞源》因为成书较早,在广泛流传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加以三十年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多新的成就。这样,《辞源》的内容就显得陈旧了一些,亟需新的词典作为它的补充。这种种因素,就促成了《辞海》的诞生。

《辞海》与《辞源》在编排方式,体例及收词范围上大致相同。但由于《辞海》以《辞源》为借鉴,避其短而扬其长,因而也就具有它自己的特色。它广泛吸收了三十年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果,而对于“国故”中的精华则进行了精心的整理,做到了“新”的更新,“旧”的更好。

《辞海》采用了新式标点,引证注明出处,释义详尽而易懂,这些都方便了读者的使用。《辞源》只引证而无释义的词条,《辞海》一般都加了释义。《辞源》漏收的重要义项,《辞海》也作了补充,如“功用”,《辞源》只收了“事物之显著其效益者日功用”一个义项,《辞海》补充“佛家语,指身口意之动作言”作为第二义项。“次比”,《辞源》只有“谓次序排列之先后也”一个义项,《辞海》补充“谓等量齐观也”作为第一义项。

《辞海》在解释字、词时,很注意采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近代小学家在训诘学方面的成就,更予以高度的重视。《辞源》虽然也注意了这个问题,但却有不少遗漏。例如“犹豫”,《辞源》采用《尔雅》和《颜氏家训》的传统说法,拘泥于字面意义,显得牵强。《辞海》首先加上了“亦作犹与,谓迟疑不决也”的释义,表明了编者的不同看法,然后引用王念孙的意见对《尔雅》《颜氏家训》的说法加以订正:“犹豫双声字,犹《楚辞》之言夷犹耳,非谓兽畏人而豫上树,亦非谓犬子豫在人前,师古之说,皆袭《颜氏家训》而误。”《辞源》在引用前人研究成果时;往往不作明确交待,而《辞海》则务求翔实,完整。捌如“首鼠”,《埤雅》认为;“鼠性疑,出穴多不果,故持两端者,谓之首鼠。”《辞源》虽然批驳了《埤雅》之说,却谈得含混不清,亦未指明《埤雅》之说何以不对。《辞海》则在“首鼠两端”条下详细征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先引《骈雅释训》指出“首施”就是“首鼠”,意为“迟疑”;后用近人刘大白之说,说明“首鼠”是“踌躇”以叠韵转变而来,“首鼠”之“鼠”又转变为“施”,其意义为迟疑,“首鼠两端”或“首施两端”,即是踌躇两端。交代得清楚明白,让人一看就懂。

《辞海》的出版,是我国辞书编纂的又一重大成果。由于它具有不少优点,因而在我国知识界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但是,《辞海》的问世,并未能取《辞源》而代之。数十年中,《辞源》仍然是一部受读者欢迎的工具书。1931年出版了续编本,1939年出版了合订本,1949年又出版了简编本。这种两大辞书并行而不衰的局面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其主要原因是这两部辞书各有特色,具有互相补充的功效。例如,《辞源》引证不注篇名,《辞海》弥补了这一缺陷,可以说是

一个很大的改进。但《辞海》为了“立异”,往往故意不用《辞源》用过的例证,有时甚至避免与《辞源》同引一本书的例证,这就带来了一些问题。因为《辞源》注重“溯源”,所引例证往往是最早的。因此,要了解词的最早出处以及词义的源流演变,还常常需要查阅《辞源》。又如,《辞海》增加了不少新词目,充实和丰富了内容,但又删去了不少《辞源》已有的旧词目。如“排”字下删去了“排山”、“排比”、“排水”、“排斥”、“排班”、“排草”、“排间”、“排闷”、“排枪”、“排阖”、“排牙石”,“排色板”、“排香草”、“排雅克”,“排尿系统”、“排沙简金”等词目。读者碰到了这类词语,还得去查《辞源》。

解放以后,由于社会的变革,科学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辞源》和《辞海》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对这两部辞书进行修订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了。1958年,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对《辞源》进行了修订,并于1964年出版了《辞源》(修订稿)第一册。即将付印的第二册,由于碰上了“十年动乱”而不幸夭折了。1958年,上海成立了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59年成立了“辞海编辑委员会”,对《辞海》进行修订。1962年初出版了《辞海》(试行本)十六个分册,进一步修订后,又于1965年出版了《辞海》(未定稿)。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作亦被迫陷于停顿。1976年,商务印书馆编辑部与四省协作再次对《辞源》进行修订。现已出版《辞源》(修订举)第一,二册。《辞海》也从1972年开始再次着手修订,197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辞海》(三卷本)。经过这次大规模的修订,原来内容基本相同的《辞源》和《辞海》,成为任务不同,各有侧重的两部大型词典。

修订后的《辞海》,废除了反切注音法,采用汉语拼音,难认的字述辅以汉字注音;根据简化字的字形,改革了部首,方便了不认识繁体字的读者。新《辞海》大大扩充了百科性词目,内容涉及一百二十多个学科领域。全书选收单字14 872个,词目91 706条,包括成语,典故、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的名词术语等,成为了一部兼有单宇、一般词语和百科条目的大型综合性辞书,很象一部小百科全书。旧《辞海》的影子虽然还存在,但已经大大改观了。除单字和语词部分有较多保留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条目和解释,则加以极大的丰富,使几十年来中国和世界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领域里的发展和变化,得到了较充分的反映。因为它已成为一部综合性辞书,这里不再详述。

修订后的《辞源》,根据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分工的原则,删去了旧《辞源》中的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语词,加强和充实了语文性词目,成为了一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辞源》(掺订本)(以下简称《修订本》)的注音,用了《广韵》的反切(《广韵》不收的字,用《集韵》或其他韵书的反切),标出声纽,又加了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这就方便了不同类型的读者,要研究某字中古读音的,可根据《广韵》或其他韵书的反切;不懂汉语拼音的,可利用注音符号;不懂反切和注音符号的,可利用汉语拼音。对于多音字,《修订本》不仅在单字头里按音读分列,标上序号,而且在复词的第一个字下,也标上与之相应的音读序号(第一音读不标)。这就解决了虽然掌握了单字头读音而仍然不了解复音词读音的问题。例如“参”。共有六个音读:1.shān,2.cēn,3.cān,4.sān,5.càn,6.sǎn。复词“参商”“参参”的“参”念shēn,“参2差”“参2错”的“参”念cēn,“参3天”“参8半”的“参”念cǎn,“参4坐”“参4连”的“参”念sān,“参5挝”的“参”念càn。

《修订本》加强了释义,务求通俗易懂,简明确切。旧《辞源》对词的解释存在不少的错误;又由于释义过于简略,也带来不少弊病:或晦涩难懂,或不够准确,或失之片面。例如旧《辞源》把“不屑”释为“不以为洁”,“中民”释为“中人”、“因袭”释为“因其旧而袭用之”、“宗仰”释为“众望所归”,显然是有毛病的。对于旧《辞源》的这些问题,《修订本》都一一作了订正。

《修订本》更加突出了旧《辞源》“溯源”的特点。并且注意了由“源”及“流”,力图阐明语词在使用过程中的发晨演变。阻《辞源》有些书证,没有反映语词的“源”,《修订本》都一一作了更换。例如“死党”,旧《辞源》用《唐书》为证,《修订本》以《汉书》为证,前后相差几乎有一千年。“传置”,旧《辞源》用《宋史》的材料,《修订本》改用《汉书》,就把时间提早了一千多年。

注重实用是《修订本》的另一重要特点。本着实用的原刚,《修订本》对旧《辞源》所收义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侧如“我”字条,旧《辞源》共收四个义项:1.自谓也;2.自称其国曰我;3.亲之之词;4.私意也。实际上前三个义项基本相同,其不同之点,只不过表现了“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各种灵活用法罢了。《修订本》将其合并为“自称。自己,自己的”一个义项,就显得更合理.更科学。又如“乳虎”,“乳狗”,旧《辞源》只收“乳子之虎”和“育子之狗”等义项。其实,古书的“乳虎”和“乳狗”还可以当“幼虎”,“幼狗”讲。《修订本》作了补充,使得词的意义更加完整。

《修订本》根据阅读古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的需要,也选收了一些百科性词条。这些词条,除了在具体写法上与旧《辞源》有所不同外,还择要介绍各种参阅资料,以备文史工作者作进一步研究时查考。就如“儒学㈡”,是括元、明、清三代在各府、州,县设立的学校。《修订本》作了简要介绍,并提供了四种参阅材料:一是《元史·百官志七》,二是《明史·职官志四》,三是《续通志·职官七》,四是《清通志·职官六》。如果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就可以根据这四种资料,进一步扩大线索。

喜欢文史知识的.加我的公众号duduchunqi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