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妇好墓出土人像及相关问题探讨

 星河岁月 2020-09-01

导 言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对殷墟妇好墓进行了发掘。该墓理在一座商代房址之下,未遭破坏,墓主人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庙号“辛”,卒于武丁时期。该墓出土各类随葬品十分丰富,计1928件。妇好墓出土的玉石人像资料,对研究商代人的发式、服饰以及礼仪姿态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人像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而某些方面如冠的形态、人物坐姿等均能在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找到传承的依据。

妇好墓出土玉石人像分析

妇好墓共出土玉石人像标本15件。其中,玉人13件、石人2件。根据雕琢工艺的不同,分为圆雕人像和浮雕人像两种。

妇好墓玉石圆雕整身人像、头部像

圆雕人像8件,具有较强的写实性,着重表现人物的发饰、服饰以及面部表情、人体姿势等。浮雕人像7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着重表现出冠和人体蜷缩的姿态,用特定纹饰表示人体的特定部位或衣纹。

妇好墓玉石浮雕人像

姿态

妇好墓出土的整身人像中,根据姿态的不同,可分为坐姿、跪姿和站姿三种姿态。

属于坐姿的共5件,分别为M5:371、M5:372、M5:375、M5:376、M5:377,均弯腿曲膝,小腿着地,上身略向前倾或直立,头略向下低,神态安详。

属于跪姿的共4件,均为片状浮雕人像,分别为M5:518、M5:987、M5:470、M5:357,均双腿弯曲,膝部向前,臀与脚呈分离状态,双手曲于胸前。

属于站姿的仅有1件,为M5:373,阴阳合体,一面为男性,另一面为女性。

发饰

妇好墓出土的玉石人像表现出的发饰较为多样,分有冠和无冠两种。有冠的共6件,圆雕人像2件,冠的形状比较清楚,其余4件为浮雕人像,只表现出冠的轮廓。

无冠的共8件,其中浮雕人像2件,只刻划出发髻的轮廓;其余的均为圆雕人像,发饰较为清楚,可分为有辫和无辫两种。

衣纹

妇好墓出土的圆雕整身玉石人像中表现出衣纹的共4件,分別为M5:371、M5:372、M5:375、M5:376。

功能

根据造型或人物的发饰、服饰及姿态的不同,其使用功能也有差异,可分为祭祀类和装饰类两种。

祭祀类人像以M5:371为例,坐姿,身部着衣,腰左侧佩一柄状装饰,上端作卷云形,下端弯曲呈蛇头形。柄面饰节状纹和云纹。此件玉人腰后的柄状装饰,较为奇特。根据对商代出土器物中类似造型器物的考察,这种所谓的柄状装饰应为龙纹的简化或代表某种飞翔的含义。妇好墓出土绿松石人鸟合体像,或亦表达人能够像鸟一样飞翔的意愿。

金沙遗址出土青铜龙首浮雕         叶家山西周墓葬出土玉器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的1件青铜龙首浮雕,龙首张口露齿,上颚前端有两个并列的倒勾形牙齿,其后为一个两侧相向、勾尖外卷的“牙齿”,与妇好墓M5:371人像腰后的柄状装饰物极为相似。铜龙首脑后的勾角,与红山文化“C”形玉龙脑后的勾角相同,均应为表现飞翔的羽翼。

另外,在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葬发现的玉器中,也有类似的造型。

妇好墓人像与红山文化人像关系探讨

红山文化是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红山文化有发达的史前艺术,人物造像水平高超。

红山文化人像主要发现于牛河梁、草帽山、那斯台、兴隆沟等遗址。有陶塑、泥塑、玉雕、石雕等材质。红山文化人像所表现出的诸多因素,如发饰、姿态、功能等方面对分析妇好墓出土人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红山文化出土人像          牛梁河、那斯台遗址出土人像

发饰

红山文化人像中发饰较为清楚的可分为有冠和无冠两种,各3件。

姿态

红山文化人像表现出的姿态可分为坐姿、蹲姿和站姿三种。

坐姿像共2件,1件为兴隆沟遗址陶人,双腿弯曲,双脚相对,盘腿而坐,这种姿态类似后世的跏趺,属于席地而坐,应是一种古老的坐姿。另外1件为那斯台遗址石人像B,双腿弯曲,小腿着地,臀部紧贴脚后,属于跽坐,与妇好墓出土的跽坐人像的坐姿相同,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跽坐人像实例。

蹲姿人像有1件,为那斯台遗址石人像A。两腿弯曲呈蹲踞状。站姿人像有1件,为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M4出土的玉人,整体形态作祈祷状。

站姿人像有1件,为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M4出土的玉人,整体形态作祈祷状。

功能

红山文化人像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以祭祀功能为主,因出土状况的不同,个体之间亦有差异。

兴隆沟遗址陶人出土于一座红山文化晚期的房址内,年代约在距今5300-5000年,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生者供奉在室内的先祖形象。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出土于女神庙址内,其与兴隆沟遗址陶人同属红山文化晚期,是供奉在庙内的神像。牛河梁遗址玉人出土于第十六地点大型墓葬,草帽山遗址石雕人像出自红山文化晚期的积石冢内,同样具有祭祀功能。那斯台遗址采集的2件石人像,明确出自红山文化晚期聚落内部,应是红山文化时期供奉的先祖的形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红山文化人像对妇好墓人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红山文化束发戴冠的传统对妇好墓人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兴隆沟陶人头发盘起,并用绳索捆扎,戴发冠。妇好墓出土人像中亦有将头发盘起、戴冠并发现有用绳索捆扎发辫的。

第二红山文化人像表现的姿态对妇好墓人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斯台遗址石人像B,同妇好墓人像的坐姿大体相同,均属跽坐。

第三红山文化人像具有的祭祀功能在妇好墓人像中亦有发现。

妇好墓与那斯台遗址、牛梁河遗址出土玉勾形器

此外,还表现在妇好墓出土了典型的红山文化玉器或受到红山文化风格影响的玉器。妇好墓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包括1件勾云形器和2件勾形器。其中勾云形玉器,具有典型的红山文化风格;玉勾形器同红山文化那斯台遗址出土的1件玉勾形器造型相同。

红山文化与妇好墓出土玉龙

妇好墓中出土的受到红山文化玉器风格影响的玉器主要为圆雕蜷体玉龙,其造型同红山文化玉猪龙近似,二者的区别在于妇好墓玉龙表面阴刻商代典型的装饰性图案。

结  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人像受到了红山文化人像雕造、使用传统的强烈影响。

红山文化时期,原始宗教信仰发达,祖先崇拜、龙崇拜发展成熟,这两者同为商代祭祀活动的主要对象。现有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结果表明,在红山文化晚期晚段,即距今5300-5000年,红山文化发展进入到初级文明社会。商代社会则是具备了权衡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要素:青铜器、城市和文字,已属于中华文明发展和演进的成熟期。

在种植粟、黍,雕琢和使用蜷体玉龙上,红山文化与商文化是相同的;耐人寻味的是,商代小麦、水稻已经广泛种植,而商王却主食黍米,以粟祭祀,这一传统源自何方?这无疑是探讨先商文化,准确说是商王朝缔造者祖先来源的重要线索。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商王朝缔造者祖先应源自西辽河流域,也正因如此,我们认为形成于距今5300-5000年的红山文明,应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本文改编自《妇好墓出土人像及相关问题探讨

本文改编自《妇好墓出土人像及相关问题探讨》,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8年第5期(总第11期)。作者:王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