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展示系统构造研究

 星河岁月 2020-09-01

导 言

将秦始皇陵作为“公园”来使用的愿望可以追溯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03年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递交的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文件。2010年,组织编制了《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计划书》。至2013年以前,陵园范围及其周边晏寨等多个自然村落已经迁除。帝陵陵园的使用问题到2014年《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下文简称《公园规划》)编制完成后最终得以清晰。围绕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核心价值阐释利用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有两个。其一,公园总体形态应是什么样的?其二,展示内容如何选取,哪些部分应是展示重点?本文将尝试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讨论。此外,也将论及一些与帝陵规划、营建方式相关的问题。

1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总体形态

《公园规划》对秦帝陵遗址公园展示工作进行了定位。秦帝陵遗址公园在现阶段应是以陵区地下及地上遗存保护为前提,以条件较为成熟的遗址核心区域为展示重点,建立始皇帝丧葬与祭祀景观主题公园。原因如下。

遗址空间纵向分层与园区范围设定

“帝陵”这一工程包含了帝王丧葬与祭祀景观系统,包括骊山与渭水之间的场地、骊山立面背景景观、骊山园、陪葬坑、奉陵邑和其他功能性辅助设施。这些遗迹分布于临潼骊山北麓坡地、塬地至渭河阶地间的广大范围之内,其核心即陵园“骊山园”。“骊山园”上承战国以来的墓园制度,同时又开辟了“宗山面水”的轴线式分布形态。

《史记·苏秦列传》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此天府也”。所谓“背山带渭”即是秦之内史的地貌特点,亦即多数帝国工程兴建区域的地貌特征。秦人或是将帝陵作为“关中”土地管理的一个单元来进行规划设计的,在选址和布局的具体操作过程方面,符合秦人经营关中土地的一般规划原则。这种“规矩”体现在秦帝国对渭河两岸由阶地向山地过渡空间的地形分类使用上。这一阶段是中央集权对这个大区域内土地进行集中“区划”使用与管理的阶段,是内史土地资源规划基本格局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骊山渭水间地形单元与帝陵遗存分布状况

骊山山前区域或可以海拔400米等高线为界分为上下两个区域。此界限以下至海拔350米间为狭长阶地,包括了芷阳、骊邑、戏县等多处较大的地方行政核心,鸿门坂与渭河扼东出要道,骊邑或正当此道,也是汉代新丰邮所在。就考古遗存而言,这一区域内沙河与刘寨两处遗址或与骊邑或新丰县有关。

除前述海拔350-400米的渭河“阶地”之外,400-450米的区域或又可以划分为一个地带。文献中所记载昌陵废弃的最主要原因即是地势卑湿,兴建靡费。而目前文物普查资料中所认定的昌陵位置恰恰在400米等高线附近。经过观察,秦帝陵陵园北墙基本也是沿着450米等高线东西修建的。其他相近时期的陵园案例,其陵园绝对高程亦均在海拔450-500米左右。无疑,这一高程区域基本都在“塬上”。而阶地与塬之间的区域或即所谓“坂”的地貌单元,这类较缓的坡地由于高度有限、地下水难以控制等原因,并不是修建陵园或其他大型纪念性建筑的理想场所,但却在事实上构成了国家陵园区域与民政区域间的缓冲隔离地带。

综上,在这一广大的骊山前缘至河边区域,或存在四类用地范畴,古代用地区划呈现出垂直分布的态势。帝陵陵区由北向南的遗址分布特征基本即是上述四类范畴的体现。其最重要的景观视域范畴应在海拔450米以上的范围,即帝陵陵园部分。

就完整体现帝陵纵向区划代表性而言,应该对上述四类地形单元均有所展示,但实际情况是,骊邑在分布范围上仍不清晰。居于坂上的鱼池等建筑基址在性质认定方面不成熟,可观赏性也都比较差。其他位于这一区域范畴内的外藏坑及墓葬均不具备展示条件,且有村落占压,无法实现利用目标。目前,在所有空间分布层次中,只有位于塬上的陵园部分具有较强的地表景观特征,适于展示。而位于山坡上的防洪堤等构筑物遗存也不具备展示条件。由此,帝陵遗址公园当前的展示利用核心只能包括陵园部分。

凸显核心价值

陵园与骊山北立面构成的宏伟景观,是全部帝陵构造的核心性和仪式性景观所在,也是直接领略帝陵核心价值的主要区位。此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秦始皇陵的主要展示对象是兵马俑坑,构成了整个景区的展示重心。这严重地削弱了陵园核心区在整个帝陵景观展示系统中的重要性。准确地说,展示对象的重要性与秦人原始规划重点严重不符。如上文所述,秦人规划的帝陵核心是陵园,所有包括兵马俑坑在内的外藏坑系统都是为这一核心服务的,而现有的展示体系却一直将兵马俑坑作为展示核心。

时至今日,每年能够去参观陵园核心景观区域的观众,不到全部游人的20%。

因此,只有将陵园核心区的展示调整为帝陵的主要展示区,才有可能彻底改变展示重心错置的传统局面。

深化考古资源价值

帝陵考古工作近年来主要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为陵园内、俑坑、陵园外的陵区部分。其中,陵园内的考古工作开展较为充分,勘探工作较为全面,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陵园格局的展示与阐释需要,在展示方面具有优势。

2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展示内容遴选

空间层级设定


《公园规划》进一步将整个帝陵目前已知的遗存分为8个空间层级,纵跨四个地形单元。第一空间层级:陵区,即“骊山之阿”的全部自然及人文环境。第二空间层级:主要分为两个并列的人文环境组成部分。一为陵邑,另一则为帝陵主体人文景观区域。第三空间层级:陵园、陵园周边地上建、构筑物与外藏坑以及修陵过程遗存。第四空间层级:主要为塬上陵园部分。第五空间层级:陵园内并列的六类共计13个单体功能区域。第六空间层级:单体建、构筑物。第七空间层级:建构筑物局部。第八空间层级:建、构筑物构件。秦帝陵遗址公园的主体应以陵园为主,其规划设计主要应是围绕上述第四空间层级至第八空间层级考古资源的保护、展示、利用、服务等问题展开的。

展示内容的遴选

陵园整体属于第四空间层级。可进一步拆分为框架及功能区两个层次。第一类,主题景观框架构筑物,包括内外园墙及分区墙垣。第二类,陵园内不同功能区域,如便殿建筑区、陪葬墓区域、陪葬坑区域等。对于陵园展示内容的遴选,应主要考虑其第四空间层级以下空间遗存展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难度。

表1:帝陵陵园展示必要性评价

注:[S]结构重要程度,[I]结构完整程度,[U]空间阐释迫切程度,[T]主题清晰度,[R]保存状况,[D]利用难度。

骊山园为秦帝陵的礼制核心区 ,在使用时,系以建、构筑物形成的地表景观为主要视觉内容的,这也是帝陵陵园展示的主导原则。这个原则有两层含义:其一,陵园当以展示原有地表以上的陵园构造为主导意象;其二,对于陪葬坑、陪葬墓等原有地下陪葬构筑物应严格限制其“本体”展示数量与展示比例,以便在较大程度上确保展示的视觉顺序与陵园使用顺序较为吻合,同时减小展示难度。

骊山园的展示方式,在保护工作到位的基础上,应凸显陵园内外城垣、建筑区墙垣、道路等四级与五级空间框架轮廓,从而使参观者对陵园的实体空间感受具有清晰的层次脉络。

通过景观调整手段使封土与骊山所形成的宏阔景观更为清晰,使得参观者在陵园内外不同位置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核心主题景观。在陵园内部,对封土区域、司马门区域、便殿建筑区域进行整备处理,以明确参观者在陵园内参观的具体展区位置及结构内容。

同时,应继续丰富既有陪葬坑的阐释内容,以作为地表景观展示的有益补充。对陪葬墓及其他陪葬坑区域,则应选择地表标识或植被种植覆盖等手段进行处理,以减少参观者的空间认知难度。对于其他目前无法阐释清楚的空间区域,在展示中则应尽量回避,以地表植被景观进行覆盖处理则相对有利。

此外,《公园规划》建议,由于岳沟实际为晚期形成的地表形态,与陵园本体的使用无直接关系,故可将岳沟内空间建设为主题性展馆,以弥补陵园地表空间可观赏性弱的缺欠。

表2:帝陵陵园展示策略分析

3

余论

截至2017年末,陵园内城垣南侧临近岳沟处、原晏寨村东南便殿建筑基址西侧断面等区域保护压力仍然较大,而专项保护工程开展较为有限。《公园规划》中的主要内容尚未得到有效落实,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实际展示重心仍是兵马俑坑。帝陵考古资源的整体管理及格局展示尚缺乏整合与统一协调,陵区、陵园、外藏系统的相互关系尚未在展示中得到明确的阐释。总体上,公园目前正处于结构调整过程之中,正在从以兵马俑坑为主业的博物馆管理模式向以陵园展示为核心的公园管理模式转变。

本文以笔者在《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过程中所承担的部分工作内容为基础,对这一公园的展示系统构造及遗产核心价值利用方式进行了论证分析,希望在未来秦帝陵遗址公园的发展过程中,对管理者有所帮助,以便综合考虑与权衡每个发展阶段秦帝陵陵园及其他部分考古资源的利用问题。

本文改编自《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展示系统构造研究

本文改编自《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展示系统构造研究》,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8年第5期(总第11期)。作者:王刃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