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年轻的中医,都会开方子了?我用我的...

 宋哥爱咖啡 2020-08-31
为什么年轻的中医,都会开方子了?我用我的经历告诉你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接诊个一个患者,他来找我的时候是在三伏天,但是他穿着毛衣外套,他自述,“我3年前一次不慎感冒后即出现自汗,皮肤总是湿冷,并伴有腹部隐痛、大便稀溏、纳差、眠差、乏力、气喘,畏寒怕冷。”

我当时看他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判断这是肺脾气虚,卫阳不足造成的,就开方:

制附片,干姜,太子参,炒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夜交藤,苍术,陈皮,厚朴,防风。

过了一周,患者说,“大夫,我药吃完了,虽然乏力、纳差、腹痛等有所减轻,但自汗还是依旧。”

这怎么回事啊?明明书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怎么就没作用了呢?无奈之下,我只好求救于我的老师。我老师听完这些之后,反过来问我:“你现在想怎么办”?我说,“还能怎么办?既然还是自汗,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说明还得肺脾气虚,卫阳不足,继续用上方,只是不知道得用到什么时候。”我老师听完,半晌没说话。最后,他在电话那端语重心长地跟我讲:“中医就像破案,需要抓住患者所有的症状,不能忽视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真正的找出这个幕后的凶手。”

“自汗3年,虽然纳差、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可是你从虚从湿论治,但却无效,自汗日日不止,可见病机非关气虚,在这么下去,还是重蹈覆辙而已”。

我一听,恍然大悟,“是啊,要是沿着我的思路治下去,那只能是耽误患者了。”

我继续询问患者,得知,“他3年来,求治于医,凡于方中加糯稻根止汗,自汗非但不减轻,反而会加重。”

我就想,既然从虚从湿论治无效,那就说明,这个患者或因腠理郁闭、湿热内蕴、蒸迫为汗所致。治疗的话,为何不反其道行之?以化湿解郁、开宣腠理,发汗以止汗。”

想明白后,于是我开方:荆芥,防风,党参,茯苓,川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黄芩,黄连,藿香,郁金,炙甘草。

结果怎么样?一周后患者欣喜而来,说,“服药仅2日,自汗顿减,近4日已未再自汗,3年所苦一时而愈。”

说这段经历,我是想表达,现在的中医师,尤其是年轻一点的,之所以开处方的功夫不过硬,除了用部分中成药之外,没有其他办法,原因就是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课本里面的东西,他都是有差距的,同时缺少大量的临床实践,尤其是缺少有真正纯中医的办法,来治疗疾病的经验。

就像这个自汗的患者,课本里面,多是从益气、养阴、温阳、补脾、补肺、敛汗等方面入手治疗,但实际上,这个患者的情况却更加的复杂,如果就按课本教的办法来治疗的话,那就和古代的赵括一样,兵法理论装了一肚子,但是真的以上战场,分分钟战败。

所以说,不是年轻中医不会开方,而是现在的医学发展,让中医临床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年轻中医师没有深入学习、揣摩的机会和空间。

怎么办?

我觉得,中医人就要多坚持,坚持多看书,坚持多读医案,坚持多揣摩经典,不断学习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上面的缺失。

但有人就说了,如何坚持?一个好中医的成长周期太长了,我很难坚持下去。

这里我就简单的说下我自己,从工作开始到如今,我也曾迷茫过,也曾想放弃过,但是我一次次的熬过来了,一方面是热爱中医,一方面是因为遗憾,如果自己懂医的话,奶奶也不会才60出头就胃癌去世,最后就是因为实习的时候,和老师下乡过,看过一些人间疾苦,想为穷苦老百姓做点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