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戏曲中称女角为“旦”?它的衍变经过如何?

 星河岁月 2020-09-01

周笃文

为什么戏曲中称女角为“旦”?它的衍变经过如何?

我国戏曲成熟于元代。杂剧中已有旦角的名目。窦娥就是由正旦饰演的,祝允明因而断定,“生净旦末等名……本金元阗闾(街巷)谈唾”(《猥谈))。可是北宋僧人文莹所著的《玉壶野史》中却提到。(韩熙载)“畜声乐四十余人,阑检无制.往往对出外斋,与宾客生旦杂处”(《守山阁丛书》本)。韩为南唐大吏,较元代要早出三百来年。不仅如此,西汉桓宽的《盐铁论》里,就提到“今民间……奇虫胡妲,戏娼舞像”,方以智在《通雅》中释为:“胡妲,即汉饰女伎,今之装旦也”。可见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已把饰演女角的演员州做“胡妲”了,尽管当时还投有完整形态的戏尉。

胡妲,在“妲”字之前冠一“胡”字,为我们点明了它的渊源所自。原来,我们历史上,习惯地把来自西域(今新疆一带)的各种事物冠以“胡”字。比如胡笳,胡琴,胡桃、胡腾、胡旋舞之类,举不胜举。“奇虫”,当即是《史记.大宛列传》所称;“出奇戏诸怪物”之类。直到唐朝,这种演出活动仍盛行于西凉(今甘肃武威)一带。胡妲的“妲”字,其确切含义是什么呢?任半塘先生在《唐戏弄》里曾予指出。”可能乃用一汉字足以表示女性者,以录胡语之音。”说得完全正确。由于是音译,原不必严甩一字。所以又写作“■”(见于唐人敦煌写本)、“笪”(见于宋人《乐府混成集》)和“旦”。当然,如果从语源学角度考察一下,“旦”(或“齄”、“笪”)在胡语中的本义是什么。更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了解。关于这一点,《燕乐考原》讲得最清楚

卫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韵也。其声亦应黄 钟,太蔟、林钟、南吕,姑洗。

可见五旦就是五音,与宫商角徽羽相当,本是西域兄弟民族的音乐术语。汉代以来,伴随着西域艺术的传入内陆,被当作了表演歌舞的女性的代称。这就是胡妲得名的由来。胡妲与胡旋的区别,在于“妲”主歌而“旋”主舞。《唐书.礼乐志》称。“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可见这个“旋”字,正是对其舞蹈特点的概括。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流传日久,随着戏曲的兴起,“旦”这一词就很自然地衍变成为唱工很重的女角的代称。这就是“旦角”一词语源学上的根据了。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凝聚着各兄弟民族的创造性成果。上面所说,也可算是一个小小的,生动的例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