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渚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星河岁月 2020-09-01

导言

人类历史已有近三百万年,其中绝大部分时期属于旧石器时代,到距今一万年前后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五千年前后,世界上开始出现第一批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与社会。这一段历史,由于文献的阙如和不足,需要通过考古发掘和阐述来充实,文明和早期国家起源也成为与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并列的世界三大考古学战略课题。

中华文明的历程

夏是中国王朝的开始,学术界一般认为夏代包括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时代。但由于殷墟才发现大量青铜器以及铭刻有文字的甲骨等遗物,所以国际学术界和许多社会公众都认为中华文明始于殷商时期。

中华文明是指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形成的大的文明体,是多个区域文明逐步融合的产物。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史前基础。距今9000—3800年,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大致可分为裴李岗时代、后冈时代、庙底沟时代、良渚时代和龙山时代。

全国裴李岗时代遗址总数约500处。其中位于中原的裴李岗文化系统在裴李岗时代中遗址数量最多、分布区域最广、影响范围最大、发展程度最高,尤其是贾湖文化率先进入分化社会阶段。裴李岗文化系统完成了中原地区的首次文化整合,并深刻影响了关中地区、太行山东麓、海岱地区、峡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格局,形成大范围文化交流圈,确可称最早的“中原文化区”和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

后冈时代早期阶段继承了大量裴李岗文化系统因素,原有的文化传统则更多发生了断裂,尤其在后冈时代晚期,后冈一期文化为代表的中原(狭义)文化对中国中东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鼎文化圈,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西辽河地区、海岱地区、环太湖地区和江汉地区的文化格局。这一时期可称为后冈时代,新出现城址聚落以及大量中心聚落,部分遗址中出现随葬品丰富的大型墓葬,还未出现集中埋设大墓的墓地,贵族阶层没有形成,仍处于分化社会的发展阶段。

庙底沟时代社会发展迅速,农作物、家养动物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遗址数量和聚落规模成倍扩大,陶器等制作和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玉礼器和彩陶礼器系统初创并在很大范围内传播、互通,反映了日益普遍的跨区域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出现超大型聚落,新出现大量城址聚落,聚落分化日趋明显;出现家族式大墓墓地,标志着血缘贵族阶层的出现。庙底沟文化完成了广义中原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整合。以庙底沟文化、凌家滩文化、崧泽文化、大汶口早期、油子岭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已经进入初级文明和阶层社会的发展阶段。其中,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对良渚文明的产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龙山时代大致可以距今4100年为界分早晚两大阶段。这一时期出现超大型城址聚落,其内往往发现大型宫殿区和王族墓地。陶寺城址的发展壮大以及狭义中原地区十余座中小型城址的出现,标志着大中原文化区再次兴盛。青铜技术、小麦、大麦、绵羊、山羊、黄牛等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龙山时代社会的发展。北方文化区迅速发展,形成了强势的西北半月形文化带。同时期东南半月形地带则进入间歇期和转型期。在龙山时代的基础上催生了二里头文明,以中原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华文明正式形成。

五千年前的中国

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庙底沟二期年代下限均早于龙山文化,不宜归入龙山时代。鉴于良渚文化在追溯早期文明和国家中的重要引领作用及其对外造成的影响力,提出用良渚时代来指代整个中国距今5300—4300年的时间段。这一时期是早期国家和成熟文明开始出现的时代,集约农业日益成熟,家畜饲养在肉食来源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高端手工业品传播广泛,出现超大型城址聚落,聚落内部出现宫殿区、王陵等要素,城市化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良渚时代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大汶口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仰韶晚期至庙底沟二期、红山晚期至小河沿文化,以及昙石山文化、樊城堆文化、石峡文化、哨棚嘴文化、桂园桥文化、偏堡子文化、小珠山中层文化等。

大汶口中晚期

大汶口中期相当于良渚早期,大汶口晚期相当于良渚晚期。

海岱地区共发现大汶口中晚期遗址500多处。墓葬材料丰富,从大汶口早期开始的社会分化现象到大汶口中晚期更加明显。发现了6座晚期的大型墓葬,分区埋葬,未形成贵族家族墓地。大汶口晚期阶段发现数座城址,城址面积相比于同时代的良渚、石家河城址要小很多,也未发现宫殿区以及明确可称为王墓的墓葬。

焦家遗址是大汶口中晚期面积最大的聚落和城址,发现夯土城墙和外城壕。房屋有分组现象,面积均不大。墓葬分化明显,大型墓葬有重椁一棺或一椁一棺,随葬品常见玉钺、玉镯、指环、玉环、骨雕筒、陶高柄杯、白陶鬶、白陶背壶、白陶杯、彩陶及龟甲、獐牙等。

大汶口中晚期的社会发展程度似乎不如良渚和屈家岭,但其文化影响力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汶口中晚期向西挺近中原,并占据了原秦王寨文化分布的豫中地区;对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也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向南占据皖北,并向良渚文化输入了不少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赣东浙西的好川文化都能看到大汶口文化的强烈影响;向北则影响了雪山一期文化和小河沿文化。

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上承油子岭文化,下接石家河文化,是江汉地区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屈家岭文化与良渚文化基本同时,石家河文化则与钱山漾文化接近。

长江中游距今6000年前后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址——城头山城址,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社会分化。油子岭时期兴建了3座城址。屈家岭时期城址则暴增至十六七座,呈月牙形分布于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的交界地点。

石家河城址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城址,始建于油子岭晚期,沿用至肖家屋脊文化。屈家岭晚期阶段是城址最繁荣的时间段。谭家岭遗址是城内的核心区。城内还分布有3处台地,发现大量屈家岭至石家河文化的与居住和祭祀相关的遗迹。

从仰韶晚期到庙底沟二期

广义的中原文化区的良渚时代遗存可分为早晚两大阶段。早期阶段又称仰韶晚期;晚期阶段可称庙底沟二期。

大中原地区相对统一的庙底沟文化解体之后,形成了众多区域性文化,这一时期又被称为仰韶晚期。其中豫西西坡墓地、陇西大地湾遗址和豫中西山城址是这一时期社会复杂化的重要证据。

西坡遗址所在的铸鼎塬一带共发现19处庙底沟至西王村时期的遗址,其中北阳平、西坡面积最大,是同时期的一处中心聚落群。西坡墓地属西王村文化,上限约公元前3300年,共清理墓葬34座,墓葬之间存在鲜明的等级差别。相对于大汶口、屈家岭尤其是良渚文化,西坡墓地随葬品数量少,种类单调。

大地湾四期文化是大地湾遗址的主体堆积,聚落的核心部位分布着3座大型房屋建筑,一般性居址则围绕大型建筑分布,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

西山城址属秦王寨文化,是中原地区最早的城址。城址面积不大,外城河以外还发现外围壕沟,构成三重防御体系。

以上表明仰韶晚期已经出现了贵族墓地、宫庙、城址及中心聚落等要素,但城址规模不大、墓地随葬品少且缺乏礼器,贵族墓地中无法分辨出王级墓葬,中心聚落中无法分别出都邑性遗址,且贵族墓地、城址、宫庙并未在同一遗址或遗址群共出,总体仍处于阶层社会的发展阶段。

在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等的影响下,豫中地区的秦王寨文化消失,晋南豫西和关中等地区形成庙底沟二期文化,完成了大中原文化区的第二次文化整合,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龙山时代的陶寺文化等正式进入了早期国家文明的阶段。

红山晚期至小河沿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距今6500—5000年,以距今6000年和距今5500年为界线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红山晚期及小河沿文化大致相当于良渚时代的早期和晚期。

红山晚期的大型遗址那斯台遗址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同时期面积较大的遗址还有玻璃山遗址和刘家店后冈遗址,其余遗址一般为数千至数万平方米,聚落的分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大凌河流域是红山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其中牛河梁属红山晚期,大致与良渚早期同时。遗址群内涵单纯,是红山晚期的仪式中心和丧葬中心。总体而言,红山文化没有发现超大型城址和王级墓葬等,玉礼器为代表的礼制也还不成熟,仍处于阶层社会的发展阶段,而未进入到早期国家阶段。

小河沿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雪山一期文化、庙子沟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影响,早期与红山晚期有过共存,下限更晚,社会发展程度却远远落后于后者。

五千年前的世界

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与环太湖流域有着大体相近的文化发展阶段,同步性明显,均在公元前3300年前后社会复杂化积累到一定层次,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开始出现,而又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文明进入衰退期或转型期。

旧大陆的四大文明

旧大陆的四大古老文明包括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和中华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文明主要位于尼罗河河谷地区。古埃及文明源于公元前5000—4000年的巴达里文化,在公元前4000年后开始走向文明化、复杂化道路。公元前3800年前后发现了王级墓地和王权标志,出现相互独立的城邦。公元前3300年前后出现了象形文字,形成文明。公元前3000年前后统一的古埃及文明出现了。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标志。古埃及文明直到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才被彻底终结。与良渚文明同时的是早王朝时期和古王国时期。

孟菲斯与金字塔墓区是早王朝至古王国时期古埃及文明的核心区域。金字塔墓区位于西部,在80千米长的范围内分布有90座金字塔,多属古王国时期。孟菲斯位于东部,是古王国时期古埃及的都城,有可能在早王朝时期也是都城。需要指出的是,早王朝时期和古王国时期无论宫殿和神庙绝大多数都是以泥砖砌筑而成,这与古王国时期以巨大石块砌筑国王陵墓金字塔的做法截然不同。

在古埃及的意识中,生前居住的房屋只是临时的居所,死后灵魂居住的墓室才是永久的,因此,古埃及人花费大量的精力来修建墓葬,并随葬丰厚的生活用品。

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文明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主要分布于今伊拉克境内。乌鲁克文化晚期,即公元前3300年前后进入文明阶段,苏美尔人建造了大型城市,发明了楔形文字,普遍使用贵金属,形成广阔的贸易网络,王权和多神一主宗教已经出现。乌鲁克遗址作为祭祀中心,是唯一的都邑级别的聚落。

公元前2800年开始,早王朝时期的遗址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距今5000年前后,乌鲁克遗址的地位开始受到日益严重的挑战,逐渐失去了先前的突出地位。苏美尔地区先后兴起30余个城邦,它们之间常常发生战争。据记载,早王朝时期的政治中心地位是在几个城邦中轮流转换的。经过发展,早王朝时期文字系统日渐成熟,从象形文字发展为抽象的楔形文字,并出现了表音符号,除了主要的经济方面内容的记载,还出现了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书信、奉献铭文等各种形式的文字记录。

乌尔城址在早王朝时期的众多城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址内发现一处早王朝三期至阿卡德时期墓地,最重要的发现是16座带墓道的砖石砌筑的穹隆顶大墓,出土大量精美的金银铜制品,还常见殉人、殉牛车的现象。并发现专门埋葬士兵的墓地。此外,乌尔遗址还发现乌尔第三王朝国王舒尔吉和阿玛尔·辛等人的墓葬。

哈拉帕文明

哈拉帕文明大部分属印度河流域,是几处早期文明中分布最广的。哈拉帕文明之前,印度河流域先后出现了梅赫尔格尔Ⅰ至Ⅲ期遗存,并经过早哈拉帕的过渡,于公元前2600年进入成熟哈拉帕即哈拉帕文明阶段,并延续至公元前1900年。哈拉帕文明的城市发展程度高、规划先进。印章颇具特色,其上共发现四五百个图符,被认为是文字,尚未破译。印章上还可见多种神灵和神兽形象。印章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手工业、贸易的发达程度,表明了苏美尔文明和哈拉帕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另一方面也说明宗教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整个哈拉帕文明都暂未发现王墓和明确的王权标志,可认为是以宗教和贸易为基础的文明模式。

哈拉帕文明的五座城址中,规模最大的城址是摩亨佐达罗,严谨的城市规划、巨大的工程量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整个城址由下城和城堡组成。

其他同时期的著名遗址

与良渚同时期的著名遗址或文明还有英国的巨石阵、苏格兰的布罗德盖石圈、秘鲁的卡拉尔文明和希腊的基克拉迪文明等。这几处遗址被认为是尚未进入国家阶段的仪式中心或聚会中心。

卡拉尔文明分布于秘鲁北部的苏佩河谷,年代约公元前2600—前2000年,这时农业生产还刚刚起步,共发现18处拥有金字塔式建筑的遗址,其中卡拉尔遗址最大。

基克拉迪文明位于希腊爱琴海基克拉迪群岛,年代约公元前3200—前2000年,以大理石人像的发现而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城市、宫殿一类的大型建筑,尚未进入国家阶段,大理石人像是作为仪式用品而非王权标志。

结语

良渚文化在21世纪被证实是具有早期国家形态的文明,环观所处时代与地域纬度大致相同的古埃及、苏美尔等文明,它们与良渚文明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同时也有着各自独特鲜明的个性。

良渚是典型的城市文明,独特的玉器文明、稻作文明,发达的水利文明、土筑文明,与旧大陆的西方文明在物质表象上具有显著的差异,用国外的理论和经验,不能完全解决良渚的实际问题。我们仍需要脚踏实地,细化、深化良渚的相关研究,致力于良渚文明的科学化、国际化、公众化,最终形成属于良渚的文明理论体系。

本文改编自《良渚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本文改编自《良渚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9年第2期(总第14期)。作者:陈明辉 朱叶菲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