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时的轨迹(33)中元,冥钱几处化轻烟

 雪岸飞鸿 2020-09-01

岁时的轨迹(33)中元,冥钱几处化轻烟

中元,冥钱几处化轻烟

雪岸

思乡泪雨已潸然,

在外无方祭祖先。

日暮登高望故里,

冥钱几处化轻烟。

 中元节由来

 【人间万象 中外风俗大观】第10、11页云:“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俗称鬼节,也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因其时间在七月十五,又被称为七月半。还被祭孤、瓜节、送鬼节、寄生节和上面说到的盂兰盆会。它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也是我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当时民间中元节的习俗,家家挂起冥钱纸衣,到坟上烧纸,备素令供奉祖先。节俗类似清明节。过去中元节习俗有盂兰会'秧歌、狮子、杂技、放河灯、点荷叶灯,挂起五色纸等。

 中元节所以被称为鬼节,有很多传说,较为流行的传说有两种。

       一说中元节源于道家。道家以三元为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水官为下元。三官执掌世间事务,与人们利害攸关。如求富贵功名,延年益寿拜天官;赦免罪孽,转危为安拜地官;消灾免祸,太平无事拜水官。中元节为地官生辰,七月十五地官来到人间,考察人们的善恶是非,因此民间是日要拜地官。由于中元节是地官降凡的日子,裁定人间善恶,所以道士为解除犯有罪衍之鬼的灾厄,便于此日大作道场,普施善行。

 二说中元节起源于佛教【盂兰盆经】中目莲救母的故事。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莲为子至孝,其母为人刻毒,死后被罚入地狱受苦。目莲为其母送饭,饭未入口,即变成火炭,目莲向佛祖诉说此事,佛祖说你母罪孽深重,非你一人之力所能解脱,须在七月十五用盆盛百味水果,供十方大佛,超度众鬼,方可解脱。目莲依佛祖之令行事,其母得解脱。这是一个典型的佛教劝善行孝故事。所以中元节又叫盂兰盆节。南北朝时盂兰盆会十分普遍,到唐宋时成为民间节日。其实所谓“目连救母”,本无此事,连目连其人也是捏造的。

    

      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为三大鬼节(即清明、七月半、十月一送寒衣)之一,其节俗也以鬼为中心来进行。传说过去民间从七月初一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告结。如今在民间,只有部分老年人信奉此节,主要是在七月十五沿袭以祭祖、烧纸为主要活动的节俗

 祭祖 

  中元的由来,与上元相同,本来与迷信无关。佛道两家,将其作为节会,民间又将其叫作鬼节。此节期间,僧尼道俗,都精心营建盂兰盆,供奉诸佛。民间习俗,一年中祭奠亡灵,中元最为重要。家有新丧的,哀痛尚深其至亲好友要在死者去世第一年的七月十五准备好祭品,送到死者家中祭奠,以示追悼。祭祀后大家一起聚餐,共享祭品。过去,安徽西南部,如太湖、潜山、怀宁等县称中元节为“七月半祭祖”,是清明节之后又一重要的祭祀日。不同的是,清明节是聚族而祭,“七月半”多半是一家之祭。纸钱不能只烧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些,以免他们在阴间为难自己的先人故祖,于是便又有了在十五日夜为孤魂野鬼“烧孤衣”的说法。

       烧纸

 七月半最为突出的风俗是烧纸。据迷信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施舍给孤魂野鬼,使它们不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至于为何烧纸当钱,民间亦有一个滑稽的传说。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其兄蔡莫受嫂子慧娘的鼓动,找蔡伦学习造纸技术。可是,蔡莫赚钱心切,技术没学到家便回家开张营业。结果,他造的纸质量太,无人问。慧娘苦思冥想,心生一计。一日深夜,蔡莫放声大哭,惊动四周邻居。他说因造纸一事,夫妻口角,慧娘上吊身亡。第二天,即七月十五日,蔡莫假悲伤,边号啕边点火烧。众人正在劝慰,忽见慧娘苏醒过来。她告诉众人,能够死而复生,是因为阎王接到了蔡莫送去的钱,才将其放归人世。阳间拿铜当钱,阴间是拿纸当作钱。大家信以为真,皆纷纷掏钱,将蔡莫的存纸抢购一空,给祖先烧纸送钱。烧纸的习俗由此而产生。

 孟兰盆会

    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僧尼都要举行孟兰盆会,诵经施食,宣称可以使施主今生父母和七世父母得以度脱节厄。因其与我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而为历代帝王提倡。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大兴孟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清时孟兰盆节极为兴盛。《帝京岁时纪胜·中元》记载:“庵观寺设盂兰会,传为目莲僧救母日也。街巷搭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札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点燃谓以慈船普渡,如清明仪,舁(共同抬东西〕请都城煌像出巡,祭厉鬼。都中小儿亦于是夕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青光荧荧,如磷火然。又以青篙缚香烬数百,燃为星星灯。镂瓜皮,掏莲蓬,俱可为灯,各具一质。结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名斗灯会,更尽乃归。”虽是宗教活动但已充满民间娱乐气氛。

 放小船

  按照满族的习俗,七月十五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祖先以及庆祝一年的收获。届时,身处异乡的同胞将缅怀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愿付诸顺流而下的小船,以示寄托。

       跳天灯

  广西天等一带在中元节有跳天灯习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安排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人们做灯放人水中,传说可为屈死冤魂引路。肖红在《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对这种习俗作了最好的解释:“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放灯时用一块木板钻孔,上面用竹蔑编织各式各样的灯笼,其灯型多为莲花灯,其含义为超度鬼魂。而在东南沿海一带,会在灯中放置银元,渔船争相攫取,获得者可以“一年大顺”。《金陵岁时记》中称:“中元金陵人家,延僧舟次诵经,剪五色纸为荷花灯,沿水放之,俗称斋河孤。”《熙朝乐事》中说:“僧家建盂兰盆会,放灯于西湖及塔上湖中,谓之照冥。”另外,还有《北京岁华记》中的水灯,都是称呼不同但灯的实质一样,都含有消除灾祸之意。

 放焰口

  佛教中形容饿鬼渴望食物,口吐火焰叫做焰口。因而和尚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自梁代起,我国民间在中元节举办设斋、供僧、布田、放焰口等活动。当天,人们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并在法师座前供着地藏王菩萨,相传地藏王菩萨是超度地狱鬼魂的。其下供着用面制的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蟠。正午已过,人们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等摆到施孤台上。主持人在每件祭品上分别插一把蓝、红、绿的三角纸旗,上书“孟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众僧诵念各种渴语和真言,然后施食,把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重复三次。民间把这种仪式叫“放焰口”。及至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因其象征着五谷丰登,所以插得越多越好。

 送羊节

  过去,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起因是,沉香劈山救母成功后,沉香要追杀残虐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和舅甥之谊,于是每年七月十五都会送给沉香一对活羊,相传是取其“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因而民间便流行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渐渐发展为送一对羊。《直隶志书》说,广平县(今河北邯郸一带)“中元荐时食,祀先祖,具果疏,蒸羊遗之外孙,名曰送羊。”《山西志书》说,长子县(今山西长子)“中元旧俗,牧羊家于是日屠羊赛神则畜羊繁庶,颁胙于亲族,贫无羊者,蒸面作羊形代之。”

 迎秋收

 这是山西南部的中元古俗。《山西志书》说,太平县(今山西曲沃北)“七月十五日祀祖先,荐麻谷,先一日挂纸马于田间以迎秋收。”阳城县(今山西阳城)“中元,农夫以麦屑为猫虎及诸五谷之形,祭于陇亩,名行田。”看来这一节俗是为了祈求秋收。中元之日是五谷成熟之时,因而江南亦有“农家置酒劳力田者”(见《江南志书》)的风俗。

 瓜节

 这是山东齐东一带的中元古俗。《山东志书》说,齐东县(今山东济阳东北)“七月十五日,家祀祖先设瓜果,俗名瓜节。”其实,黄河以北中元节用瓜果祀祖是极普遍的风俗,不过把中元节又称作瓜节的还只有齐东地区。

  施食

 这是浙江、福建一带的中元节俗。《浙江志书》说,乌程县(今浙江吴兴)“中元节僧家建盂兰盆会,夜则放燄口、施食。”桐庐县“有鸣锣洒饭于野,谓之施食。”《福建志书》说,延平府(今福建南平市一带)中元“或家设醮坛,或聚众为燄口,具斋馄饨楮钱冥物,延僧与黄冠为之,谓之施食。”

  由此看来,所谓施食,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济无祀”,说得再通俗些,就是祭孤魂野鬼。这种风俗无疑是受到了佛教盂兰盆会的影响。

  迎节与送节

  《辽史礼志》说,“七月十三日夜,天子于宫西三十里卓帐宿焉。前期备酒馔,翌日诸军部落从者皆动番乐,饮宴至暮乃归行宫,谓之迎节。十五日中元动汉乐大宴。

 送面人

  把麦面做成小孩子的样子蒸熟,就叫作面人。河北的张北、山西的马邑等地,人们在中元时节,都要把面人赠给晚辈或亲戚中年龄较小的孩子。至于用蒸羊、面羊等作为礼物,是希望孩子如羊一样洁白柔顺。

 

 中元节禁忌

 因为七月跟鬼魂亡灵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所以民间的中元节禁忌很多。在此要说的是,这些禁忌大都是封建迷信,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达,绝大多数民众早已一笑了之,不视为禁忌了。本文将这些作为历史现象介绍,仅供风俗研究者或有兴趣者参考。

  俗话说,“七月十五鬼乱窜”,人们认为阎王爷要在七月大开鬼门关,让众鬼夜出地府到阳间游走,人夜后在外行走就有与鬼相遇的危险,因而七月十五切忌出门。七月间不得下河游泳或进行各种水上运动,以防被“水鬼”拉走;要避免搬家,婚宴也不能放在七月;不能开市、计债,免得落个发鬼财、收账鬼之嫌;偶有小孩子生于七月半,做父母的一定会将其生日改为七月十四或十六,以避“与鬼俱来”之嫌;或有长者亡于月半,家人往往会大不高兴,说是长者不善长寿,死了还要“与鬼同去”总之,“七月半”在迷信人的眼里是“草木皆鬼”的节日。当然这些不科学的习俗,也已逐渐淡化消失。

       忌床头挂风铃

  传说如果在床头挂风铃的话,很容易招来鬼兄弟,而顺道的,他看到熟睡的你会做出些什么来都是情不自禁。

        忌夜游

  八字弱的人在中元节这一天千万不要夜游,因为这一天鬼门关大开,幽魂孤鬼都出来游荡,如果让他看到了阴气沉重的你,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同伴,将你邀请回家做客。

       忌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鬼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在中元节这一天大多数人们都会提前为路过的鬼兄弟烧些纸钱,然后等到隔天再来收拾残局。因此,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鬼兄弟,通常都会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千万不可以在非特定场合时间烧冥纸。

       忌偷吃祭品

  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为鬼兄弟准备一些祭品,因此这些是属於鬼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忌晚上晒衣服

  在中元节当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因为当鬼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忌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中元节当天晚上还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鬼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忌游泳

  中元节这一天忌下水,此时鬼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忌乱看

  俗话说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他们难得出来一趟自然是兴奋异常的。鬼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忌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尤其是在中元节这一天。

       忌靠墙

   鬼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忌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忌轻易的回头

  当这一天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鬼兄弟。

      随地勾肩搭背

  传说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在中元节被鬼兄弟上身。

 忌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鬼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么鬼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忌吹口哨

  口哨与铃铛的声音对于鬼兄弟来说是同样的声音,听到这样的声音他们通常都会认为是他的伙伴在召唤自己。而如果最后他看到的人是完全陌生的你,则很容易动怒。

        忌说鬼字

  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忌乱踩冥纸

  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中元节的诗词

  唐·李商隐《中元作》云: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这首诗表现了一段纯洁而凄婉的爱情故事。浪漫的七夕刚过,诗人辗转得见少年时的梦中情人,其人虽在,却已经犹如人仙殊途,物是人非。

  唐·李群玉《请告南归留别同馆(中元作)》云:

  一点灯前独坐身,西风初动帝城砧。不胜庾信乡关思,遂作陶潜归去吟。

 书阁乍离情黯黯,彤庭回望肃沈沈。应怜一别瀛洲侣,万里单飞云外深。

 作者在中元节之际,因思念家乡,不想象南北朝庾信那样空怀思乡之情而老死未能回去,遂决意要效仿陶渊明离京回乡,因而写下了这首告别诗。

  唐·殷尧藩《中元观法事步虚虚》云:

  兀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虚声。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此诗记述了作者于中元日参加了一场道观法事,遥想此时天庭一定也在举行相关仪式,星辰闪烁,琼花盛开,月亮比平时更加明亮。参加如此隆重的仪式,倘能获得自己期许的疗伤药,就会象得到了不死药一样的满足了。

 唐·韦庄《即事中元甲子》云:

 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只有羸兵填渭水,终无奇事出商山。

 田园已没红尘内,弟侄相逢白刃间。惆怅翠华犹未返,泪痕空滴剑文斑。

 唐·李郢《中元夜》云: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夜彩灯如金如粟,红烛光照辉映,古人的中元节竟是如此热闹繁华,只是不知道,今夕,归去的路途在哪里?诗人描写了中元夜即鬼节的节日场面。

 唐·罗隐《中元夜看月》云: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牛斗动,路越宵冥高。竟夕瞻光影,昂头把白醪。

 作者于中元夜在南溟望月,月亮被云层遮掩,在汹涌的云涛中忽隐忽现;月光穿过云隙投射出来,变化多端,让人目眩神摇。观赏着如此美景,竟一夜未眠,只顾对着月光大口饮酒,自得其乐。

 宋代的咏中元节诗词,少了鬼节的恐怖,多了节日的氛围。

 北宋诗人范仲淹的《中元夜百花洲作》,表现了赏月的雅兴: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岂天意。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此诗记述作者任南阳太守时于中元节夜到百花洲赏月,观赏周边美景,遥瞻天边明月,仿佛置身于天上人间。主人和客人都放浪形骸,饮酒高歌,其乐无穷。

 宋-朱曰藩《中元日斋中作》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

 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沉冥不愿醒。

 中元日适值下雨,诗人躺在床上想心事。窗外修竹饱经孤寂总算熬到了秋天,盂兰节乞食的那些鬼魂可能还在四处飘零吧。而我则不喜欢听那么多的大道理,只愿能天天睡个好觉。

 宋-徐集孙《中元》

 今朝逢令节,依旧客殊乡。禅衲同分席,清斋若过堂。

 江茶浮水色,野菜带山香。忽忆三秋菊,谁锄小迳荒。

 此诗表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佳节来临,不能回乡团圆,只能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禅院中煮茶烧菜,倒也安闲,此时忽然想到秋天来临,菊花怒放,不知是否有人打理家中琐事,用锄头锄去通往菊园那条小径上的荒草!

 南宋-赵鼎《醉和顔美中元夕绝句》

 年年人月喜团圆,好在诗边又酒边。莫道玄风只渔钓,也随世俗夜无眠。

 中元节之所以为佳节,一则可以助诗兴,二则可以促酒兴。诗酒风流,好不快活人也!习俗的事情且不去管,只消得闲来垂钓,静候夜明。

  宋-朱熹《中元雨中呈子晋》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优游。

 中元节逢雨,作者给朋友子晋写了此诗,述说平日公务繁忙,好容易盼来了中元节有点闲空,赶紧和你交流一下谈谈心。作为刀笔小吏,平日根本无暇顾及各种琐事,只能一本正经地念叨那些官话套话。你也是干此工作的,对此应该也和我有同感吧?

 明-边贡《中元见月》

 坐爱清光好,更深不下楼。不因逢闰月,今夜是中秋。

 七月十五一轮圆月悬挂在天空,月辉洒在周围景物上。别有一番风味。坐在楼上欣赏月光不肯下来,心里不由在想:如果不是因为闰月,今夜就该是中秋了。

 清-王凯泰《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中元节有感》,描写出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七月十五这天,是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释放大量孤魂野鬼,让其暂享人间祭祀,称之为“地官赦罪”。佛教中称中元节为“盂兰节”。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

 再看北宋诗人韩琦的《己酉中元》:

 烦蒸求得到中元,余酷侵人尚鲜欢。病塞不能冲酒堰,气清终已倒盂兰。

 陈编就榻将开懒,危阁凌风欲下难。闻道禾弮尽踰尺,日西偏喜夕霞丹。

 诗人节中生病,心情不好,又加秋暑甚热,更添烦恼。不过满天晚霞,让诗人心情有所好转。

  宋代诗人赵鼎的《醉和顔美中元夕绝句》,写出节日兴味:

  年年人月喜团圆,好在诗边又酒边。莫道玄风只渔钓,也随世俗夜无眠。

 又到中元节日,大家都盼望着月圆之日阖家团圆。在诗人看来,中元节之所以为佳节,原因一则可以助诗兴;二则可以促酒兴。神鬼的事情且不去管它,闲来垂钓,静候天明。看来在宋代人心目中,中元节含有团圆的意味。少了些“鬼气”,多了些人生乐趣。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中元日早起》,写中元暑热难当:

 欲借微凉问万松,万松自热诉无风。清晨秋暑已如许,那更斜阳与日中。

 中元日早上诗人感觉天气微凉,就到森林中去看那一片松树,看那里是否凉快,可松树自己也说这风不来,我们也热得不行。现在还是早上秋暑就如此之热,那到中午和下午就更甭提了。诗人用拟人手法,借松树自诉炎热,突出了秋暑炎热之甚。

 宋代诗人宋伯仁的《观寺中盂兰盆会有叹》,感叹祭祀祖先没有真心:

 欣欣来认祖先名,梵杵丁东月二更。满地纸钱香篆冷,更无真哭两三声。

 中元节,人们兴冲冲地来寺庙里认祖先的名号,僧人敲打木鱼已经到二更天了。满地的纸钱还没烧完,烧香的香篆已冷,那些哭泣的人没有一个是真心痛哭的。诗人感叹人们祭祀祖先,只讲形式,没有真心。

 元代诗人仇远的《中元》,反映了中元节的习俗: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在初秋七月正当望日之夜,大地上弥漫着落日余晖。暑气能使月光昏暗,捣衣的砧声从云外传来。华丽的莲花灯浮在白水上,老和尚高声诵读冥文。人们都在说中元节,可惜儒书中没有记载。诗中反映了宋末元初中元节的习俗,对儒书中没有记载中元节表示遗憾。

 明代诗人王彦泓《盂兰盆道场即事》,感叹逝者已去:

 两月三丧哭不干,雁行相对雪衣冠。红灯照渡同千盏,翠竹扬旙各一竿。

 几处旧家都梦影,一丛新鬼暂盘桓。他生未必重相认,但悟无生了不难。

  诗人在盂兰盆道场看法师做法事,感叹逝者已去,生者痛苦,生死相隔,再难重见。

  明代诗人朱曰藩的《中元日斋中作》,以凄清之景衬忧伤之情: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辋川旧拟施为寺,內史新邀写得经。

  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沉冥不愿醒。

  此诗以景衬情,给人凄清阴冷忧伤的感觉,切合中元节的节令习俗。

  清代雍正皇帝的《中元登狮子岭感怀》,写出了登山的所见所感:

  晚登狮子岭,四望净云烟。叶落瘦崖树,雨过响涧泉。

  人颜移岁月,秋色老山川。令节须酬赏,天空月正圆。

 诗人晚间登上狮子岭,放眼四望一片清净的云烟浮在半山腰。崖树叶落显得清瘦,大雨过后涧泉响声更大。人的容颜随着岁月的改变而改变,秋天来临使山川显得苍老。逢此时令节日应当酬赏大自然,此时天空一轮明月正圆。

 清代乾隆皇帝的《中元观河灯》,表现了河灯的华美:

 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

 逐浪惊鸥光影眩,随风贴苇往来轻。泛舟何用烧银烛,上下花房映月荣。

  诗人视野开阔,想象丰富,把中元夜的河灯写得华丽、优美,很有节令特色。

 清代诗人王凯泰的《中元节有感》,写了中元习俗的变化: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诗人对当时人们用肉山酒海来庆祝这个本该悲伤的节日感到不解,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元节发展到现在,其习俗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再现了中元节的优美景色及放灯习俗: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诗人效仿竹枝体(即民歌体),写自己在长安过中元节的感兴。

  中元节对联

  “中元节”常用的对联有: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未到中秋开月桂;且看嘉会集盂兰。

  桐奴金井风送爽;稻熟映山食荐新。

  周必大为宋绍兴进士,官至左垂相,封益国公。他生于靖康元年七月十五日,其年干支“丙午”,与早其120年出生的潞国公文彦博生年干支相同,而生日又晚莱国公寇准一天。宋代文学家孙奕题贺寿联云:

   年与潞公同丙午;日邻莱国占中元。

  《楹联述录》卷七载,龚云峰于中元节前一日去世,卢秋肪撰挽联云:

  此老与众仙同班,宝盖法幢,仍向玉京山头,齐赴盂兰宴会;

  预日为苏子所约,清风明月,邀来赤壁舟次,共联诗酒因缘。

  “苏子”,即宋代文学家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七月(1082.8.11)写《前赤壁赋》。

  薛时雨是清咸丰进士。曾任杭州知府,后在金陵(今江苏南京)主尊经、惜阴书院。期问为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演剧场题联云:

 风露作中元,正寒林普济之秋,娱神听,洽乡情,喜闻白雪阳春,传来下里;

 篝车欣大熟,值香稻初炊之会,庆曾孙,近田祖,好共山歌村笛,谱入康衢。

  “篝车”,指水车。“迓”,迎接。“田祖”,始耕田者。

  “广衢”,宽广的大路。联用以表现中元节时借演戏欢迎丰收的情景,极有情趣。

  姚玉芙为民国年间的著名旦角演员,于某年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结婚。“近代联圣”方尔谦对此移风易俗的举动感到钦佩。特撰联以贺:

   七夕昨经过,应向星郎,学天上羡藁模样;

   中秋又容易,遥知月殿,羡人间瓜果团团。

  “藁砧”,古代妇女称丈夫的隐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