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源:中国知网  检索关键词:古陶瓷的修复  检索方法:主题检索

 超爱笑的燕子 2020-09-01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19),72-75

民国柳树黄莺瓶的保护修复研究

陈茜茜 吕淑玲 周华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 首都博物馆

    要:

文章以一件征集的民国柳树黄莺瓶为研究对象, 对器物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 对瓷器残缺部位开展了补配材料老化实验, 从颜色、硬度和显微观察等方面评价了材料的稳定性及适宜性, 筛选出最适合此器物的补配材料。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清洗、补配、上色等修复步骤, 修复效果达到博物馆展览修复的要求, 最后针对古陶瓷修复后的保存环境提出了建议。

作者简介: 陈茜茜 (1996—) , 女, 北京人, 北京联合大学本科生, 现在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工作。; *周华 (1984—) , 男, 湖北京山人,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修复。;

基金: 北京联合大学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资金支持;

1 文物价值及病害调查

1.1 文物基本信息

这件民国柳树黄莺瓶的来源是市场征集。该瓶属于江西瓷, 尺瓶, 蝙蝠耳, 瓶身完整并画有柳树黄莺图。瓶口径8.5厘米, 通高22.2厘米, 底径5.9厘米, 重量646.3克, 耳高3厘米。柳树黄莺的画工精细, 黄莺左右顾盼, 有生气。瓷瓶造型准确自然, 釉色沉稳艳丽, 花瓶上有包浆, 岁月痕迹明显。画面完整, 粉彩完好。由于使用或者保存不当, 口沿处有三分之一的残缺, 在瓶口处有之前补配遗留下来的白色污染物, 瓶子右边的蝙蝠耳不完整 (图1) 。

1.2 病害成因分析

这件器物主要是由于保存不当造成了部分的残缺。通过对有污染的区域进行超景深电子显微扫描, 可得知茬口处的污染物主要是器物长期吸附污垢所形成的 (图2) 。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这件器物的瓶口处有之前补配的白色残留物, 为了有针对性地清除掉该污染物, 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测试了白色残留物的元素组成 (表1) 。

表1 白色残留物的主要元素成分    下载原表

表1 白色残留物的主要元素成分
图1 民国柳树黄莺瓶正视图

图1 民国柳树黄莺瓶正视图   下载原图

图2 电子显微镜下的茬口污染物

图2 电子显微镜下的茬口污染物   下载原图

根据X荧光分析仪的数据显示, 白色残留物的成分较多的元素是钙和硫, 可以断定白色残留物为石膏 (CaSO4) 。

1.3 绘制文物病害图

在文物修复之前必须要对文物存在的病害有全面清晰的了解。通过绘制文物病害图 (图3) 这种方式真实准确地表现出文物在保护修复之前的病害情况及其状态。这件瓷器主要的病害就是缺损和器物表面的污渍。

2 修复方案

2.1 修复的意义

古陶瓷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三个方面的价值。陶瓷是历史信息的承载体。中国的古陶瓷发展漫长而悠久, 瓷器上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科学技术。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古陶瓷上面的信息来发现历史, 所以对古陶瓷的保护与修复尤为重要。该文物的表面保存有完整的装饰图案, 但由于之前保存不当使得瓶口和耳朵已经出现了缺失, 瓷器表面还因为修复不当产生了污染。以上问题影响了该文物的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此外, 由于文物一直处于市场这种空气污浊、粉尘弥漫的环境中, 可能会使该文物的病害加重。故这件民国柳树黄莺瓶的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图3 民国柳树黄莺瓶病害图

图3 民国柳树黄莺瓶病害图   下载原图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当时科技的进步。陶瓷的造型和颜色花纹的变化体现了艺术价值, 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这件瓷瓶上绘制的图案由桃柳和黄莺组成。黄鹂鸟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鸟, 以黄鹂鸟为主的纹饰图案深受大众喜爱。这件瓷器属于当时寻常百姓广泛使用的民间生活瓷, 修复好它可以使研究者通过瓷器了解当时的经济、文化, 从而探寻当时市民百姓的审美观念、意识形态等。

2.2 修复方式与目标

首先, 基于笔者的实际修复水平以及对瓷瓶的观察检测, 通过比对多种修复类型, 最终选择对这件民国柳树黄莺瓶进行博物馆修复。根据博物馆修复的要求, 在修复的过程中要遵循现代文物修复保护理念。笔者在修复中使用的方法要对文物的干预尽可能达到最小, 使用的材料必须具有安全可逆性, 在瓷瓶修复完成后也要做到“远观一致, 近观有别”。最后, 在修复之前从实验室现有的修复材料中选择出适合的修复材料进行正式修复。

2.3 修复步骤

该文物的修复步骤大致为清洗、补配和上色。通过修复前的观察与检测, 该文物的病害为污渍和缺损。针对这两种病害, 修复的重点是清洗和补配。首先, 根据之前的成分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 污染物断定为石膏。在对文物进行清洗时, 主要的材料为酒精和手术刀。其次, 对文物进行补配。因为文物缺损的部分是可以在器物上找到对称的部位, 所以使用模补的方式进行补配。制作模具使用不易沾色的石膏, 通过相关实验选取合适的补配材料。上色主要方法为喷涂和笔涂, 使用的材料是丙烯颜料和Golden牌瓷器修复光油。

3 补配材料选择实验部分

3.1 实验设想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从实验室现有的三种材料中选择出最适合这件民国柳树黄莺瓶的补配材料。本次实验主要是对补配材料的颜色质地、硬度进行对比, 而且要测试材料是否具有稳定性。

筛选补配材料实验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观察对比三种补配材料的轻重、颜色和材料的硬度等, 初步进行筛选;第二部分是把三种材料放到紫外线老化箱里进行长时间的紫外线光照, 对补配材料进行稳定性测试, 最终确定出最适合的的补配修复材料。

3.2 实验过程

3.2.1 第一部分

本次实验选择了石膏、3A胶加碳酸钙和3A胶加玻璃微珠这三种材料进行比对。3A胶加碳酸钙和3A胶加玻璃微珠这两种材料是由环氧树脂加不同的填料制作而成的, 可以统称为环氧树脂团。根据修复经验, 这三种材料均可使用到文物上, 但是否适合本瓷器的补配还需要结合其特点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筛选。

首先, 笔者将石膏、3A胶加碳酸钙和3A胶加玻璃微珠这三种材料制作成同大小的模块。三种样本干燥后,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石膏和3A胶加玻璃微珠这两个样本呈现出乳白色, 而3A胶加碳酸钙呈现出米白色。其次, 对三种样本进行称重, 发现石膏28.6克、3A胶加碳酸钙29.1克、3A胶加玻璃微珠仅仅为11.5克。笔者通过比对三种材料, 发现石膏的硬度偏低并且有较强的吸水性, 而环氧树脂团的硬度与瓷器的硬度大致相吻合且粘附力强。

3.2.2 第二部分

笔者对三种补配材料进行紫外线老化实验, 以测试材料的稳定性。实验设备为LX-2130A型紫外耐候实验箱, 该设备可自动控制实验时间。进行色差对比使用的是便携式的电脑色差仪。

(1) 实验方法:

(1) 牙科石膏、3A胶加碳酸钙、3A胶加玻璃微珠制作成样本, 3A胶和粉末的比例是1∶2。

(2) 待样本完全干燥后, 将样本放置紫外线老化箱中, 连续老化7小时。

(3) 以7小时为1个周期, 本实验共进行5个周期。

(4) 实验结束后用色差仪测量数据。

(2) 实验数据:

(1) 石膏

(2) A胶加碳酸钙

(3) 3A胶加玻璃微珠

3.2.3 实验数据分析

三种样本经过长时间的紫外线老化实验, 笔者明显能看出环氧树脂团颜色变黄。色差仪中颜色的变化是用L、a、b三个轴的坐标来表示的。L代表明度;a代表红绿轴上颜色的饱和度, △a大表示偏红, △a小表示偏绿;b代表蓝黄轴上颜色的饱和度, △b大表示偏黄, △b小表示偏蓝。△E表示总色差的大小。通过三种样本的数据分析, 石膏颜色无明显变化, 而环氧树脂团在实验过程中△b的数值随着时间不断增大, 颜色变化明显。

3.3 实验结论

经过这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 首先笔者就排除了石膏, 虽然石膏不易变黄, 但它硬度比原有瓷器的硬度低并且具有吸水性, 所以不适合用于补配瓷器。3A胶加玻璃微珠这种材料虽然硬度高, 但由于玻璃微珠这种材料是轻质的粉末, 所以样本整体偏轻, 而且颜色呈乳白色, 经过紫外线老化后, 颜色变化相对于其他两种材料更加明显, 且打磨时产生的极细粉尘对人的身体有害。最终笔者还是选取了颜色、质地都与瓷器相同的3A胶加碳酸钙这个补配材料进行修复。

4 具体修复流程

古陶瓷修复的流程已经被众人所知, 大致分为四步:第一步清洗与拆分, 第二步拼接与加固, 第三步补配与打磨, 第四步上色。但是在修复行业里, 仅仅知道流程是完成不了修复的。修复者还是要针对不同的器物来使用适合的修复工具、技法, 这才是完成修复的关键。所以下面笔者将主要对这件民国柳树黄莺瓶从清洗到作色的修复步骤技法和使用材料进行详细说明。

4.1 清洗

通过观察这件瓷器, 已经不存在粘接的痕迹, 而且补配的部分已经掉落, 所以修复前不用对其拆分。修复的第一步就是清洗, 去除待修瓷器表面、茬口断面、冲线里面的污染物。值得注意的是, 此器物为釉上粉彩, 为避免器物脱彩, 清洗时绝对忌用强酸、强碱的溶剂进行清洗。

图4 瓶口清洗前

图4 瓶口清洗前   下载原图

图5 瓶口清洗后

图5 瓶口清洗后   下载原图

这件器物主要的污染物集中在瓶口和耳朵处 (图4) 。在清洗过程中一般污渍使用酒精棉签就能擦掉, 但茬口处的顽固污染物使用酒精效果不佳, 笔者选择用丙酮湿敷并结合机械清洗手段。湿敷后用手术刀剔除附着物, 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顽固污渍并且尽量减少对器物的伤害 (图5) 。

4.2 补配与打磨

瓷器修复经常会遇到器物部分缺失的情况, 这时修复者就要对其缺失部分进行补配。这一步需要做到补配部分的大小、薄厚、形状与原始器物尽可能贴近、融合。这件瓷器需要补配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瓶口口沿, 一处是右侧的蝙蝠耳。

根据缺失部位的大小形状不同, 笔者采用了不同的翻模材料来制作模子。瓶口处缺失面积较大, 形状简单, 在完整的瓶口处浇注石膏, 固化后就形成了模具 (图6) 。对于蝙蝠耳的翻模, 笔者首先尝试了用石膏进行翻模, 但发现石膏的翻模过程和效果不是很好。然后采用了玻璃胶加碳酸钙粉这种方法来做模子。对于形状复杂的耳朵, 这种材料做出来的质感类似于橡皮泥, 固化后有一定的弹性, 翻模能更容易成型, 脱模也更加容易成功 (图7) 。这两种翻模材料都是白色的, 不会对填补部分进行染色。

模具做好后, 在实验室现有的补配材料中笔者根据实验结论选择了环氧树脂加碳酸钙这种补配材料。AB胶按1∶1的比例调好, 然后往胶中加入碳酸钙粉, 制成橡皮泥质地的环氧树脂团使用。这里要注意的是, 为了便于更好地造型和打磨, 修复者要在调和时多加入碳酸钙粉末, 最后调成的软硬度应该与橡皮泥类似。把环氧树脂团填充在残缺的部分, 用手把它抹平, 然后盖上之前做好的模子, 等待它干透。

然后用粗砂纸和手术刀进行初步打磨, 将多余部分剔除、磨薄。在打磨的过程中, 修复者要注意打磨的方向和力度, 要反复多次。可以在要打磨的部分涂抹酒精, 这样可以更加快速地磨掉多余的部分。因为口沿上的模子没有做好, 导致补配的口沿儿与原口沿儿有区别, 笔者通过把瓷瓶口沿放在纸上画圆的方法来判断补配的口沿儿与原口沿的缺失情况。然后通过观察和触摸, 来判断补配的部分和原器物的匹配、融合情况。笔者用手触摸接缝处感觉到光滑就证明打磨大致完成了。用细砂纸进行精细的磨光, 最后达到补配的部分与原器物表面过渡自然、平滑。

图6 石膏模具

图6 石膏模具   下载原图

图7 玻璃胶模具

图7 玻璃胶模具   下载原图

4.3 上色

上色是瓷器修复中最关键的一环。古陶瓷的釉色并不是单一的一种颜色, 所以修复者需要根据釉色的变化自己调配出与修复瓷器相配的颜色进行上色。在颜料的选择上, 分为矿物颜料和有机颜料。现在通常情况下是使用丙烯颜料作色, 因为它固化后能附着于多种材料基底, 无眩光, 不易变黄褪色, 具有可逆性, 产品种类多, 干燥时间快, 无毒无害。

作色的基本要求是与周围协调一致。首先笔者要把所需要的颜色调配出来, 要仔细对比原器物相应部位色彩, 再进行上色操作。首先是调配瓶口这种大面积地方的底色, 这件器物的底色并不是纯色, 稍稍有一点偏青。用丙烯颜料的钛白、钴蓝、中绿和土黄在纸杯中进行调制, 要注意的是颜料的每次要少量添加。大面积的底色上色, 使用喷笔能使颜色均匀, 过渡自然。修复者在喷色之前, 一定要把调好的颜料用喷笔先试喷试色, 以防止偏色。瓷瓶的耳朵部分造型和颜色复杂, 笔者选择用毛笔涂抹的方式上色。准备一个调色板, 笔涂时可以一边调色一边上色。最后用喷笔喷上釉, 上色完成 (图8) 。

在作色前, 笔者首先要用色差仪来检测一下瓶口和蝙蝠耳的颜色数据并记录下来。在修复中使用色差仪能够降低文物传统修复上色、调色的盲目性, 并且能有效提高作色的准确程度和效果。上色之前笔者要将调配的颜色用色差仪来检测, 通过数据比对来判断笔者的作色是否合格。

图8 瓷瓶上色前后对比

图8 瓷瓶上色前后对比   下载原图

5 陶瓷的保存环境和管理

影响陶瓷的保存环境好坏的因素主要为温度、湿度、光照及污染物。要在放置文物的地方设置恒温恒湿控制系统, 因为陶瓷在温度发生剧烈变化后会出现釉面或者彩绘层脱落的情况, 而且高湿度会对陶瓷修复材料的性能产生影响。根据我国无机类文物馆藏品库房及展厅温湿度的标准要求, 环境温度应为18~25摄氏度, 相对湿度控制为45%~55%。除此之外, 光照会加速修复材料的变黄和老化, 在保存时要避免聚光灯和日光直射。设立空气净化置换设备, 以过滤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污染物。

除了对保存环境的监控外, 文物的人为损坏也应该避免。在文物的取放过程中应注意器物上的脆弱部分, 做到轻拿轻放, 一手托底一手扶稳, 防止碰撞挤压, 避免造成对文物的损害。瓷器在运输中要对其进行防震包装, 减轻文物受到的冲击和震动。瓷器应单独存放在安全的保存柜里面, 一方面便于日常的管理, 达到提取方便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达到了防尘的作用。最后, 需要专业人员对瓷器文物进行定期的保养维护, 保管人员要做到要定期对修复好的文物进行查看并做好记录。若发现文物出现异常现象, 应该立刻上报并采取有效的保护处理措施。

6 结论

本文以一件民国柳树黄莺瓶为研究对象。在修复过程中笔者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修复方法和材料来进行修复, 因而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在本次修复中, 每一个步骤和所选取的材料都是符合文物修复的可逆性。在清洗这件瓷器时, 对于茬口污染物的清洗, 丙酮湿敷的效果要好于酒精。通过对实验室不同补配材料的观察测试和紫外线老化实验, 最终能更好地选择适合于此件器物的补配材料。在最后上色的过程中, 传统的文物上色的调色工作主要是依据肉眼对色泽进行判断以及修复人员长期的实践经验。笔者使用色差仪可以降低传统修复作色调色的盲目性和减少调色的次数, 提高了作色的准确程度和效率。同时笔者并没有给瓷器做旧, 让修复的文物具有可辨识性。

但是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 修复技巧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选择补配材料上, 通过实验3A胶还是会明显地变黄, 所以对于修复材料的应用和改进, 今后还是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