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 再谈 四

 小山 爱 2020-09-01

静   再谈  四

      (接上期)

      比如徒弟在修为到一定火候时,为师父的要喂手,当徒弟的必须悉心体认,注意不能由己,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顶不丢,不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着何处,心就要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心”“意”逐渐合一方可!

      这是此拳命名的另一层含义吧!

      但是,一旦变成习惯,就容易了!难就难在变习惯的过程!也就是平时练拳,没有人要当有人在,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一旦真与人交手时,有人就当无人在。这个样子,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我不为人制,人为我制矣。

      所以练习或喂手时,若有稍不得力处,便应于虚实动静中求之。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可知心意拳讲“静”,并不是枯坐不动的“静”,而是静中有动的;不但是“静中有动”的,而且是“以静制动”的。

      说到这儿,不由得想起——

      1.《大学》所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柔而后能得。”

     2.  老子所说:“ 清静,为天下正”。

     3.“ 我好静,而民自正”,不谋而合。

     4.  孙中山先生说:“穷理于事物始先之处,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

      心意既动,便应善用其清静纯一之道心,辅国爱民,救人济世。绝不可以有灭祖欺师害理伤天之举动。所以学心意拳之人,尤其是艺高者,决不轻露于人,有养者,决不暴动其气。纵遇大敌当前,无不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举止从容,临危不乱。及乎交手,亦不可专恃一己之长,量敌而进,待机而动。

       这也是,心意拳能归属戴家历史原因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