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父母离婚,我就是不孝子”:为什么我们会妄想拯救父母?

 昵称zWojhGnh 2020-08-31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深陷于父亲的一句话而苦恼不已。

“如果这个家散了,你也有责任。”

家之所以要散,是因为父亲和母亲关系已越来越恶化。

那时,父亲隔三差五地打电话给我。

至于说些什么,几乎次次都如出一辙:

你妈怎么怎么坏,你妈心肠多么多么恶毒······(此处省略5000字)

你劝劝你妈,不要这么作,家散了谁也不好过!

好吧,毕竟是老爸,没办法,只好应承:“好好好,我会跟妈谈一谈的。”

那么,这真是谈一谈就能解决的吗?

拨通母亲手机后,还不及我开口,那头就传来呜咽声。

“崽啊,你知道你爹多么蠢吗?······跟他生活生不如死啊。”(此处省略10000字)

也不知道是心软还是怯懦,从小至大,我竟不敢对母亲说半句重话。

我只能不断安慰:“妈,你有委屈就跟我说,我想办法。”

可是,没有办法,真的没有办法。

整个世界都找不出比他们更痛苦,更性情相反的夫妻了。

我改变不了父亲的品行,也改变不了母亲的审美,我更没有勇气说:“爸,妈,过不下去就离吧”。

因为一旦离婚,于他们而言,殊不知要承担多少嘲讽,多少流言蜚语——这种痛苦,不亚于此刻的彼此折磨。

然后,夹于中间的我,一度被折磨到精神崩溃。

那是一种很复杂的感受——自责,内疚,以及想拯救父母,却又拯救不了的无力感。

当然,这是几年前的事,目前我已走出这种状态。

但随着时间推移,经历越来越多的人和事后,我发现,那个“妄想拯救父母的我”,并非个例。

太多的成年人挣扎其中。

有的人,母亲一哭,他就顿感自责。

有的人,又想改变偏执的父亲,又想拯救柔弱的母亲,一旦救不了,便觉无助,便认为自己是罪人。

连岳也收到过一个读者的来信。

她说:“我人生中70%的爱和耐心,都全给了我的妈妈。”

但是,妈妈依然不快乐。

事实上,她已经做得够好,而妈妈不快乐,怨气多,其原因,几乎全是妈妈性格缺陷所致。

她也知道这一点。

但莫名其妙的,只要妈妈有一丝不高兴,她就认定自己是罪人。

然后,上一秒,母亲的辱骂刚结束,下一秒,又开始自我攻击:“我真是没用,我又让妈妈生气了······”

诚然,这些人都陷入了拯救父母的剧情。

但说得更诚实点,只要你有个情绪化的父母,或情感破碎的家庭,极大概率上,你就会陷入类似的困境。

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普遍有个特点,那就是想让父母开心,想替他们分担忧愁——这几乎是孩子天性,不可更改。

可孩子只是个孩子,怎么可能解决大人的问题呢?

所以这种渴望几乎注定会落空,因而生发一种深深地无力感。

这时,父母就被分成两队了。

好的父母,感情和谐,家庭气氛棒。

或者说,即使感情不和,工作不顺利,也尽量不在家表现,从而让孩子的无力感降到最低。

不好的父母,那就是唯恐孩子不懂他的苦。

就拿我来说。

小时候,我存在的价值,似乎就是用来平衡父母情绪的。

比如父母吵架了。

先是母亲苦着脸,拽着我小胳膊说:“要不要因为你,早跟你爹离婚了······”

母亲情绪发泄结束后,父亲又会偷偷找到我。

他要绝对抹黑母亲在我心中的形象,然后树立一个“悲情父亲”的角色。

“你妈多坏你知道吗?······我也是为了你,才忍着过下去。”

这些负能量,看着很让人排斥是不是?

但那时的我,尚不能自力更生的我,没有半点排斥,也无丝毫憎恨,唯有自责与无力感。

如果分析得再细一点,这种无力感就是:爸爸妈妈这么可怜,我居然什么也帮不了!

长期被无力感浸泡,渐渐地,我们就会形成“拯救父母”的情节。

而愈加不幸的是,往往我们的父母也是相当积极的——关于让孩子替自己人生负责。

情绪低落,找孩子。

婚姻不和,找孩子。

控制欲来了,也还是找孩子。

面对父母这些界限的侵犯,我不忍拒绝,唯有紧锁眉头:怎么办?这可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没有办法,真的没有办法。

我们是人,不是神,拯救不了任何人。

然后,一种熟悉的感觉再次浮现——我真是没用,我都没办法让妈妈快乐······

所以,如果想让人生变得轻盈,我们必须得摆脱这种,和父母混沌不清的关系。

而这第一步,就是区分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事”,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事”。

张德芬写过一个事。

某次演讲结束后,有听众向张德芬请教母女相处之道。

她说:“我母亲年轻时受了很多苦,甚至时至今日,她过得也不算快乐,我很同情她。”

张德芬回:“嗯,没问题呀。”

“可她性格敏感多疑,经常向我传递负面情绪,电话电话抱怨,见面见面哭丧,我又不能拒绝,我是她女儿。”

“所以你感到压抑是吗?”

“不止压抑,还有无奈,总之母亲不开心,我就会不快乐。”

对此,张德芬回道:“其实,你真的不必为父母的不快乐买单。

父母的“不快乐”可分成2种。

一种是我们能改变的。

比如母亲思念子女,那么,我们抽点时间打个电话,或许就能解决。

比如父亲缺钱花,那么,只要缺得不过分,那都很好办。

另一种是我们暂时无法改变的——这是多数。

母亲性格敏感多疑,这没法改变。

母亲饱受抑郁症折磨,这没法改变。

父亲就是嫌弃母亲,这也没法改变。

父母控制欲强,负面情绪多,一点不如意,整个人就惶惶不可终日——这我们都无法改变。

对于这些无法改变的,你必须要学会拒绝。

拒绝他们的负能量,拒绝他们一些无理的请求,然后,斩断感情上的粘连,让他的归他的,你的归你的。

再说直接点,他们要死要活,就让他们要死要活好了。

每个人都应该替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也都只能替自己的人生负责。

当然,当你真去这么做时,不可避免的,肯定会有一些闲言碎语,一些来自传统孝道的压力。

但你大可不必理会。

因为只有不再取悦于父母,做子女的,才敢快乐。

因为你还是爱他们的,只是爱得方式更高级而已——让他们为自己人生负责。




也许你还想看:
免费的,就是最贵的
“我不是作女,我只是缺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